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子学庄子秋水十

发布时间:2020/8/15 21:18:41   点击数: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茫然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爽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公孙龙问魏牟说:“我年轻时学习先王之道,年长后明白仁义的行为,能把事情的同和异混合为一,把一物的坚硬和白色分别开来;不对的说成对,不可的说成可;困倒百家的知识,屈服众口的辩论;我自以为是最明达的了。现在我听到庄子的言论,感到茫然不解。不知道是我的辩论不及他呢,还是知识不及他?现在我张不开口,请问这是什么道理?”

魏牟听了,靠着桌子长叹一声,仰头朝天笑着说:“你没有听过浅井里的蛤蟆的故事吗?它对东海的大别打鳖说:‘我快乐极了!我出来在井栏杆上跳跃着,回去在破砖边上休息着;游到水里就浮起我的两腋托着我的两腮,跳到泥里就盖没我的脚背;回头看看井里的赤虫、螃蟹和蝌蚪,却不能像我这样快乐。而且我独占一坑水,盘踞一口浅井,这也是最大的快乐了。先生,你何不随时进来看看呢!’东海的鳖,左脚还没有伸进去,右脚就已经被绊住了,于是乃回转退却,把大海的情形告诉它说:‘千里路的遥远,不足以形容它的大;八千尺的高度,不足以量尽它的深。禹的时代十年有九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增加;汤的时代八年有七年旱灾,可是海岸并不浅露。不应为时间长短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水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也是东海的大快乐。’浅井的蛤蟆听了,惊慌失措,茫然自失。”

“你的智慧不足以了解是非的究竟,就想观察庄子的言论,这就像使蚊虫负山、马蚿渡河一般,必定是不能胜任的。而且你的智慧不足以了解极微妙的理论,自己却满足于一时口舌的胜利,这不也像浅井里的蛤蟆一样吗?况且庄子的道理就像下达地层而上登天空,不分南北,四面通达而毫无阻碍,进入到深不可测的境地;不分东西,起于幽深玄远的尽头,返回到无所不通的大道。你还琐琐碎碎地想用察辩去寻求,这简直是如同用竹管去看天,用锥子去量地一样,不是太渺小了吗?你去吧!你没有听说过寿陵的少年到邯郸去学走路的故事吗?他不但没有学会赵国人的走法,而且把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了,结果只好爬着回去。现在你还不走开,将要忘记你原来的技能,失去你本来的学业了。”

公孙龙嘴也张得合不拢来,舌头翘得放不下来,心神恍惚,悄悄地溜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817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