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丁四新庄子middot齐物论札记

发布时间:2020/10/28 16:13:24   点击数:
丁四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武汉大学二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儒家经学的研究。摘要:(1)“齐物”在先秦秦汉古籍中出现多次,但“物论”一次都没有出现。篇题“齐物论”应当读作“齐物—论”,而不应当读作“齐—物论”,或“齐物、齐论”。《齐物论》古人或称《齐物》,因此将“齐物论”改称为“论齐物”,这也是不对的。另外,“齐物论”的属读及庄生“齐物”之义,王叔岷已有颇为清楚的梳理。(2)《齐物论》“不亡以待尽”的“亡”字,乃“匕(化)”字之讹,二字形近,并有多条书证。刘师培说是。有人认为《齐物论》作“不亡”与《田子方》作“不化”两可,这是不正确的。(3)古今注释多认为《齐物论》作“蛇蚹、蜩翼”与《寓言篇》作“蛇蜕、蜩甲”两可,其实这是不对的。“蚹”为蛇腹下横鳞,其说起自魏晋注家,但未必正确。《秋水篇》明言蛇“无足”,又云“予动吾之脊胁而行”,可知将“蛇蚹”解为“蛇腹下横鳞可行者”,很难说是正确的。“蚹”其实为“蜕”字之误,二字形近。“甲”字在古文字中有两种写法,其中一种写法非常繁难,抄书者或不识此字,故误释为“異”字,进而写作“翼”字。总之,“蛇蚹”为“蛇蜕”之误,“蜩翼”为“蜩甲”之误。关键词:庄子;齐物论;不亡;蛇蚹;蜩翼

与《庄子》有关文本的训释和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十分丰富。不过,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到手头注《庄》、解《庄》的论著仍有许多不足:或鱼龙混杂,正确的见解未能畅达;或疏阔粗略,未能措意于疑文谬辞;或仅知其然,而未能知其所以然。如此之类,亟待我们再做一番发覆和补正的工作。《齐物论》是《庄子》一书中非常重要的一篇,在笔者看来,此篇仍有多处文本或文字需要发其疑牾,揭其覆蔽,今试择三则文字以辨析之。

一、“齐物论”解题《齐物论》的篇题应如何属读?是读作“齐物—论”,还是读作“齐—物论”,抑或兼而读之?这是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学者时有辩论,各执一辞,而未有一定。就笔者寓目所及,可见如下意见:(1)王先谦《庄子集解》云:“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齐一视之,不必致辩,守道而已。”并引苏舆云:“天下之至纷,莫如物论。是非太明,足以累心。故视天下之言,如天籁之旋怒旋已,如鷇音之自然,而一无与于我。然后忘彼是,浑成毁,平尊隶,均物我,外形骸,遗生死,求其真宰,照以本明,游心于无穷。皆庄生最微之思理。然其为书,辩多而情激,岂真忘是非者哉?不过空存其理而已。”苏氏、王氏均以“齐—物论”为读。(2)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云:“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王伯厚云:“《庄子·齐物论》,非欲齐物也,盖谓物论之难齐也。邵子诗‘齐物到头争’,恐误。”’按左思《魏都赋》‘万物可齐于一朝’,刘渊林《注》‘庄子有《齐物》之论’,刘琨《答卢谌书》‘远慕老庄之齐物’,《文心雕龙·论说篇》‘庄周《齐物》,以论为名’,是六朝人已误以‘齐物’二字连读。”又说:“《齐物论》,谓齐一论物之言也。”此以“齐—物论”为读,且认为“六朝人已误以‘齐物’二字连读”。(3)钟泰《庄子发微》云:“‘齐物论’者,齐物之不齐,齐论之不齐也。言论先及物者,论之有是非、然否,生于物之有美丑、贵贱也。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篇》云:‘庄周齐物,以论为名。’后人因之,遂谓庄子有齐物之论。此大谬也。若曰论,则《消摇游》以次七篇皆论也,安得此独以论名哉?”此以“齐物、齐论”为读。(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说:“齐物论,包括齐、物论(即人物之论平等观)与齐物、论(即申论万物平等观)。”此以“齐—物论”和“齐物—论”兼而读之。(5)曹础基说《庄子浅注》说:“齐物论有两种解释:齐物之论与齐同物论。其实两者是密切相关的。根据文中所论述的内容,齐同物论是主要的。”(6)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说:“自刘勰提出‘庄周齐物,以论为名。’(《文心雕龙·论说》)的说法以后,释者遂多谓‘齐物论’为‘齐物之论’。但《庄子》全书,没有以‘论’命题的,为何此篇例外?庄周极端鄙视言辩论说,自己又怎肯再添一论,而与诸子百家相并列?因此,所谓齐物论,即齐同物论,也就是要消除各派对天下万物所作的不同评论。”此以“齐—物论”为读。也有不同于上述意见者,如张松辉赞成“齐物—论”的读法。张氏列出了四种解释:第一种读作“齐物—论”,“齐物论”即“论齐物”,是“论述万物一齐的道理”的意思;第二种读作“齐—物、论”,“齐物论”的意思是“齐同各种具体可感的物质事物和抽象的思想观点”;第三种读作“齐—物论”,“物论”为一词,林希逸、曹础基作此读;第四种读作“齐—物论”且“论”读作“伦”,这是闻一多的读法,闻氏说:“物伦犹事类,齐物伦犹齐事类。”在这四种读法和解释中,张松辉赞成第一种读法,认为第一种解释“更简明,也更准确”,并说“齐物论”就是“‘论齐物’,就是‘谈谈万物一齐’的意思”。丁案,总结以上关于“齐物论”的属读及其释义,大抵有四种读法,分别为“齐物—论”、“齐—物论”、“齐物、齐论”以及“齐物—论”和“齐—物论”二者兼而读之。此外,闻一多别出心裁,读“论”为“伦”,此实不足论。以上苏、王、刘、钟、陈、曹、方、陆诸氏的读法是不正确的,张氏的意见是恰当的,但张氏的意见仍略需纠正。笔者新近读及李智福和王天然的两篇文章。李文归纳了“齐物论”的三种读法(即“齐物—论”“齐—物论”和“齐物—齐论”),梳理了其在历史上的流变,然后认为:“如果对义理、文献和学术史等进行综合考察,将‘齐物论’属读为‘齐物—论’为最具胜义和最具优先性之读法。”而王文则附和闻氏之说,认为“齐物论”当理解为“齐一‘物’‘论’二事”,而“论犹类也”。王文亦犹盲从,无需再作检讨。李说虽有见地,但仍不够精当。其实,《齐物论》的篇题应当如何读的问题,在电子文献检索如此发达的今天已不难解决。检索ctext.org电子文献资源,可知先秦秦汉传世古籍并无“物论”连读之例,而“齐物”连读之例则多见,今不妨列举如下:(1)《鹖冠子·能天》曰:“道者开物者也,非齐物者也。”(2)《史记·货殖列传》曰:“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3)《汉书·律历志上》曰:“中吕,言微阴始起未成,著于其中旅助姑洗宣气齐物也。”此外,还有四例是这样的:(4)《孟子·滕文公上》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5)《庄子·天下》曰:“齐万物以为首。”(6)《庄子·秋水》曰:“万物一齐,孰短孰长?”(7)《鹖冠子·王鈇篇》曰:“齐殊异之物。”这七例完全说明了《齐物论》的篇题应当读作“齐物—论”,而不应当读作“齐—物论”或“齐物、齐论”。至于闻一多读“论”为“伦”,将“齐物论”解释为“齐一事类”,此殊不足论。在魏晋至隋唐时期,《齐物论》篇题的读法跟从前一样,并无改变,例如:(1)《释文·庄子音义》出“夫道末始有封”条,引崔譔云:“《齐物》七章,此连上章,而班固说在外篇。”(2)左思《魏都赋》“万物可齐于一朝”,李善《注》曰:“《庄子》有《齐物》之论。”(3)刘琨《答卢谌书》曰:“远慕老庄之齐物。”(4)《文心雕龙·论说篇》曰:“庄周《齐物》,以论为名。”可见从先秦至隋唐,《齐物论》的篇题均作“齐物—论”读,而不读作“齐—物论”或“齐物、齐论”。又根据上述引文,篇名仅题为“齐物”即可,而不必加“论”字;“论”字之加,或出于汉人。故张松辉以“齐物论”为“论齐物”,则未必然也。而李智福文虽然在梳理“齐物论”属读的历史变化上有所贡献,但他说“齐物—论”的属读“最具胜义和最具优先性”,则是不恰当的。其实,篇题“齐物论”只能作“齐物—论”读,其他诸种读法都属于误读。另外,需要指出,王叔岷先生已对“齐物论”篇名的属读作了详细的梳理和辨析,足以发学人之覆,但学界注意甚少,今不妨引述如下:《文心雕龙·论说篇》云:“庄周《齐物》,以论为名。”据《史记·田完世家》,称慎到为齐宣王上大夫,《孟子·荀卿列传》称“慎到著《十二论》”,是慎到与庄子同时,然则其时著书以论名篇者,非仅庄子一人而已。惟后人颇有反对庄子《齐物论》系论“齐物”者。王应麟《困学纪闻》一〇云:“《齐物论》,非欲‘齐物’也,盖谓‘物论’之难齐也。是非毁誉,一付于物,而我无与焉,则‘物论’齐矣。邵子诗:‘齐物到头争。’恐误。张文潜曰:‘庄周患夫彼是之无穷,而物论之不齐也,而托之于天籁,其言曰:“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此言自以为至矣,而周固自未离夫万之一也,曷足以为是非之定哉!虽然,如周者,亦略税驾矣。’”案张、王二氏于《齐物论》,皆主“物论”连读。钱大昕申其说,证明“六朝人已误以‘齐物’二字连读”(《十驾斋养新论》一九),孙志祖亦申其说,证明“齐物”为六朝旧读,但不以为误。(《读书脞录》四)岷以为“物论”连读,“齐物”连读,说并可通。然《齐物论》之主旨,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二句,则庄子之意明是以“齐物”连读。《秋水篇》发挥《齐物论》,其主旨在“万物一齐,孰短孰长”,亦正是“齐物”之义。至如《德充符篇》:“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天地篇》:“万物一府,死生同状。”亦皆齐物之义也。《淮南子·齐俗篇》《论衡·齐世篇》并阐发庄子“齐物”之义,“齐俗”“齐世”亦所谓“齐物”也。庄子之意,固非以“物论”连言者矣。《鹖冠子·天能篇》:“道者,开物者也,非齐物者也。”道固非齐物者,然明齐物,乃通于道耳。又《王鈇篇》:“齐殊异之物。”陆佃注:“齐鹏鹍(鲲)之大小,等凫鹤之长短。”颇符庄子齐物之旨。二、不亡以待尽《齐物论》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不亡”,郭庆藩本作“不忘”。“忘”即为“亡”字之讹。就前二句,郭象《注》云:“言性各有分,故知者守知以待終,而愚者抱愚以至死,豈有能中易其性者也?”成玄英《疏》云:“是故形性一成,终不中途亡失,适可守其分内,待尽天年矣。”郭《注》疑依“化”字为训,成《疏》则依“亡”字为训,且郭训为“变易”“改易”,而成训为“亡失”。王先谦《集解》云:“惟人自受形以来,守之不死,坐待气尽。”此虽依“亡”字为训,但训为“死”,与成《疏》不同。王氏又云此二句“见《田子方》篇,‘亡’作‘化’”,但他未作是非选择。今人或依“亡”字为训,或否之。钟泰曰:“‘不亡以待尽’,破世人常见,执此身为实有,以为可以久驻,而不知无时不在迁变以尽,故曰‘不亡以待尽’也。”此释囫囵,似解“亡”为“死亡”。刘武云:“一受其形,不自牿亡其真,以待天年之尽。”此训“亡”为亡失,从成《疏》。曹础基解释道:“一禀受了它而形成了自己的形体,就一直活着到死。”此训“亡”为“死亡”。陈鼓应则直接将正文“不亡”改为“不化”,并引刘师培说为据。刘师培云:“《齐物论篇》‘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田子方篇》作‘不化’。窃以‘忘’即‘化’讹。‘不化’犹云‘弗变’。下云‘其形化’,即蒙此言。郭《注》以‘中易其性’为诠,‘易’,‘化’义,符是郭本亦弗作‘忘’也……盖匕、亡形近,‘匕’讹为‘亡’。俗本竞以‘忘’易之。”王叔岷亦引刘师培说,并云:“匕、化,古今字。”方勇、陆永品曰:“意谓世人受形以来,不知保住真君,只知奉养形体,虽然一时不死,却不过是坐等着死神的到来罢了。……忘:当为‘亡’字之误。《道藏》各本及各俗本‘忘’并作‘亡’。按,此二句,《田子方》篇作‘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用意有所不同。”此训《齐物论》之“不亡”为“不死”,并谓此“不亡”与《田子方》之“不化”的“用意有所不同”。丁案,刘师培说是。“不亡”之“亡”字当是“匕(音huà)”字之讹,二字形近。“化”,或省作“匕”。为了阐明“亡”“匕(化)”二字的关系,先看有关文字在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写法。“亡”字的写法有多种,其中两种是这样的:“匕(化)”字的写法有多种,其中两种是这样的:“化”字的写法是这样的:比较上述所列三字的古文字字形,可知“亡”字的第二种写法与“匕”字及“化”字右部“匕”旁的写法相近。故《庄子·齐物论》“不亡”之“亡”字可能系“匕(化)”字之讹。《齐物论》下文曰:“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庄子·田子方》曰:“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这两处文本均作“化”,完全证明了《齐物论》本文应作“不化”,而不应作“不亡”。又,《淮南子·齐俗》曰:“故圣人体道反性,不化以待化,则几于免矣。”《文子·九守》曰:“故圣人体道反至,不化以待化,动而无为。”二文亦作“不化”。除《齐物论》外,先秦秦汉传世古籍无一例作“不亡以待尽”或“不亡以待化”。学者或谓“不亡”“不化”两可,这种意见其实是不对的。又案,《说文·匕部》曰:“匕,变也。从倒人。”同部曰:“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声。”其实从甲文(续甲)来看,“化”从一正一反之“人”形,为会意字,其本义为“变化”,“教行”乃其引申义。“匕”从“化”省。说者或曰“匕”“化”为古今字,实误。“不化”,谓不变化其形体。就生命体来说,“化”在《庄子》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部分的质变,例如《大宗师》曰:“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至乐篇》曰:“俄而柳生其左肘。”另一种是整体性的质变,即在发生从生到死的同时从一物变化为另一物,所谓“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寓言篇》)是也。这种观念,是庄子“物化”(《齐物论》)说得以成立的前提。另外,“化”与“死”,在庄子哲学中的意味不同。当然,“化”在庄子哲学中有政治的含意,如《天地篇》曰“无为而万物化”,《天运篇》曰“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都是此义。三、吾待蛇蚹蜩翼邪《齐物论》曰: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其中“吾待蛇蚹蜩翼邪”一句中的“蛇蚹蜩翼”四字,正是笔者所要追问和讨论的对象。何谓“蛇蚹蜩翼”?郭《注》照抄此四字而无解,曰:“若待蛇蚹蜩翼,则无特操之所由,未为难识也。今所以不识,正由不待斯类而独化故耳。”陆氏《释文》出“蛇蚹”条,引司马云:“谓蛇腹下龃龉可以行者也。”“龃龉”,参差不齐之貌。《广韵·遇韵》曰:“蚹,蛇腹下横鳞可行者。”“蛇蚹”,蛇腹下之横鳞。《说文·飞部》曰:“,翅也。从飞异声。翼,篆文从羽。”“蜩翼”,蝉的翅膀。但无论蛇、蚹,还是蜩、翼,与罔两、景(影)之喻不相匹配。郭《注》云:“罔两,景外之微阴。”成玄英有见于此,遂据《寓言篇》破除旧解。成《疏》云:昔诸讲人及郭生《注》意,皆云蛇蚹是腹下龃龉。蜩翼者是蜩翅也。言蛇待蚹而行,蜩待翼而飞,影待形而有也。盖不然乎。若使待翼而飞,待足而走,飞禽走兽,其类无穷,何劳独举蛇蚹(疑脱“蜩翼”二字),颇引为譬?即今解(疑脱“蛇”字)蚹者,蛇蜕皮也;蜩翼者,蜩甲也。言蛇蜕旧皮,蜩新出甲,不知所以,莫辩其然,独化而生,盖无待也。而蛇蜩二虫,犹蜕皮甲,称异诸物,所以引之。故外篇云,吾待(“待”字衍文)蛇蚹(“蜕”字之讹)、蜩甲耶?是知形影之义,与蜩甲(此下疑脱“蛇蜕”二字)无异者也。成《疏》所谓“外篇”,包“杂篇”而言之,“蛇蜕”“蜩甲”具体出自《寓言篇》。是篇曰:众罔两问于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而今也被发,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景曰:“搜搜也,奚稍问也!予有而不知其所以。予,蜩甲也?蛇蜕也?似之而非也。火与日,吾屯也;阴与夜,吾代也。彼,吾所以有待邪?而况乎以有(字倒,当为“有以”)待者乎!彼来则我与之来,彼往则我与之往,彼强阳则我与之强阳。强阳者,又何以有问乎?”陆氏《释文》出“蜩甲”条,引司马云:“蜩甲,蝉蜕皮也。”成玄英《疏》云:“蜩甲,蝉壳也。蛇蜕,皮也。夫蛴螬变化而为蝉,蛇从皮内而蜕出者,皆不自觉知也。而蛴螬灭于前,蝉自生于后,非因蛴螬而有蝉,蝉亦不待蛴螬而生也。蛇皮之义,亦复如之。是知一切万有,无相因待,悉皆独化,佥曰自然。故影云:我之因待,同蛇蜕蜩甲,似形有而实非待形者也。”在疏解《齐物论》的过程中,成氏据理而言。在他看来,若解“蛇蚹”为“腹下龃龉”,“蜩翼”为“蜩翅”,则于理不通。于是他反问道:“若使待翼而飞,待足而走,飞禽走兽,其类无穷,何劳独举蛇蚹,颇引为譬?”于是他即据《寓言篇》“予,蜩甲也,蛇蜕也”之文而解之,云:“即今解(蛇)蚹者,蛇蜕皮也;蜩翼者,蜩甲也。”近人及今人或赞成成玄英的新释,或仍旧贯,据《齐物论》如字作解。王先谦《集解》引述了成《疏》,并下案语曰:“言吾之所待,其蛇蚹邪,蜩翼邪?谓二物有一定之形,此尚不甚相合也。以上与《寓言篇》同,而繁简互异。”王氏《集解·寓言篇》案语亦曰:“以上与《齐物论》同而繁简异。”刘武不同意成《疏》,云:“成说非也。言吾之行止坐起,有待而然,而所待者,似蛇之行待于蚹,蜩之飞待于翼也,与《寓言篇》文略同而义异。彼言甲言蜕,其下接‘似之而非也’句。此言蚹与翼,盖景与形附,犹蚹附于蛇,翼附于蜩,若蜕与甲,则脱离蛇蜩而不附,故曰‘似之而非也’。”王先谦说《齐物论》与《寓言篇》两处文本“繁简互异”,而刘武则强调二者“文略同而义异”,所见不同。陈鼓应、方勇等同意刘武的说法,亦以两处文本“文略同而义异”。曹础基《浅注》说:“蛇蚹,蛇壳。”对于“蜩翼”,他没有作注。疑曹解从成《疏》,并与成玄英一样,不知其所以然。王叔岷《庄子校诠》先引成《疏》、陆氏《释文》,后据钱穆《庄子纂疏》引高亨曰:“‘待’字疑涉上文而衍,《寓言篇》:‘予,蜩甲也?蛇蜕也?似之而非也。’即其证。”又案曰:“成《疏》所称‘外篇’,即杂篇《寓言》。所引‘蛇蚹’,当是蛇蜕之误。《寓言篇》原文,当如高亨所说引。据《寓言篇》‘似之而非也’,则此文‘待’疑本作‘似’,涉上文诸‘待’字而误耳。又据《秋水篇》:‘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此文‘蚹’,盖指脊胁而言。”王氏肯定成《疏》的看法,以“蛇蚹”即“蛇蜕”之误,但他又认为“蚹”指“脊胁”而言,与故训不同。钟泰《庄子发微》所录《齐物论》原文作“吾待蛇跗蜩翼邪”,“蚹”作“跗”。钟泰解释曰:“‘吾待蛇跗蜩翼邪’,蛇跗蜩翼,以言其动以神,即动以天也。《秋水篇》云:‘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跗如此,蜩翼岂有殊乎!以其天机之动也,故曰:‘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此与前云‘不知其所为使’,意正遥遥相应。”就《寓言篇》相关文字,钟泰训解道:“‘予,蜩甲也?蛇蜕也?’两‘也’字皆读如‘邪’。影生于形,犹甲出于蜩,蜕出于蛇,故以相况。然甲蜕有质,而影则无质,故又曰‘似之而非也’。”钟氏大概以“跗”为“蚹”字,对《齐物论》之“蛇跗(蚹)、蜩翼”与《寓言篇》之“蜩甲、蛇蜕”采取两解的态度,与成玄英、王先谦的看法不同。丁案,仅就字面来看,《齐物论》“予待蛇蚹蜩翼邪”一句是读不通的。高亨据《寓言篇》“予,蜩甲也?蛇蜕也?似之而非也”而认为《齐物论》此句之“待”字为衍文,王叔岷则以为误字,云“疑本作似”。王说有见,不过“待”字当是“似”字之假。待,上古音为定纽之部;似,上古音为邪纽之部。定纽为舌音,邪纽为齿音,舌齿音为邻纽,所以待、似二字声通。“蚹”,故训以为“蛇腹下横鳞可行者”,王叔岷则据《秋水篇》所谓蛇“无足”及“予动吾脊胁而行”的说法,认为“蚹”指蛇之“脊胁”。王说有见,但仍不够确实。实者,“蚹”字故训并无“脊胁”之义。不仅如此,《说文·虫部》无“蚹”字。“蚹”训“蛇腹下橫鳞可行者”,字书始见于《广韵·遇韵》。《玉篇·虫部》则继承《尔雅·释鱼》的说法,训“蚹”为“蚹蠃(蜗牛)”。由此可见,先秦两汉语境实无“蛇蚹”一词,故“蛇蚹”的“蚹”字应是误字,成《疏》不为无见。学者对于《齐物论》“蛇蚹、蜩翼”与《寓言篇》“蛇蜕、蜩甲”的关系有两种处理办法,一者两解之,这本自魏晋,参见陆德明《释文·庄子音义》。一者撺掇在一起,欲将二者合起来作解释,这本自成玄英《疏》。在近现代,刘武、钟泰、王叔岷、陈鼓应、方勇等人跟从前一种办法,王先谦等人则跟从后一种办法。现在看来,前一种处置办法是不对的,而后一种办法虽然值得肯定,但其结论有待改进。对照《齐物论》“蛇蚹、蜩翼”与《寓言篇》“蛇蜕、蜩甲”之文,可知成玄英所说“今解(蛇)蚹者,蛇蜕皮也;蜩翼者,蜩甲也”是值得重视的,但不应“蛇蚹、蛇蜕”“蜩翼、蜩甲”两是。唯成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蚹”字由“蜕”字致误。“蜕”(“”)从虫从兌,“兌”字及从兌之字的古文字写法如下:可以看出,“兌”上二笔与“人”字(马王堆帛书)形近;其下“兄”字的写法,则或有与“又”字相近者。在古文字中,“又”与“寸”通用,而“付”字的人旁或书于寸旁之上,故“兌”字会被误书为“付”字,而“蜕”字会被误书为“蚹”字。总之,《齐物论》的“蛇蚹”应为“蛇蜕”之误。顺便指出,成玄英《齐物论疏》引《寓言篇》文字,即将“蛇蜕”误书为“蛇蚹”,王叔岷《庄子校诠》已指出,参见上引文。《齐物论》“蜩翼”乃“蜩甲”之误。本作“蜩甲”,“甲”误书为“異(翼)”字。“甲”字在古文字中有两种写法,第一种作:第二种作:关于第一种写法,季旭升《说文新证》说:“皮甲裂开;假借为天干名。”《说文·甲部》对“甲”字本意的有关解释是不对的。关于第二种写法,季氏《说文新证》云:“甲骨文可能义同押,金文以下义同‘甲胄’之‘甲’。”又说此种字形“旧不识”,李家浩、李零和季氏本人各有考证,季氏最后下判断说:“金文以下义全同‘甲’,因此我们姑且把此字附在天干的‘甲’字下。”这种写法的“甲”字是当时惯用的借字,其形体繁复,与等形完全不同,这对于已经习惯看隶书的汉人来说,是很难释读出来的。于是汉代的抄书者(或校书者)就只能揣摩着着隶定此字,并在《庄子·达生篇》“蜩翼”一词的诱导下,将第二种字形隶作“異”字,并进而读作“翼”字。又,类似于的古文字还有等形,它们与“異”字的如下写法形近,这也是抄书者将此种“甲”字误认为“異”字,进而直接以“翼”字书之的原因。总之,《齐物论》的“蛇蚹、蜩翼”应当根据《寓言篇》破读为“蛇蜕、蜩甲”。《说文·虫部》曰:“蜕,蛇蝉所解皮也。”蛇蜕,指蛇所解之皮,成《疏》所谓“蛇蜕,皮也”是也。蜩甲,即司马彪所云“蝉蜕皮也”,成《疏》所谓“蝉壳”是也。《齐物论》“吾待蛇蚹、蜩翼邪”一句,应当破读为:“吾待(似)蛇蜕、蜩甲邪?”其意,实与《寓言篇》“予,蜩甲也?蛇蜕也?似之而非也”三句相同。

注释: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卷一,沈啸寰点校,中华书局年版,第9页。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卷一,沈啸寰点校,中华书局年版,第30页。钟泰:《庄子发微》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26页。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中华书局年版,第32页。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本)》,中华书局年2版,第14页。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上册(增订新版),巴蜀书社年2版,第37页。林希逸《庄子鬲斋口义》曰:“物论者,人物之论也。齐者,一也,欲合众论而为一也。”参见(宋)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鬲斋口义校注》,中华书局年版,第13页。曹础基说:“物论,即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论。不同的人,不同的客观事物,就会产生不同的评论。但作者认为:客观事物本身本来就不分彼此,是齐同的,而人们关于是非、然否的争论都是出于私心成见所致。从道的观点看来,万物是齐同的,故物论也应该是齐同的。”见氏著:《庄子浅注》(修订本),第14页。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庄子编·庄子章句》,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7页。张松辉:《庄子疑义考辨》,中华书局年版,第27-28页。李智福说:“两汉六朝隋唐等中古文献皆以‘齐物-论’为属读,而无‘齐-物论’之属读。‘齐-物论’属读首发于北宋文士张文潜,他是在为挚友刘壮舆‘是是堂’题诗时偶然提及这种读法;后被南宋学术重镇王应麟援引,随后‘齐-物论’属读渐成宋明庄学史之主流,这种逆转背后有着复杂的学术或思想原因。清代及晚近学者试图调和二者,兼采‘齐物’和‘齐论’两说。‘兼齐’说在义理上可通,但质诸‘齐物论’三字,则有违逻辑排中律之嫌。如果对义理、文献和学术史等进行综合考察,将‘齐物论’属读为‘齐物-论’为最具胜义和最具优先性之读法。”见氏著:《庄子“齐物论”属读辨正》,《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8卷第6期(年第6期),第页。王天然:《“齐物论”管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第16辑,中西书局年版,第69-70页。(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影印版,第页。(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第六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梁)萧统、(唐)李善注:《文选》卷二十五,第页。(梁)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文心雕龙》,中华书局年版,第页。王叔岷:《庄子校诠》,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专刊之八八,年,第39-40页。郭庆藩(清)郭庆藩:《庄子校释》上册,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年2版,第56页。参见(清)郭庆藩:《庄子校释》,第59-60页。王先谦:《庄子集解》卷一,第12页。钟泰:《庄子发微》,第34页。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第41页。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本)》,第20页。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48页。刘师培:《刘申叔遗书·庄子斠补》,江苏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王叔岷:《庄子校诠》,第55页。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增订新版)》,第53页。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年版,第页。(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册,第页。(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第页。(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册,第页。(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册,第页。(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音义》,第页。(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下册,第页。(清)王先谦:《庄子集解》,第26、页。刘武:《庄子集解补正》,第72页。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出“待蛇蚹蜩翼”条,注曰:“意谓蛇凭借腹下鳞皮而爬行,蝉凭借翼羽而起飞。”又出“蜩甲也,蛇蜕也”条,注“蜩甲”为“蝉蜕皮”或“蝉壳”,“蛇蜕”为“蛇脱皮”。见陈书,第91、页。方勇、陆永品《诠评》一曰:“吾待蛇蚹蜩翼邪:我依赖形体而动,犹蛇依赖腹下鳞皮而行,蝉依赖翅膀而飞吧?蚹:蛇鳞。”二曰:“‘予蜩甲也’三句:我像蜩甲吗?像蛇蜕吗?实则只是似之而非!……蜩甲:蝉壳。蛇蜕:蛇皮。”见二氏著:《庄子诠评》,第95、页。曹础基:《庄子浅注》,第40页。以上,见王叔岷:《庄子校诠》,第94-95页。以上所引钟氏文,俱见钟泰:《庄子发微》,第62、页。《庄子发微》“蛇蚹”作“蛇跗”,“蚹”作“跗”,疑别本误字。《玉篇·足部》曰:“跗,足上也。”《集韵·虞韵》曰:“跗,足也。”“蛇跗”即“蛇足”。《庄子·寓言篇》曰:“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此文明以蛇无足,可知“蛇跗”之“跗”乃误字。审读《庄子发微》原文,钟泰大概亦以“蛇跗”为蛇腹下横鳞可行者。以“跗”有“腹下横鳞”义,大概起自宋人。参见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6卷,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年版,第页。上引甲字字形及引季氏、李家浩、李零说,俱见季旭升:《说文新证》,福建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李守奎编著:《楚文字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異”字的古文字字形,参见季旭升:《说文新证》,第页;李守奎编著:《楚文字编》,第页;古文字诂林编辑委员会编纂:《古文字诂林》第3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原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893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