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庄周梦蝶,活在虚幻世界不自知的我们
满足的刹那是喜悦兴奋的,然而生物的天性让我们很快适应并忘记,又落入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谷底,开始下一段追逐之旅。
比如非常火爆的盲盒经济,剁手消费的瞬间满足,暴饮暴食当下的爽感,事后却又是无尽的悔恨空虚。
可怕的是,就算再一次面临同样的情况,还是选择欲望。
人生还有很多痛苦。比如明知道没有什么好害怕的社恐;焦虑到睡不好觉因为明天要上台讲ppt,无法忍受他人不按自己想法来的暴怒,信息焦虑。
众生皆苦。
以前我不理解,现在有点懂了。
一切都还要从基因说起。
基因的目标是自身的生存传播,并不在乎宿主的生活状况,并且需要尽可能利用他人。
如果你不相信,觉得太残忍,那很多动物身上可以证明这点。
水里的鱼,通常是雄性养育后代。因为雄性的精子较小,容易被水冲走,因此雌性先排卵,雄性再提供精子。这也就意味着雌性有了占便宜的机会。
鸟类交配之前,雌性占优势,为防止雄性交配之后跑路,要预付一部分资源,于是雄性要筑巢,喂养雌性。然后才会交配。
也许你会说,那蚂蚁、蜜蜂呢?它们不是无私奉献的代表吗?
那是因为只有一个蚁后、蜂后,共享一套基因。大家真的是一家人,帮你就是帮我,这和我们帮助家人亲戚一个道理。所以有人拉关系的时候就会这么说:都是姓**的,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人啊。
哪怕是蹬羚面对捕食者大义凛然的原地蹦跳,吸引敌人注意力,那也是一种自保行为。它的潜台词是看我蹦的这么高,这么有精神,你是追不上我的,不如考虑一下其它的。
人类只是一种智力较高的动物,仍然受到基因的约束。
为达目的,基因通过感觉—情绪—行为链条,用感觉作标签,判定世上所有东西。有利于自身传播的,被赋予积极情绪,引导人靠近,并给予短暂的满足快乐;而有害的被赋予负面情绪,让人躲避。
并且很鸡贼的让你忽略一个事实——快乐是短暂的,引诱你不断重复行为。有多短暂?实际满足反而无感,却是期望的过程中最快乐。
而且,人对负面情绪特别敏感。因为不快乐并没有什么问题,至少还能生存下去。
但是一个不知道害怕、恐惧为何物的生物,一个看到捕食者不会逃跑,吃到有毒物质不长记性的生物,很可能死于非命。这是基因极力避免的事情。
尤其对于高敏感人群。因为大脑无法区分现实和想象中的感觉,导致因为幻想的负面情绪,触发逃避行为,尽管现实中什么都没有发生。
所以他们通常遇到困难,想到就头大,然后放弃,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然而,这套基因预设的程序,因为环境变化过于巨大,失去原本的作用,有些时候,甚至好心办坏事。
食物。在食物匮乏的年代,看到任何东西都应该吃掉,获取储存能量,以备生存,而在肥胖成为突出问题的现代来说,即使吃饱了,食物仍然会激起不必要的欲望。
晕车。如果眼睛和耳朵获得的信息不同步,会让大脑以为身体中毒,于是呕吐自救,所以坐窗户旁,看向远方,使信息同步,能缓解晕车。
信息。掌握环境中足够的信息可以保证生命安全,而信息爆炸的今天,明明刷手机也没什么意思,但仍然停不下。
良好的印象。部落时期,需要靠众人相互扶持,所以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在乎别人的看法很重要。而现在已经不需要,却还在为此担忧——特别是社恐患者——我这样做是不是不太好。
因为环境不匹配,人一生都要同基因斗争,同自己的欲望斗争,众生皆苦。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一切行为都是基因预设的程序,那自我意识呢?这又该如何解释?
心理学家把大脑分成七个「模块」。它们掌握不同功能,互相竞争,获胜而出的想法传达给自我意识。如同傀儡政权,底下一帮人商量出一个结果,再假借皇帝之名发布。
别不信,有实验为证。
最著名的是裂脑实验。因为严重癫痫,切除连接大脑左右半球的神经束,日常行为基本没有影响,但是古怪之处来了。
我们知道,左眼信息输入右脑,右脑控制左手;右眼信息输入左脑,左脑控制右手,同时控制语言。
于是,只给被试右脑输入坚果,没有反应,但是左手却会在一堆物品中找出坚果;给被试右脑发送行走的指令,他会站起来走动,请他解释原因时,控制语言的左脑没有任何输入信息,却会自己编造一个故事并且信服——拿苏打水...
细思极恐!如果是正常人的我们呢?
请一群人挑选四双袜子中最好的那双,每个人都会强烈倾向于最右边的那双,且给出的理由多种多样,但其实是四双一模一样的袜子......
用眼睛捕捉不到的速度向潜意识输入信息,发现人的确会被影响而不自知。
自我意识至少比我们自以为的要弱很多,且很擅长欺骗自我,令人以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
所以模块是怎么工作的,我们平常的行为都是为什么?
答案是感觉。不同感觉会激活不同模块,而且激活次数越多,模块更强大,下次更有可能胜出,就像肌肉越练越大,如果长时间不动则会萎缩。
比如看完恐怖电影的人,更倾向去人多的地方;看完浪漫电影的人,更倾向去人少的空间。
从这个角度看待自律,会有新的想法。
自律的痛点在于不能长久,想必深有体会。而且我们总认为内心那个魔鬼般诱惑的声音,源于自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
根据模块论,分离想法与自己,把想法当做大脑提出的建议,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
其次,理性的正确示范是激活相反的感觉,让它战胜原本的感觉。比如想吃东西时,想想吃完之后的悔恨,想想衣柜里漂亮的衣服。不想看书时,畅想下自己看完之后的收获感、满足感。
紧接着弱化的自我意识之后,是物体和人的本质并不存在,是人为赋予的。人天生就是个评判者,评判一切物体和人,并赋予其本质。
先说简单的,物体的本质不存在。
很多例子。自己用了很长时间的杯子,有了感情,虽然和超市里量产的杯子外表相同,但感觉不同;看起来一模一样的古玩,真品、赝品价格天差地别;著名人物使用过的物品能卖出一个好价钱,一样的仿品一文不值。
心理学家也做过实验。四十位品酒师,一半品尝贴着高级标签的葡萄酒,一半品尝普通标签的。高级标签组觉得口感不错,值得一品,而普通标签组认为不过如此。其实葡萄酒是相同的。
可见脑补能力有多强。
并且这些都是从人的视角出发。假设从其它生物的角度看待,会有很大不同。变质的食物人不能吃,但细菌可以,人觉得坏的东西,对其它生物来说是好的。
物体的本质既然不存在于物体中,那还算本质吗?
再说人的本质。
对于同类,人们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刻板印象,且依据单一,难以更改。也就是第一印象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原因。
心理学家让被试看两段影片,第一段大多数人帮助伤者,后一段只有少数人出手相助。也许你也会觉得前面这组人不错,但真相并非如此。
原来,影片中的两组人被告知要去附近的大楼做演讲,唯一的区别是前一组有充分的时间,而后一组马上要开始。
打脸现场。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因为「基本归因谬误」:做了一件不符合特性的事,往往觉得情势所迫;而一件相符的事,却归于人本身。
有了什么信念,就会只看见对应行为。当你再一次说出他就是这样的人时,不妨好好思考一下。
我们一直活在自我构建的虚假世界里,无视真实的世界。
对于这些问题,早在几千年前,佛教给出了答案——冥想。
冥想能够淡化感觉与情绪,情绪与行为之间的本能联系,让你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不必再服从基因的预设。
当面对奶茶、汉堡等高糖高热量食物时,不必再费好大力气才能克制欲望。
当别人指出错误时,不是下意识的激烈反驳,证明自己是对的,从而错过一次认知成长的机会。
赖特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在他七天的静修中,旁边有栋建筑在装修,电锯滋滋滋的声音很是恼人。然而有一次,电锯声不再是吵人的声音,甚至能变成美妙的音乐,停止之后希望它再度响起。
想要练习冥想,B站搜冥想正念指南。作者是Andy,一个经验非常丰富,修行几十年的人。画风简单舒心,声音悦耳,创意让人眼前一亮,超赞。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直达。
长期的练习才能看到效果。我练习八个月,初有成效。巧的是,今早同样被装修的声音吵醒,以前会觉得很厌烦,还让不让人睡觉,现在竟能觉得只是普通的一种声音。
生活是什么,取决于生活者本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