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一读庄子

发布时间:2021/4/7 20:57:35   点击数:

人们都喜欢时下流行的“心灵鸡汤”,虽大众化但食材新鲜,虽励志化但语言俏皮,虽快餐化但哲理深遂,尤其到了智能化时代,人们需要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抚慰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焦虑,需要社会文明给人们带来的自信,需要社会公平正义给人们带来的自尊……拿起手机,各种各样的信息扑面而来,让人读后不禁莞尔,我知道,碎片化信息虽然让人们从中得到了很多的“知识”,但这种漾溢着鲜活的事实而不是逻辑的心灵鸡汤,只能反映真理不同的侧面,而并不是真理本身。想起街头上忙得不亦乐乎的厨子曾经亲口告诉我说的烧菜绝技,“睁着眼睛撒盐,闭上眼睛放味精,这个菜一定会好吃,这个汤一定鲜美”,不禁哑然。疑眼下流行的心灵鸡汤是掺了味精的佳肴,有味道而无营养。还是老老实实听老祖宗的话,在寒冷的日子,钻进书本里去咀嚼那些清汤寡水的粗茶淡饭罢了。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今安徽.蒙城人。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早他二百多年的道家始祖老子一起被人尊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被学术界尊称为“老庄哲学”。据说《庄子》一书自从面世以来,流传至今,已被演绎成上百个版本……

《庄子》这部文献的横空出现,标志着先秦时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艺术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无论在哲学思想还是在文学语言方面,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其中编入《庄子》内篇的《逍遥游》、《齐物论》和《大宗师》,不仅集中反映和继承了老子学说中的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追求自由的哲学思想,还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风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瑰丽诡谲而意出尘外,乃是先秦时期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虽然只有八百零三个字,但却字字珠玑。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可称为《庄子》一书的代表作。文中的逍遥游的“逍遥”两字并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一个颓废的词,它指的是“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的东西无所以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约束而自由地游于世间。是超越了世俗观念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指的是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除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理解真正逍遥游所描述的是一个经过全新的壮态进入与道合一高境界的动态过程,从而从“有所待”达到“无所待”天人合一的境界。

庄子批判世俗的“有所待”,同时也指出了从“有待”到“无待”的具体途径,这就是“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结合体,是庄子主张的理想人格。在庄子看来,只有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能摆脱一切外物之累,从有待达无待,体会真正的逍遥游。而“道”一词在他的笔下逐渐变得丰富起来,渐渐离开了初义,更多地指自然的确定不移的法则、规律、原则。

庄子喜欢站在从宇宙的高度来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并且破除了自我,从故步自封的狭隘心境中透脱出来,以免在平庸忙碌中迷失自我。这对拓展人们的思想境界,打开人们的心灵空间,拓展人们的思想视野,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逍遥游》是庄子的核心内容。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和“坐忘”。“心斋”是指摒除内心的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忘坐”指的是让精神脱离肉体的束缚去感知宇宙的天赖。这两者的结合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境界,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天才卓绝,《逍遥游》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形象思维的写作方法,运用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寓言、神话、对话,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鄙视高官厚禄、死抱皇恩厚爵的情操,追求无已、无功、无名绝对自由的思想,对统治者与功爵笼络贤能的伪善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对于后世散文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全篇构思精巧,善于想象与现实结合,善于对话与阐理结合,善于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之有味而味无穷”,成了庄子著作的一大特点。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由五个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是庄子的又一代表性篇目。在这篇文章中,庄子向人们提出了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他指出,世俗之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便终身沉溺于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中而不能自拔,结果反被这些身外之物所役使,这就是“人为物役”。人被外物驱使牵绊。为了追逐名利,他们“日以心斗”,相互之间钩心斗角,内心也片刻不得安宁,可到头来却迷失了自我,不能为自己的心灵找到美好的归宿。书中有一句名言:“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庄子认为,人生在世,应该过一种高尚的、自由的、理性的生活,如此就必须摆脱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的束缚,消除“近死之心”,达到“心未尝死”的境界,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庄子在《齐物论》中讲述了一个极其富有浪漫色彩的寓言,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自由飞舞的蝴蝶。沉醉于美妙梦境回味中的庄子,分不清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自己。庄子评论说,自己和蝴蝶当然是有分别的,“物”和“我”当然是有界限的,但这个界限却是可以消融的,那就是主观精神和客观世界的交融与泯合,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物化”。清代文学家,安徽.歙县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有这么一句:“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诸多的“不幸”,我们才更要去探索、去追求、去体验、去感悟、去超越。在那个动荡喧嚣的环境中,庄子的思想像一掬清水映射出了一片宁静的光辉,在那乱哄哄的战国时代,黎民百姓处于倒悬状态,庄子极欲解除人心的困惫。可是,现实的无望却使他无法实现心愿。他无法使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自我,又不愿像神学家们在逃遁的精神情状中求自我麻醉,在这种情形下,惟一的路,便是回归于内在的生活——向内在的人格世界开拓其新境界。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唐代大诗人李白说;“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谁能造入公墙里,如上江边望月楼。”唐代又一个诗人白居易说,“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虽一致,鸾凰终校胜蛇虫”。中国的文化旗手鲁迅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中国的著名诗人闻一多说,“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中国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李泽厚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庄子的哲学不是思想家干巴巴地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操纵着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波、引人入胜地表达了出来,表现出了超强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确实,如果人类仍处在浑沌蒙昧的伊甸园状态,快乐和善只是理所应当,根本无须寻找任何拯救命运的方舟。透过历史的千年沧桑岁月,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今天为一些最简单的善良而感动,那是因为善良已经离我们愈来愈远了;我们也会为网络中偶尔暴发出来的最纯朴的诗意而惊叹,那是因为诗意已经在渐行渐无声了。或许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被愈益浓厚的冷漠所渗透。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生命的喜悦与忧虑本是相依附而存在的,花落与青青的叶子互相更替,才有了春天的繁复绮丽。生命在漫长而又短暂的过程中,在温柔的春风与萧瑟的冬风里,都只是一昧的“向前走”,这便是人生的本身,虽然简单,却隐隐地透出一份执著。大多数的人知道庄子在他的另一名篇《大宗师》中的半句名言:“君子之交淡若水”,但人们却常常忘记了精彩唯妙的下半句,“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之交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种与天地共存的默契,如丝缕般交织在一起。而因利益交织在一起的酒肉朋友很快会被现实所抛弃,于是就有了争吵和谩骂。正是生活中有了“小人之交甘若醴”的比较,才显得天底下“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弥足珍贵。我们往往记住了另一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个凄美的典故,却不知道这个典故却与众人理解的大相迳庭。他的原意是说,与其双方在困难的边缘挣扎,彼此的缠棉、扶持无望,为什么不能寻找一条生路,开开心心地回到更为广阔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人们常说的“江湖”一词便缘自于此,历史往往叹息人们过度的解读“相濡以沫”,却忽视了“相忘于江湖”的哲学含义。庄子,这个被人誉为古今第一男神,不仅是先秦那一段恢弘的历史文明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想象奇特、无奇不有,充满了诡奇多变的作品,被人们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柔弱的外表透露着刚强的庄子,带着高高的帽子,身着宽宽的衣带,下雪的天,正飘飘欲仙地向我们走来……刘新江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修改于淮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007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