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微观文史先秦诸子散文之百家争鸣下

发布时间:2023/5/16 14:54:51   点击数:
刘军连出诊的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7879889412123085&wfr=spider&for=pc

hello,大家好,我是小编赋诗言志。

上一期我们聊到,先秦历史散文,那么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是,先秦散文的另一部分—先秦诸子散文也就是说理散文的起源,对后世的政论文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春秋末期,周王朝式微,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直接表现就是原来的礼乐制度已经不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与政治。于是出现了各知识分子开始研发自己的政治思想以及政治体系。到了战国时期,便形成了各家学术流派,各式各样诸子散文。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篇中便有记载,百家争鸣,光是叫的上名号的便有近两百家,著作约有四千三百余篇,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儒、道、墨、法四家,流传最久远影响最深刻的也是这几家的作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影响最为深刻的儒家学派都有哪些说理散文著作吧!

首先在儒家经典中,《论语》绝对称得上是的典范,是最早的一批诸子说理散文。

其语言结构简单,主要以记录人物语言,神态,行为等来达到说理的目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表达孔子的思想是《论语》这部书的写作特色之一。

孔子周游列国,曾广收弟子三千人。孔子的弟子身份阶级各不相同,性格上也是千差万别。

可是尽管时隔千年,但今天当我们提到颜回的时,首先想在脑海中浮现的就是他安贫乐道,品行高洁的人物形象。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正是因为《论语》中有这种刻画人物形象的篇章,才能将千年前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在今天再现。

类似的篇章最为著名的要数《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篇文章讲的是孔子师生五人坐一块儿聊聊生活谈谈理想的故事。期间通过每个弟子不同的话语和不同的行为的展现孔子弟子不同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这也是《论语》的另一大艺术特色。

儒家学派发展到孟子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发展到一个集大成的位置。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他主张行“王道”,施“仁政”。

尽管他还是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重要。但他的《孟子》依旧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其中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孟子》文章中的雄辩特点,即行文用语中的铺张扬厉、气势恢宏,均对汉代大赋及政论文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孟子》文章中还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

最为常见的有鱼与熊掌的比喻,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等。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道家。

提到道家,我们首先脑海里面浮现的就是“无为而治”“虚无缥缈”“玄虚抽象”等等比较高深的词汇,但是如果只是从文学的角度来出发的话就没有那么复杂。

首先作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老子》五千言也是比较早期的诸子散文,句式简短,文学价值不高。其著名的篇章有《老子·八章》里面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可见《老子》作品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大自然中有形的事物来说明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

另外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并不是说无所作为,而是说该做什么的时候做什么,不要去做那些多余的事情。

道家的集大成者,是庄子。

《庄子》这本书也称为是《南华经》。相对于老子来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就比较丰富了。

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善于运用寓言。

《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此外,《庄子》的文章风格还有丰富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有评价庄子文风是“意出尘外,怪生弊端”。

说的就是《庄子》的文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清灵飘逸,庄子最著名的《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接下来我们来讲一讲《墨子》,其实墨子在先秦时期是影响仅次于儒家的大学派。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那么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墨子这部书是怎么样子的呢?

首先从语言上来说,《墨子》的语言趋向于口语化,比较质朴。从艺术特色上来看,《墨子》善于运用譬喻。

《墨子》的文章,他强调一个文不害意,所以他的文章其实比较注重实质,并不很注重一个文辞,所以从文学角度来看的话,他的文学价值并没有其他的几家高。

最后我们来讲一讲法家与韩非子。

与孟子提倡的行王道施仁政相对立的,是法家主张的行王者霸道,施法政。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君王有一个很普遍的特点,就是在施政是“外儒内法”。即表面上提倡儒家的的仁政思想,但是背地里还是更加重视法家的学说。

那么法家的学说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够让古往今来的帝王君主都如此地推崇它呢?

与法家学说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先秦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变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大的潮流,但却因为损害到了贵族阶级的利益而受到阻碍。使变法变不彻底。在魏国李悝变法之后,紧随着的是秦国商鞅变法。而商鞅变法是那个时候变法最为猛烈迅速彻底的一次,使秦国兵强马壮,为将来秦王六合奠定基础,但是此时正是因为其变法过于迅猛,使贵族阶级强烈反扑,最终商鞅被处以极刑。

虽然秦惠文王以极刑处死商鞅,但变法并没有因此止步,他之后的秦国历代国君都沿用商鞅变法的成果。到韩非子时期,法家达到了一个集大成的阶段。

那么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韩非子》这部书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首先《韩非子》,语言风格上明切犀利。

理论往往切中要害,毫不掩饰,能道他人所不敢道,词锋尖锐。

此外,《韩非子》的寓言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自相矛盾”。

OK!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拜拜!*\(^o^)/*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52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