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听庄子讲故事四十八虚室生白

发布时间:2021/3/21 23:38:42   点击数:

庄子(约前年-前年),名周,战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庄子堪称先秦诸子中唯一的文学家,他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多地注目于寓言和神话。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改造加工,也不乏自出机杼的即兴创作,把深刻的哲学思想形象地寄寓于扑朔迷离、真伪莫辨的虚妄情节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中表现自己真实的思想。”“《庄子》的文辞之美,千古卓绝,秦汉以来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闻一多语)目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成语中,不少出自《庄子》之中。我们根据广大庄子爱好者的要求,在第一辑二十八个源自《庄子》的成语故事之后,续编出自《庄子》成语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庄子·内篇·人间世》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

颜回说:“没有受到心斋教诲时,感觉确实有个颜回;受到心斋教诲,感觉不曾有个颜回了。这可以称作虚无空明吗?”

孔子说:“很深透了!我告诉:你假如进入卫君周围这个追逐名利的环境而又不为名利所感惑,卫君听得入耳,你说点谏言,听不进去,就不说。不要追逐仕途的门径,不要显示仕途的目标。心思凝聚专一,而不要寄托于无可奈何的境地,就接近于心斋的要求了。不走路不留脚印容易,想脱离大地走路就困难了。受人驱使容易以虚伪应对,由天道支配就很难用虚伪应对。听说过凭借翅翼飞行的,没有听说过没有翅翼能够飞行的。听说过凭借智慧了解事物的,没有听说没有智慧也能了解事物的。瞻望一下空旷辽阔的环宇,空灵的心地独存一片洁净,种种吉祥凝止于清明的心境。如果这样还不能凝止,就是所谓形坐神驰了。”

苏轼(年1月8日—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年,苏轼受朝廷提拔,任翰林学士承旨。这个正三品职位,多少人挤破头往里钻。可他偏不,接到圣旨,立马给皇帝写辞呈。这么做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条,是兄弟同朝为官极易互相包庇。

苏轼,这位心中始终装着百姓的千古第一文人,为生命留白的方式,是守护着心中的梦想,有滋有味的过完这一生。

他为官一生,跌宕起伏。被贬黄州,生活拮据,他就乐呵呵去种地;没有美食,他就自己发明“东坡肉”,有酒有肉赛神仙。

年近花甲,被贬惠州,他依然用我行我素的快乐吟诵着千古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虚室生白,是庄子所谓“无用之用”,是物质生活之外的人生境界。

才华横溢如苏轼,也避免不了陷入命运的泥沼。但智者,懂得洒脱。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当然要马不停蹄地去做“有意义的事”,努力成为“有用之人”。但追逐久了总会疲惫,给人生留白,学会消遣“无用之乐”,虚虚实实,才是生活的真谛。

苏轼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世界无边无际,人不过是宇宙间之蝼蚁,百年之后都会被历史的尘埃湮没。在岁月里洒脱,就是善待自己,不过分苛求。

中国文化讲究“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任何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走向衰落。在岁月里洒脱,舍弃追求圆满之心,才会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真正的满足感。

为人生“留白”,方得“圆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985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