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巅峰middot逍遥middot
巅峰庄子名周,字子沐,一说子休,宋国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是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巅峰代表人物,是稷下论战辉煌的诗篇,在他去世之后的几十年,随着秦始皇即位为秦王,一个空前绝后精神自由的时代也逐渐落下了历史的帷幕。在这中间,也几乎无人能够超越他,在那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学派之间口诛笔伐中,庄子提出了“内圣外王”之说,对后世儒家影响十分深远。诸子百家的形成是千载难逢的契机,涌动的知识漫无止境,他们的特点不仅止于“争”,更在于“鸣”——各个学派之间在不相上下的同时,亦在兼容。
百家争鸣春秋时期有孔子、老子,若要在战国时期中选出一位最具代表性、学术性、思想性的思想家,那一定少不了庄子之位。庄子继承了老子顺应自然的观点,以朴素辨证的思想,主张“齐物论”,延伸了“无为”之说,强调天人合一。
《庄子》一书又称《南华经》,是先秦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许多别有趣味的小故事,也留下了许多高深隐秘的提问。
庄子的观点可以概述为“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此处精神自由之理,当观庄子名篇《逍遥游》的绝美演绎。“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是指精神之游,无所束缚,好比老子所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志坚”。身同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即体现了此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
逍遥
《逍遥游》开头谈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讲述在北海有一条名“鲲”的大鱼,身体不知道有几千里长。鲲变成了一只鸟,叫做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它飞起之时,展开的双翼仿佛天上的云彩。
这样一只大鹏鸟,每当它迁徙到南海之时,都是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者九万里的气魄。而它在天空中往下看,是无穷无尽的吗?
后文又云:“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过来则为,地上的蝉和小鸟嘲笑它说:“我们尽全力而飞,有时歇落在树上,有时降落在地面,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史记中的确有名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但是以庄子的思维去解读,即后文,便令人深思了。
他说:“朝生暮死的菌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灵龟,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活了七百来岁的彭祖如今还因长寿而特别闻名,众人都想与他相比,岂不可悲!”
圣人能看清内外通透,列子能御风而行,可是他们都还需要依赖之物,所以不必去羡慕大鹏鸟,也不必去嘲笑小麻雀。每个人都拥有着规律,都有着各自的情绪,各自的选择,各自的生活方式。而人离不开的是自然,倘若能知晓了自然的规律,并顺从,那也就不再需要依赖其他。
在那个尊王攘夷、战争不断的时代中,人们被困于王权富贵、功名利禄里却浑然不觉,却也有像庄子这般精神高远,从上而下俯视这个世界,看清楚有无、因果的人。他们之间,又怎么会去互相羡煞或嘲笑呢?何当逍遥?身无挂碍,自可随心选择扶摇直上。
独特
庄子出身贫寒,其人一生到底经历了些什么,渺茫难知,只能靠后人猜想。可是他的思想,他的层次,也正如此道理,后人岂能一字不落的读懂?我相信,庄子一定是一个快乐的人。他的快乐,也许在于某种独特,也许在于某种风骨,也许仅是传闻逸事中的寥寥数行字呢?
相对于《逍遥游》,我印象更深刻的是《齐物论》。有其他学派的人批评《齐物论》过于模棱两可,没有实际意义。但我不这么认为。如果说《逍遥游》是寄托与反寄托的结合,《齐物论》便是现实与“另一种”现实的结合。
开篇里,庄子讲述了一个关于箫声的寓言。在如今,天籁之声一词常用来形容歌声优美空灵。而“人籁”“地籁”“天籁”的原意,也许不看书就真的不知晓了。而天籁——自然的箫声,乃是风吹万种窍孔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之所以千差万别,是由于各个窍孔的自然状态所致,并没有谁在鼓动它们发声。而琴弦无音,弹一音便无法在同时听得其他四音;同时弹拨下,却是呕哑嘲哳难为听了。哪来的实,又哪来的虚呢?
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皆可寻到,所以万物平等。
他的这种独特,就是他自己的生活,或说自己的生活,正是他的独特。不管在外人看来是虚是实,乐观为上,既然二者可转换,可寻求辨证,那他的生活是否好坏,就要主观客观分别分析。那又如何?庄子还是庄子,快乐的庄子,自由的庄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非我,怎安知我不知。”
仿佛还能亲眼看见,这位大思想家在濠水桥上对着老朋友惠施笑吟吟的样子。
也是这次成功的辩论,让后人看到了最独特的他。
在最后,庄子也如他的笔下的风声一样,回归了自然。而几十年后,秦始皇登基,统一天下,焚书坑儒,再过百年,西汉武帝罢黜百家,庄子学派也就此更加隐秘了起来,但那来自自然的箫声仍在浅浅吹奏,扑闪的蝴蝶仍在物我两忘。他也曾是漆园吏,也曾游山玩水,也曾经历离别。
庄子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逍遥、独特,从而达到巅峰。《庄子》千年如一日,直指灵台,触动人心。那么,试问在是是非非、鲲鹏燕雀里,谁是我在诸子百家之中最为崇敬的庄子的信仰呢?我想是自然。
庄子幸而为人,他的所爱是自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