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偶有文字落心头九浅析庄子之逍遥思想
璞见_Crépuscule在此见晨昏
写在前面:
小时候就很喜欢庄子。可能是因为“庄周梦蝶”的故事,或许是因为庄子的想象力,又或许受父亲欣赏道家思想的缘故,我总觉得庄子是一个很可爱的灵魂。近日有幸,和秦老师以及同学们一起读《逍遥游》,谁说DDL(截止日)不是第一生产力呢,也算是有一个契机来写我所了解的庄子的思想吧。
只是一个喜欢脑洞想象的高中生,有不足之处,还望请教。
建议阅读前先了解/阅读庄子的《逍遥游》,旅途愉快~
浅析庄子之逍遥思想
作者:付鑫雨
逍遥而游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达“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的逍遥游,讲求顺应自然的规律,精神的自由,以探索思维无限的境界。
庄子认为逍遥游应该是一个摒弃“有”(有己:有知,有名,有功。),遵循自然,达到“无”的状态。
庄子认为有己便会产生局限与束缚。
从认知层面上,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本身是没有界限而言的。个人的知识只是人类在有限时间内2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鹏“抟扶摇直上九万里”,见“天之苍苍”,庄子转而追问“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说明人类所有的规律总结或者定义不过在特定条件下的相对之论,如果一直强调维护有己的知识体系,就无法进一步的扩展,从而失去了与万物进一步的联系,受限于自己的“有知”中。
“己”的存在是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蜩与学鸠笑之”的原因是不知自己的无知,却强调自我也就是有己的状态,从而被局限于思维空间的狭小中。
就好比一个执念井口便是天的井底之蛙,它待在井底的时间越长,就越认为天就是圆圆那一片,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更加的根深蒂固。
也许它最后能见到一眼广阔的天空,也会把它归为一种自己的错觉或者特殊的情况,甚至直接否定掉更加广阔层次天空的存在。
3“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4虽然参差百态乃世界之态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局限。
这种认知的不同是人的多彩,但是蜩与学鸠的傲慢却让它们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认知局限,就5“自是而相非”,所以蜩与学鸠也就成为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燕雀了。”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说明“有己”的存在同样受限于时间。个体之间定会有小知大知,小年大年之分。
庄子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因为从相对时间的长短以及个体所能到达的广度上而言,小知和小年受限于时空,通常情况下不如大知大年接近于探索思维无限的境界。
破除我执,放下“有己”,就能在局限的个体身上探索到思维时空的无限。
例如,张若虚以自我的方式在江畔看见了月亮,在7“天高地迥”之间,如果持有自我的概念,那即便是“觉宇宙之无穷”也只是“兴尽悲来。”
因为一旦有了自我的强调,就会受束于自己的渺小,而非着眼于自己身在天地之间,感受到自然的宏大。而破除我执,以无我的形式看江月,便可以突破思维时空的限制,8“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以达到逍遥游中探索思维无限的境界。
而如果没有破除,从“知”的层面上就不只是9“以有涯随无涯”,而是“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谈论小年和大年,小知和大知,不仅是展现思维的时空,也是说明时间本身就有小大之分。虽在个人的角度上小年或许不及大年,小知亦不及大知,而对于每个人而言,更重要的却是如何过好自己的“年”,拓宽自己的“知”,而非强调“有己”且是小己。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如果不破除“我执”,一直强调自我的位置,与旁人相比,就会永远停留在10“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境地,从而也无法达到精神的自由。
而不与别人相比,自然不会留连于功和名。“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功和名不过社会的一种限定。一个人都摈弃小我了,又何会在乎小我中的一点虚饰呢?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认为真正达到无,不仅破除我执,不强调自己,也是不区分自己和外界。“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虽然,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但犹然笑之,说明他仍是区分了外界和自己,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未树也。
达到“无”是不区分自己和外界,就如庄子描述接舆所言“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焉以天下的纷纷扰扰,俗事等当作自己的事务呢?同样,御六气之辩者又怎么会犹然而笑之呢?
庄子之逍遥游,是摒弃“有”后,便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达“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
浮游于万物,将旁礴万物以为一,是顺从自然规律,而非凭借某一个特指的事物。如列子只可乘风而行,“有所待”,仍有个人与所待之物的界限。鲲于水中,则水击三千里,转而为鹏,则借风而“风斯在下矣”,将旁礴万物以为一。
“无”则万物皆可为我。无所待不是孑然一身,而是不受物的羁绊和束缚,以遵循道行事。万物皆不可独离而存在,破除界限是不区分,但是完全的不借用那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的区分自身与外界呢?
破除“有”之界限,怀“无”而行。
脚注:
1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2百度词条,知识。
3《三体Ⅲ》作者:刘慈欣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年月:-11页数:页
4笔记
5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6《史记·陈涉世家》,又见《庄子·内篇·逍遥游》。
7出自,《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
8出自《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9出自《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10汉·赵岐《三辅决录序》
参考资料:
「1」《庄子·内篇·逍遥游》
「2」百度词条,“知识”。HTTPS://BAIKE.BAIDU.COM/ITEM/知识/?FR=ALADDIN
说明:
正如题目所言:“浅析庄子的逍遥思想”,这点文字只是我通过阅读庄子的文章尝试着理解他想表达的东西,至于他究竟是怎么想的,那可就不得而知了。
其中必然有我赞同的部分,也有我保留意见的部分,至于我自己的想法感受,那就是下面这篇文章:读逍遥游有感之类的吧。
喜欢就点在看吧~
Crépuscule
作者/排版:白羊乐天
联系我们:
投稿/讨论/交流
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