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国学研究院ldquo滋兰树蕙rdq
年11月6日晚7点,青岛农业大学“滋兰树蕙”国学经典教育《庄子》精读第3期(总第75期),在国学研究院“滋兰树蕙”国学教室如期开展。人文社会科学院副教授宋兆祥老师担任本次主讲教师,中文、秘书、公管等专业以及思享读书会核心成员等六十余名同学参加了精读活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徐璇老师主持、参加了精读活动,并为到场同学发放了整理打印好的《齐物论》文本。
庄子“齐物”思想包含三层含义:齐是非、齐万物和齐物我,“齐是非”是对是非本身的正当性的怀疑,“齐万物”是对万物自身价值的自然性和自足性的肯定,而“齐物我”则是从自然性上把握生命及生活的意义。这三层含义层层递进,相互贯通。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我们认可一个事物,是因为其本身有知道认可的地方,我们否定一个事物,是因为其本身有值得否定的地方。“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物体本身固有这样的性质,这样的性质是自然的性质,没有好坏之分,是非之别,这告诉我们不要执迷于分辨事物的差异,很多东西看起来差别很大,实际上本质是一样的。过于追求事物之间的分别,只能得到片面的观点。“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没有事物不是这样的,没有事物不是自然的。从万事万物的生与毁中,庄子告诉我们,“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无论物体的形成或毁灭,其本质都是一样的,生即是毁,毁即是生,万事万物都是统一和互相转化的。用中存在无用,有中存在无,成功中存在失败,完整中存在缺少,是非之别彰显的时候,即是天道亏损的时候;天道亏损,自私的观念就形成了。所以圣人要做到调和是非,不过于区分,达到和谐统一。在狙公赋芧中,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猴子却因表面的数字变换产生了不同的心态,因而不要过于追究事物之间的差别,事物之间其实是可以互相转化,融合互通的。庄子又通过举“秋毫与太山”,“殇子与彭祖”的例子,秋毫为小,太山为大,殇子为早夭,彭祖为长寿,但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哪里有大小、长寿与短命的区别呢?万事万物都是一体,天道是无穷的。正如庄子所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在这里庄子给我们论述了有和无之间的关系,有生于无,道生于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万事万物都可归于无,在最初连“无”都没有,更遑论有和万物,更不必过于穷究它们之间的区别。
在尧舜的问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尧在征伐其他国家时,并不感到高兴,但是舜却告诉他“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在庄子的眼里,尧虽大圣,亦有所缺,功夫未到,所以其心不广,犹有不安。德行就如太阳,可以普照万物,尧虽用他的德行惠泽万民,但犹有所不容。后一段是啮缺和王倪的对话,“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不同的人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是非标准,每个人看问题时都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所以王倪举处所、食物和外貌来对对比,说明世间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是非标准,至人要做的就是不让外物影响到自己,超凡脱俗,完全达到自由的境界。
“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把“是”当做“不是”,把“这样”当做“不是这样”。“是”如果符合事物本身的性质,那么“是”与“不是”之间的分别也就不用分辨了;对事物的认识符合其本质,“然”与“不然”之间的区别也不用分辨了。在这段文字中,庄子否定了世俗的是非观,并且得出得道的至人才能超脱万物,逍遥于无物之境,清醒地看问题的结论。
在瞿鹊子和长梧子的对话中,庄子描述了如何才能成为圣人。“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与日月相伴,心怀宇宙,抛弃各种混乱,把万物看做统一的整体,相互蕴含,这样才能修炼为圣人,不受外物影响。《齐物论》最后以庄周梦蝶终篇,庄周梦蝶是我们熟知的故事。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想到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在这个故事中体现了物我合一的思想,人和万物本没有区别,人和物都是天道的具体表现形式罢了。
两个小时的精读时间悄然而逝,我们在宋老师的认真讲读下,学习庄子的智慧,认识到要用发展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做事情。是非是无法判定的,其他相对概念也是一样的,这就是齐物。我们要广读书,不是因为读过之后它能多么契合你自己内心的想法,而是接受了不同的观点之后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庄子》精读下周五晚7点,国学研究院负责人、人文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柳清泉老师将带领大家共读,欢迎各位!
文字编写:徐甘霖、刘晓君
图片提供:刘晓君、徐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