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于坚的建水记上了高考语文卷,他说高考

发布时间:2020/8/20 18:07:06   点击数:
白癜风诊疗规范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85379.html

在新高考Ⅰ卷中,有两道题目出自云南省著名诗人于坚的《建水记》,两个主观题一个是“分析大量描写饮食的效果”,另一个是“分析空间和时间双线索描写的效果。”

于坚生于昆明,20世纪80年代成名,是“第三代”代表诗人,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代表作有《诗六十首》《于坚集》《印度记》《昆明记》等。

于坚

对于自己的作品上了高考试卷,于坚表示很意外,谈到具体的题目,于坚表示:“想都没想过,我都答不上来。”

建水文庙石牌坊德配天地

诗人于坚对于云南建水这座小城非常钟爱,几十年间,他不断穿梭在建水的大街小巷,体悟建水的建筑、手艺、生活方式。

《建水记》是于坚在年出版的散文作品,汇集37篇文章及张照片,由楚尘文化推出。书中,于坚化身建水精神文化的代言人,深情地书写这个小城的乡愁,述说着一座古城的前世今生。这是一本关于古典生活、建筑、手艺的沉思录,是于坚追问何为“诗意地栖居”之作。该书曾获年度“书香昆明·好书评选系列活动”之“云南十大好书”等奖项。

谈到《建水记》,于坚表示:“我想与时间、历史对话。我这本书,写的不是墓志铭,不是旅游宣传广告,我希望告诉读者我们到底失掉了什么?现在建水古城的生活方式正好是中国人向往和寻找美好生活的借鉴。我写了《印度记》《巴黎记》,加上这本《建水记》,我想写五本书构成一个系列。”

可以说,《建水记》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汉语之间搭建了桥梁,生动呈现了云南古城建水的过去、当下和未来。阅读《建水记》,可以让人学会理解一座古城、一座建筑、一种仪式,学会如何安放、庇护人类的心灵。此次借助语文高考试题,考生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诗人于坚,了解于坚秉承的汉语传统,以及其作品中蕴含的诗意与情怀。

一直以来,于坚在诗歌、散文、摄影等方面进行多元创作,从不同文艺视角观照世界与生活。谈到自己的创作,于坚说:“作为文体,诗、散文都是平等的,文章为天地立心,心就是诗意。生活即诗。指出诗意所在,乃语言之必要。一切写作的价值都在于:修辞立其诚。修辞方式是自由的,诗,摄影都可以,只要你做得到。”(山东省招考院)

《建水记》是于坚在年出版的散文作品,是一本关于古典生活、建筑、手艺的沉思录,是于坚追问何为“诗意地栖居”之作,汇集37篇文章及张照片。

该书曾获年度“书香昆明·好书评选系列活动”之“云南十大好书”等奖项。

“人类为什么会有建水城这样的栖居地?它又为什么落后于时代?又为什么因‘落后’而鹤立鸡群,不同凡响?数十年来我一直在想这些问题。”在《建水记》中,于坚如此发问。

于坚表示,这本书,不是一个墓志铭,也不是旅游宣传广告,他希望告诉读者我们到底丢失了什么?现在建水古城的生活方式正好是中国人向往和寻找美好生活的借鉴。“我写了《印度记》《巴黎记》,加上这本《建水记》,我想写五本书构成一个系列。”

《建水小记》(节选)

作者

于坚

云南建水县,古称临安。当年,“临安之繁华富庶甲于滇中。谚曰金临安,银大理,言其饶也。其地有高山大川,草木鱼螺之产,不可殚述,又有铜锡诸矿,辗转四方,商贾辐辏。”这是古人说的。有朋友李,退休后回家赋闲,将祖传的四合院老宅重新维修,画栋雕梁,恢复旧貌。还收拾出客房两三间,置竹子、金鱼、怪石、古董若干,名曰“静庐”。

朱家花园

春节期间,我和几位朋友前去小住。每日起来,就在花厅前面读书一阵,在东厢房写字若干,到太阳照到照壁,花厅深处李家的祖先牌位一一亮起来。才慢慢磨蹭到街上,喝一碗过桥米线,就去城里面逛。建水还保留着几片老区,小巷像蜘蛛网一样,四通八达,朱门大院,小家独户,比比皆是。只是朱门大院,都成了大杂院,土改的时候就四分五裂了。

人来人往的建水街道

有一院的花厅,隔成两半,两家人住,六扇雕花门,一家分三扇,院子中间砌起墙来。仔细看门,大惊,雕得那么杰出,完全在已经公认的清末建水木雕大师高应美之上,有一扇雕的是怪石,石涛的风格,已经进入形而上的境界,超凡脱俗。高应美的作品,写实有余,表现不足。这样的门如果文化语境不同,完全可以叫做伟大的门,只是伟大这种词,用在中国雕花门上,总是觉得做作,中国文化其实不喜欢伟大这类的现代时髦名词。

叫圣门可能好些,人皆可以为圣贤嘛。是谁雕的,已经不可考,放在个人主义的西方,这个作者可以名垂青史,但在中国,这个大师只是个木匠,还没有房子的主人有名呢。作者已死,罗兰·巴特惊世骇俗的思想,乱套过来,在中国很自然。在民间世界中,文化不是作者的文化,而是无名者创造的文化。景德镇那些伟大的瓷,作者是谁啊?旧时王谢堂前院,飞入寻常百姓家,无边无际的画栋雕梁,作者又是谁啊?想起我的大学老师张文勋先生把庄子的“吾丧我”与西方的“超越自我”联系起来讲,很有道理啊。

建水古城一瞥

活的博物馆与西方博物馆不同的是,那些博物馆,你没有住的念头,无数死者的遗作陈列在那些空荡荡的大厅里面,有些阴森。我很害怕博物馆里空无一人的时候,前年在哥本哈根的一个博物馆,被吓着了,刚刚还看见大厅里面有人,忽然就不见了,回头一看,一张表现主义的画正在朝我狞笑。进了这家看见一排美奂美仑的栏杆,而主人一家正在桂树下打麻将,只是歪头笑笑说坐嘛,坐嘛。进了那家看见人家的中堂挂着钱南园先生的字,供桌上摆着建水民国时期的制陶大师之一戴得之做的黑陶花瓶,上面的梅花画得那个灿烂,字写得那个云烟乱飞。而人家正在忙着宰鸡,亲戚朋友坐了一院子,都咧嘴笑呢。

建水古城的慢生活

金鱼好看,石缸更好看,正面用柳体刻了两行诗,又是书法,又是文学,又是浮雕,又是养鱼的水池,真是天人和一到和进去又化出来成为天成。那诗刻的是:初日照林莽积霭生庭闱。见金鱼拨开水草帘子,渐渐下了,又顺便与主人下盘象棋,三打两胜。伙计小陈找来说有个花园要设计装修草图,又去工作室画个草图,人家老马没有弱智到使电脑,只用自己的脑。草图让小陈用电脑做着,自己又去云老师家看他的新作,顺便说说世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已经中午两点,肚子有点儿空了,就随便找个小摊,吃几块烧豆腐。

建水的小块臭豆腐驰名云南,吃法也很好玩,中间支一个火盆,火盆上架个有木边的铁烤架,碗碟作料什么的就搁在边上,中间烤豆腐。四边支着矮条凳,供客人入座。烤豆腐的姑娘用一个小碟放着许多干包谷干蚕豆,另外几个空碟就代表客人,豆腐是客人自己夹,想吃哪块吃哪块,你吃一块呢,她往代表你的那个碟子扔一粒包谷。又好玩又好吃。建水的豆腐块,做出来是乳黄色的,火上一烤,就金黄起来,很好看。旁边还烤点猪脚、腌鱼、牛肉、小瓜、土豆片、韭菜、茄子什么的,再喝两口姑娘的婆婆自己泡的梅子酒,那个叫做享受。

西门豆腐

每个人的“吃得香”都与大家共享,坐下去就不想走了,总是越吃越多,超过胃口的极限。老马总是在包谷往碟子里响到第十的时候就打住。也许他不吃烧豆腐,刚好朱家院子的梨子熟了,大妈摘两个给他,用井水涮涮连皮吃掉,也就饱了。朝正蹲在水井边洗衣的姑娘们瞅瞅,忽然想起没烟了,又折到燃灯寺旁的铺子去买,干脆到寺里的老柏树下坐坐,看看茶花开完了没有。

建水人世世代代割舍不掉的古井情怀

或者去老李的四合院里找把躺椅小睡一刻,或者去朝阳楼看各式各样的闲人在那里喝茶、敲棋。挨晚,老马回到他母亲的老宅子,老母亲几千年如一日的晚餐已经摆在桌子上,正盼着儿子呢。晚上他读书,不看电视,所以说话呢,都是大家没有听过的,自己琢磨出来的。老马也只有在他故乡可以这么活,古代中国,天下就是家,还有这个意思,家家户户的家都是一个,画栋雕梁、茂林修竹、小桥流水、户户垂杨,明月古井都是家,彼此借景,你家的竹子是我家的窗子前的水墨,我家后花园的桃花是你家前厅的小景,大家共享,家里家外都是家,也就无所谓家了,都是好在的地方。

建水古城街道

小路靠墙到处堆着修老房子换下来的旧花砖,和成要了一块,人家大方得很,拿嘛拿嘛,砖面上有花纹和凤凰,非常漂亮,如今的砖瓦厂可不会生产这种奢侈的东西了。村子后面靠山的地方是铁路,铁路是通往石屏方向去的米轨,当年法国人修了联接云南和法属印度支那的滇越铁路,中国人修了联系滇南的个碧石铁路。铁路已经被植物界绿化得差不多了,隐没在荒草和树林之间,一伙人顺着铁路走,穿过鸟语花香。

建水米轨小火车米轨带你感受慢时光

云南大地就是有这种本事,再怎么反自然的东西,都无法把这个地方变成沙漠,几场雨水一阵风,花园就重新一个一个长出来了。末了走到一个黄色的小车站,法式方盒子结构的建筑安着中国的曲线飞檐,被改造成中西合璧,这么改造没有什么实用处,要说实用法国人设计的车站已经够实用的了,本来就是他们发明的么,加些中国风格进去,完全是为了顺眼。车站旁边,一树雪白的杏花正靠墙亮着,花瓣落了一地。

建水临安站

这是一个铁路储备站,不停客车,有两个职员守着,他们在车站后面种了蔬菜瓜果,收拾得像是个农家大,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很多东西,大多与中国传统生活经验抵牾,但铁路可以接受,比汽车更可以接受,污染小、有亲和力,满车厢的人总是可以造出集体主义的气氛。不像汽车那么孤独,那么个人主义。

资料:红河州委宣传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823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