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美学思想中的游,对文人画思维方式

发布时间:2022/12/19 22:13:20   点击数:
白癜风QQ群 http://www.guannews.com/yiliao/155957.html

庄子思想中的“游”,是庄子的艺术精神体现,蕴含中国古典美学中独特的审美特质,对后世的文人画创造与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个“游”字,生动道出了中国文人的深层美感心态,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庄子美学思想的“游”,在我国文人画的创作和审美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柳溪行舟图》清石涛

一、庄子美学思想中的“游”是什么?

对于庄子“游”的解释,通过归纳总结,主要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由浅入深,第一个含义是指游历自然,例如“庄子与惠游于梁之上”,“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等。第二层含义是指脱离尘世生活、忘却一切功名利禄,用淡泊心境乃至漫不经心的放逸思想来对待世界的游世,如“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第三层含义则是庄子思想中的重点,即游心。指达到幻想与空明之境的“游”,能够实现对庄子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如“且夫乘物以游心”、“游心乎德之和”等。

《潇湘竹石图》局部宋苏轼

“游”是对庄子艺术化人生的一种概括,代表了庄子的精神品格,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在文人画的审美思想中,就是“重神轻形”的表现,认为绘画的精髓不仅仅在于绘画客体的外在表现,更在于这种客体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与理想,这也是文人画创作与审美的最高理想与追求。

最早提出“文人画”概念的苏轼曾经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认为绘画中,形似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仅仅以形似来定义画的好坏,则未免就太过于浅薄和片面了。在他的《枯木怪石图》中,苏轼在简洁的画面中,用简单的笔法勾勒出石头和树的形状。描绘的对象虽然简单中略带奇怪,然而其中却携带一股浩然之气。这种具有流动感的气,顺着画面中极具运动感的怪石与枯木的枝干直冲云霄,游荡于整幅画面之中,因而使得此画极富神韵,成为其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枯木竹石图》局部宋苏轼

因此可以说,“游”不但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而且还是文人画创作与审美的源头。

二、游历,是文人画创作的基础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祖上曾是楚国公族,后来由于吴起变法导致楚国发生内乱,先人为逃避夷宗之罪,迁到了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生活并不富足,晚年时期甚至颇为潦倒。对世俗礼制厌倦的庄子寄情于山水之中,亲近自然。从“庄子钓于濮水”,“庄子与惠游于濠梁之上”等记载,可见庄子常常往返流连于山水自然之中,从中我们也不难觉察出庄子的生活情趣,庄子热爱自然,注重对自然的游历。

《天光云景图册》之一清朱耷

在文人画的创作中,庄子崇尚自然的游历美学思想也给文人画家们提供了一种绘画创作的思想和理论支撑。清代画家石涛曾在《石涛画语录》里提出,文人画的创作要“搜尽奇峰打草稿”,他认为应该师法自然,需要亲自去大自然中品读大自然的精神,感悟大自然的造化。通过对自然的游历来获取内心的感受,从而使之成为绘画创作的源泉,是对庄子思想的的一种实践体验与进一步拓展。所以,游历没有功利性与目的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审美观,仅仅是为了一种个体的体验。

在我看来,这种思想让后世的一些文人画家在怀才不遇时,为实现自己的独立人格寻找到了一种新的道路。满怀一身正直之气,却在封建社会里穷困潦倒,不被赏识的徐渭将自己济世报国的一腔热血挥洒于笔下。其名作《水墨葡萄图轴》布局自由,章法奇特,图中且有题诗一首,“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从中可以看出其深受庄子游历的影响,将一切世俗抛之脑后,在自然之中独自体验闲适自由所带来的精神慰藉,并将这种精神状态寓于其文人画的创作与审美中自然体现出来。

《水墨葡萄图轴》明徐渭

三、游世,为文人画家提供一种脱离尘世、自由生活的范式

出现于封建专制统治环境下的文人画,是文人画家们对世俗脱离的一种媒介与寄托,文人画家们在礼教制度的束缚下,纷纷求向于当时具有个体解放精神的庄子思想。庄子生活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宋国,内外交困的生活让庄子对政治与战争深恶痛绝。面对这种局面,庄子为自己选择了一种特有的保全方式,即对现实生活中的名利甚至整个人生都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从“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等话中,我们都不难看出庄子对待世俗以及人生所抱有的漫不经心、无所强求的超然态度。

《蟹鱼图》明徐渭

然而庄子的“游世”心态“,不是为保命的悲观消极主义,而是因对现实人生的不满而表现出来的超然态度。这种态度,建立在对人世的清醒认识和对道的执著坚守的态度之上。这也是后来诸多满腹才华的文人画家远离朝廷,宁愿隐居世外的原因。因为只有像庄子思想中所认为的“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才能够“游乎尘垢之外”,脱离尘世对自身内在理想与自由的干扰,获得心灵的自由,从而创作出至美的文人画作,同时又从画作中求得精神寄托与慰藉。

这是在庄子思想影响下,文人画家的思维方式的转化,也是文人画的功能所在。著名的文人画家朱耷,出身贵族,满腹才华,却因社会的动荡,早年出家。据说朱耷生活清贫,蓬头垢面,且动辄酒醉。醉时,大笔挥毫,泼墨作画,其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因而庄子的游世思想对后世的文人的生活方式、人格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文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面对人生的种种遭遇而坦然逍遥于世间的范式。

《山水图册》之一清朱耷

四、游心,是文人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游心是庄子“游”思想的总论。“从世外,欲乘物以游心,逍遥驰骋,必先了悟宇宙之真谛,才能至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下百川,因容而深邃之境界”中,可以看出庄子之“游”的最终目的在于“游心”。那在文人画的创作与审美中,如何才能够达到这种美的至高境界呢?

因为庄子的游心,是一种在虚幻想象中的自由驰骋。为了能达到游心的境界,庄子提出了“坐忘”的概念。“坐忘”是指只有去掉名利、欲望等这些精神中的负累,才能够让自己的心胸虚静无绊,进入“齐物而无我”的“无为而无不为”境界。

《兰竹图》清朱耷、石涛

其实,庄子的这种游心思想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很难真正去实现,但是其思想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者们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文人画家们对其思想不断吸收丰富,开拓转换,从而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思路与养分。在被誉为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的《画语录》中,石涛提出,“人与物蔽,则与尘交。人为物使,则心受劳。劳心于刻画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我则物随物蔽,尘随尘交,则心不劳,心不劳则有画矣”,认为文人画的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应该超越尘俗,去除欲望杂念,做到所谓庄子思想的游心,才能够达到主体与笔墨的双重自由,他的《山水清音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山水清音图》清石涛

同时,在文人画的审美过程中,庄子的游心思想提供了文人画品鉴判断力以决绝于感官欲求的原则,使画面中的形、质、色高架于感官愉悦之上。文人们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一味摒弃感官愉悦的享受,最终形成了简淡远逸的文人画风。

总结

文人画的创作与审美,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游”的思想影响。而这种“游”,又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游历、游世与游心,从身体到精神世界的层层递进,给文人画家们很好的示范和启迪,拥有这种思想的文人画,会使观赏者觉得回味无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44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