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儒家和道家意见不一,您支持哪一个
中国沿袭文化内涵之一“儒道互补”,是民族文化中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贯穿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线,将传统文化源深流长、博大精深。儒家学派是一种政治伦理哲学,它以血缘关系和宗法制为基础,树立了一系列的社会治理和人伦秩序的哲学系统。儒家学派的重点学说就是仁,仁是树立在人类最朴素最直接的身心联系基础上的一种解析--人类是必须有爱的,这个爱并非无界限的爱,应是由亲及疏的爱,这是孔子的有等差的仁爱精神体系,这个仁的学说,在孟子看来是极端精确,这是仁者爱人。
在仁者爱人思想的基础上,孔子演化出了礼、义、忠、孝、悌等一系列伦理思想。礼是保持大众平稳的上下等级制度。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礼的重点。义是理的事宜,在道德法律跟前迫不得已的事宜。忠,一般是对于上位者而言,你要忠于自己的上司,上司再忠于自己的上司,直至全国人民都忠诚于王上。这个儒家的核心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强烈欢迎。孝是孝顺自己的父母亲。忠孝两字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重点,因此这不光是人伦的规范,更加是国家治理社会,维持秩序井然之规范,所以古人有忠臣必出自孝子门第的说法。
因为儒家学说提出的仁义礼智,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统治者的利益,维持了大众的平稳,所以自汉代汉武帝之后,儒家学说逐渐变成华夏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与此同时有一个学派一直愤愤不满,就是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的道家思想继承者、发展者是庄子,他俩好似孔子和孟子人生的仇人,以抵制儒家学派的仁义礼智为重任。当然,这并不是说道家对孔子和孟子两位儒家大师有何意见,传闻老子当年谆谆教导了孔子。但他俩思想不同,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
儒教的主要思想是仁,那道家就强烈抵制仁的思想。孔子讲仁者爱人,是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老子说这很虚假,庄子说盗亦有道,连盗贼都讲仁义;孔子和孟子说在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施行仁政是胡来,不如清静无为,正因为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要胡乱搞;孔子和孟子说统治者要施行仁政视民如子,道家代表人物说那是残害百姓,正因为“爱民,害民之始也”;孔子讲做人要礼贤下士做一个正派,庄子说那一定是真实的,庄子甚至阴险地讲,大概是踩到其他人的脚之后,才会礼贤下士地给人致歉。
孔子和孟子竭力倡导仁义礼智,道家说,越是缺少什么才越需要什么,看来儒家是已然缺少仁义了。反正,道家的代表人物,联合一起抵制孔子和孟子。所以说道家和儒家在仁义的思想上,有着无法跨越的界线。这个界线从愈深的意义上而言,确实是自然哲学和伦理哲学之间的差别。道家代表人物,为什么要十分抵制儒家学派的仁义思想呢?滑稽的国学认为,这里面有三个理由:
1.老子认为,缺少什么就需要什么,这是人类社会的规律。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是遵行着法则而行的,这个道,是最高理想,是最高价值和终极追求,这个道是自然而然,是人类社会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需要任何人去干涉,不需要任何人去为人类起草规范。当孔子倡导我们都践行仁义的时候,说明大众已然非常缺少仁义了,那也就说明了文明已然将人类推向了反面。老子出生在春秋时期的大混乱大变革时期,政治混乱,饱经霜雪水深火热,战役为什么接踵而来,出于文明的转让。所以老子深刻地要求,“大道废,有仁义”,向来法则衰落,才展现了仁义。
如果大家能守护小国寡民、鸡犬之声,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每个人一定是鲜明的、温馨的个体,还会需要仁义的拘谨?对儒家学派的礼,老子更抵制,认为礼是人们丢失忠信之后才展现的,礼恰恰是忠信的仇人。而庄子更滑稽,他讲了一个滑稽的事例。庄子讲,你如果踩了不认识的人的脚,应该赶紧致歉,你如果踩了你大哥的脚,你就表示一下就行,你如果踩了父母的脚,你什么都不说也无妨。如此就说明,儒家学派经常讲文质斌斌的正派,经常讲礼,这是人际关系冷淡的原因啊。所以儒家倡导的那些仁义,倡导的那些礼,就是大众蜕化的标记,这些都不如人意,只有用道家学说清静无为的思想管理大众才是根本之策。
2.老子认为,孔子倡导的仁义,并非是治疗社会公众的心,而是用来帮助统治者权力集中的,这是占据是有很强功利性的诡计。在老子的心中,人类的心理当是善良,人类的文明和改善反倒把人类的心灵龌龊了,而儒家学派还倡导仁义礼智,并非指正人心,却是更好地完善统治者的利益,因此道家代表人物就联合一起抵制儒家思想。而老子这样判断的依据是孔子说的一句话,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这是孔子完善统治者利益的最直接的标记,是想把普天下联合到虚伪的仁义礼智上去,更好地完善统治者的利益。孟子曾对魏惠王说过,“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这不显然是帮助统治者行仁义,行仁义不应该是更好地完善管理秩序吗?
3、老子是一个有强烈辩证精神的哲学家,事情相应蜕变演化的学说就采取老子的哲学思想,事情演化到一定的阶段,一定也会向它的反面演化。而今儒家学派提出来的仁义礼智的制度,看起来美好,此类仁义礼智肯定也会向它的反面演化,看起来是指正人心,完善大众秩序,困惑的是如若静观其变,一定会进一步伤害人性,伤害人类的美好光景。这是老子一向侧重的“反者,道之动也”的依据。老子随后还说了狠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如果儒家学派能抛弃那种没有意义的仁义礼智,老百姓不用管,百姓自己就会修复美好的人性,过上美好的光景。
道家儒家构成了华夏文化中的两个帮派,相互指正。总而言之双方的目的是相同,那就是为了拯救这个被文明转让了的人心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