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趣话化学史化学家的诞生波义耳和他
第一期《趣话化学史》我们说到,在没有“化学”这一概念以前,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不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还是中国的老子、庄子,都在讨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希腊哲学家认为是水、火、土、气四种元素,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并且,在此后的几千年里,随着人类从新石器时代步入到青铜器时代再到铁器时代,生产力是不断提高,社会上兴起了炼金/丹术,在这些古代哲学的思想指导下,人们开始了懵懂的化学研究。在研究中,中国的炼丹术士们发现了火药的配方,西方炼金术士贾比尔发现了硫酸、硝酸、盐酸,并且发现了能溶解黄金的王水。贾比尔甚至还提出“凡是金属,都是硫和汞构成”的一套炼金理论。然而这些奇形怪诞的理论,都在公元年这一年终止,因为这一年,随着一个名叫波义耳的《怀疑派化学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化学这一科学学科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古老的炼金术即将退出历史舞台。那么,《怀疑派化学家》这一本书究竟说了什么?波义耳又是什么人呢?笔者本期将带着大家了解一下这一位伟大的化学之父波义耳。
年,波义耳出生在爱尔兰。据说他出生的时候正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逝世后的下一年。这个时候,整个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洗礼,西方社会的物质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在蓬勃发展,科学研究也不断地进步。也就在同一时期,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最终的结果就是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就在这样的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波义耳来到了这个世界上。这一历史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在我们今天物理学、化学课本上所出现的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牛顿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都是生活在这一时期,这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辉煌的时刻。
波义耳出生在贵族家庭,但他的童年时期并不是显得特别聪颖,和其他孩子一起游戏他总是反应慢一些,总被别人捉弄,因此他并不是非常能和别人交流。于是,生活在如此窘境的波义耳只好过起自己一个人的生活——读书。在他14岁的时候,波义耳兄弟游历了整个欧洲,同年他接触到了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对他的思想影响极深。然而,不幸的是,就在他17岁那年,他的父亲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战死,波义耳不得不回到战乱中的英国,之后和姐姐一起迁居伦敦,开始了他的学习,并开始了他的从事医学研究的生活。不像今天,医药是分家的,当时的医生得自己配药,因此波义耳也自己进行配药,但如此就得做化学实验,因此,波义耳走上了化学研究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一走就是一辈子。
位于伦敦的英国皇家学会不知道是谁发起,自年起,一批对科学、哲学等感兴趣的人就会定期在某一处聚会,大家研究讨论一些自然科学问题,他们这些学者称之为“无形学院”,后来几经波折,无形学院被固定在了伦敦,国王查理二世签署并正式改名,就成了今天大家熟知的英国皇家学会。而波义耳就是这英国皇家学会的前身“无形学院”的创始人之一。这无疑是给波义耳后来能够创造出伟大著作《怀疑派化学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波义耳的《怀疑派化学家》的中文译本那么,我们就想知道,波义耳他的《怀疑派化学家》一书中究竟说了啥?这又得回到我们之前所说的“元素”说起。我们知道,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四元素说”,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此基础上谢了《形而上学》和《物理学》两本书。在这两本书中,他比较具体又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元素”的概念。他认为,元素就是万物的“自然本性”,那它就得是最简单而最纯净的物质,都不可再分割。也就是说,元素就是一种微小而单纯且不可再分割的事物。其二呢,元素具有可组合性,在万物中你总能找到风、土、火、水的影子。第三呢,元素和万物之间的因果性,他比喻说,正像音节处于字母,整体处于部分,成品出于原料,万物都出于火、土、及类此的元素,万物的生灭也由元素聚散的变化而造成。因此,元素就是万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或者原始源泉。
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雕像油画:逍遥学派波义耳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个“元素”的定义是基本认同的。然而,波义耳不认同的是“四元素说”。要知道,亚里士多德的信徒是极其多的。他们被称之为“逍遥学派”,以维护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为主要目的。之前他们已经被伽利略的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实验打脸一回,这一次又要被波义耳再次打击。
那波义耳是怎么批评逍遥学派的呢?他说,你们那些“四元素说”不是按照实验建立起来的,而是靠大脑凭空想象的。你们这些逍遥学派从来都不直视现实,虽然也做实验,那都是为了解释真理,而不是去证明真理。凡是和你们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理论相违背的,你们从来都不管。显然,逍遥学派被波义耳骂了一通不讲话了。但是,16世纪的时候,有一个医药化学家名叫巴拉塞尔苏斯的,提出来一个理论,说元素应该是盐、硫、汞三要素。对于这一点,这个巴拉塞尔苏斯可底气十足:我可是做了实验的,我的理论应该比逍遥学派的要先进吧?波义耳直接就说,那是个“被煤烟熏出来的经验主义者”,他的说法,他的实验,总是有许多不能被人识别的神秘工序,任何一个严肃的人想弄懂他的意思,那就跟听天书一样。波义耳说,你别管是演绎逻辑,还是经验主义加神秘主义的实验,他们经常用“火”作为结合物组成新元素的分析工具,这也是部队的。这个火不总是对各种元素成分祈祷分离作用,至少有时候也会对物体的组分也会改变。
波义耳是个笃信上帝的基督徒,因此在他的著作里充斥着上帝的影子(这倒不妨碍他的著作成为奠定现代科学的里程碑),波义耳就提出怀疑,说化学家能否创造出自然界中先前并不存在的物质呢?换句话说,这个基本元素是预先就存在的,还是被创造出来的呢?为了证明,他举了个例子,那就是黄金。黄金能和其他金属矿石一起伴生,或者共熔,它还能被王水溶解,得到含金的盐。那么也可以通关还原反应把金重新得到。因此,就得到一个结论,这个黄金是预先存在的,化学家不可能预先创造出不存在的东西。
紧接着,波义耳就开始抨击“火”。我们知道,火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自然力,也是开启人类文明的开始。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所有的化学研究都是从火开始的。那么火用来分析结合物,是万能的吗?波义耳就说,不是那么简单。比如说,把一段木枝放在火炉上烧,可以把木头分离成为灰烬(土)和油烟。然而,如果把木枝放在玻璃瓶中干馏,那就不一样了。虽然得到油烟,也有固体,那就是焦炭,但是和直接烧的结果可完全不一样啊?也就是说,你直接烧和隔绝空气的烧,得到的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根据巴拉塞尔苏斯说的,万物由盐、硫、汞构成的,波义耳直接打脸地问:任你烧,你能从黄金中分离出盐、硫或汞出来吗?别说是黄金了,如果你把一些矿石、云母、玻璃等熔融,能分离出你这三种要素之一吗?由此,波义耳就说,火不是分析元素的万能工具。
波义耳继续对古代先贤亚里士多德发难。亚里士多德说,如果把一滴酒滴到比它多数万倍的水当中,那么这滴酒就因为受制于水而变成水了。因此,波义耳认为是错误的。如果正确,那么炼金术就可以把黄金熔化,然后把铅、铜等金属一点一点地,像滴酒一样加里面,最后就都变成黄金了?这显然也是荒谬的。但是,那问题就来了:如果把一种物体加到另一种物体后,它们的关系会是如何呢?波义耳认为,大概能有这几种关系。第一种,那就是共存的,不太紧密的关系。就像我们织布一样,用白线和黑线织在一起,最后就成灰布了。但如果把它拆开来,白线还是白线,黑线还是黑线。第二种,那就是比较紧密的关系。就像玻璃的生产那样,把碱和石英一起熔化,最后成了不可再复原的一样。第三种,那就是一种更加紧密的结合了。例如,把红铅(氧化铅)和硇砂(氯化铵)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后,放在玻璃容器中加热,砖红色和蓝绿色都没有了,变成了白色。
接着,波义耳进一步提问,到底有多少种元素?肯定不止三种,也不止四种五种,自然界到底有多少种?(直到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发现之后才有了解答,后面我们再谈)当时没有发现,但是波义耳在这里已经提出了怀疑。
波义耳没有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元素的定义,但也绝不同意土、火、水、气是最基本的元素。因此,他提出了怀疑,化学家至今尚未找到那种原始的,简单的,不可再分的元素。因此,《怀疑派化学家》的出版,宣告了朴素唯物主义时代的结束,近代化学大门的开启。
那么,土、水、火、气能够再分得到相应的元素吗?波义耳首先就想到的是火。“火”到底是怎么构成的呢?波义耳认为,有一种元素,或可以称之为“燃素”,正是由于“燃素”的存在,燃烧才能进行。
那么,“燃素”是个什么鬼?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波义耳的“燃素说”正确吗?敬请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5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