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那些被误读的名词名句
这是洛阳道·桃花路的第84篇原创文章
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传着传着,变成另外一个意思了。在网上、在大家的谈话中,经常会听到这类被误读的语句,在此写几条,供抛砖引玉
这句俗语,仔细一品,就会觉得有问题。中文的对仗句式,讲究上下句内容工整对应,既然量小不是君子所为,怎么可能下句会教大丈夫去做恶毒的事呢?
其实这句话应该写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量小对应的是无度,都是指做人要有气量有度量。
如果说这句俗语,比较容易矫正过来,那么下面这句话就被误会很多年了。
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把“下”作“下到”,“上”作“上到”解。
真的是这样吗?怎么可能……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西汉成书的《礼记·曲礼》。原句应为“礼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
解释应该是:刑罚不以处罚高官为高级的刑罚,而礼节不以礼待庶民而为下等。所以这句话提倡的是,不要以身份地位的高低来判定刑罚与礼节的好坏,在刑罚和礼节上人人平等。
我们再看《孔子家语》里前后对话的内容:《孔子家语》中冉有的疑问“先王制法,使刑不上于大夫,礼不下于庶人,然则大夫犯罪,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于礼乎”可以作为大众对这句话的普遍误读,而孔子对此做出的解释,则很详细的指出大夫有罪并非不可加刑,只是不施加侮辱性的刑罚,士大夫犯罪给他们留点颜面,让他们引咎自裁。而礼不下庶人,则是考虑到平民忙于劳作,做不到行礼充分,不必苛求礼仪像贵族一样齐备。
这么理解,就符合了儒家的思想的逻辑和价值主张。儒家思想一是强调礼,二是强调仁。到孟子的时候,还跟君王灌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孟子*尽心章句》
这个词目前都被理解为“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特别地用在夫妻感情方面,有点“不抛弃,不放弃”的意思。
但其实这句话完整的说法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内篇·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外篇·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真正的含义是:“喻小惠相及,不如相忘于浑沌,各得之为乐,又乌取乎仁义之区区者哉!庄子在这里以鱼类比,精辟表述了“道”通其变的观点。
大家都知道,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学科带头人,他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因此说到相濡以沫的时候,自然不会拘泥于此,更重要的观点是提出的后这句,表明自然天地大有可为的观点。
一说到天籁,大家就会想到“天籁之音”(不是那个日产汽车的品牌“天籁”哈),肯定是把这个词跟美好动听的声音联系在一块。
这个词的原意真的是这样么?
天籁一词,最早出自《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对颜成子游“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说:“这样说来,地籁是大地的种种孔窍发出的声音,人籁则是丝竹箫管奏出的音乐,可天籁是什么呢?”
子綦说:“风吹过成千上万的孔窍,发出了千差万别的声音。这些声音之所以千差万别,都是每个孔窍的自然形态所致,把孔窍塑造成各种形态的又是谁呢?”
风吹动乐器孔窍发出的声音是“人籁”,而风吹动自然孔窍发出的声音是“地籁”;
今天我们讲的“天籁”,其实应该是庄子说的“地籁”。而庄子所说的“天籁”,是造物的力量对于各种孔窍的“塑形”,有了孔窍的不同形状,才会在风吹过时发出不同的声音。
先有了无声之籁,然后才有“有声之籁”。天籁是指造化之工的无声之籁。
后随社会发展,“天籁”的含义逐渐成为自然界的声音,物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也指诗文天然浑成得自然之趣。那就是后话了……
这句话现在被用来夸人“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好品质。
但是孔子当年说这话的本意,并不是表扬这种行为。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孔子在说完这六个字后却加上了“硁硁然小人哉”的评价。说明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会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只会盲目的傻干,那他跟憨瓜差不多了。
另外有一种解读:“言必信,行必果”,是说“言必求人信,行必求有个结果。这样是硁硁然小人哉。君子是说自己认为应该说的正确的话,但并不求别人都要相信信任他;做自己该做的事,但并不求一定要有个好结果”……这个解读我觉得也很有道理。因为那个年代,墨子也说过类似的话。
现在主要是指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这个词最早出自宋玉的《风赋》,原文是——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宋玉引用他的老师屈原的话:因为枳树(枳)弯曲(句),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呢。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
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应该是指说法有根据、有来由的意思。
以上是我随手整理的几个被误读的词句。
其实人类的语言在传播过程中,被误读甚至意思完全弄反的情况比比皆是。好在语言本身就是个约定俗成的事,现在网络化语言更加是新词不断;通假字、谐音字满天飞,全靠读者和听众自己去心领神会。由于语境的不同,造成的矛盾和误会就不可避免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文字的规范还是有必要的。
正所谓“道可道,非恒道”,那些能用文字表达出来的高远境界,已经不是原本的那个意思了。
(特别鸣谢:感谢青瑗老师指出原文中的错误并修改,才让本文不至于以错纠错,贻笑大方。)
图:飓风
他的往期精彩:
回得去的家乡,回不去的故乡
初心
握紧手中的平凡,生命的火已点燃
关于手游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