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这个嫁给电影的女性导演,写下关于自己

发布时间:2022/12/8 22:06:29   点击数: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663696.html

前段时间,一部纪录片上映后引起不小的反响,它就是《好好拍电影》。

《好好拍电影》剧照

除了拿下豆瓣8.9的高分外,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就是它的主角——

作为香港新浪潮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许鞍华一改以往手持摄影机的角色,变成了被拍者,这部电影便是记述她从影四十余载的光影生涯。

1无心插柳柳成荫

《好好拍电影》的导演是文念中,也是许鞍华一直以来的合作伙伴。

拍摄这部电影源自一次意外:在《明月几时有》的现场,一位同事提出“为什么从没有人拍过许导”的疑问,由此,在片中担任美术指导的文念中萌生出“不如我来拍”的想法。

《好好拍电影》剧照

其实,拍摄名导演的纪录片,《好好拍电影》并不是先例。

早在年,就有关于台湾电影导演侯孝贤的《侯孝贤画像》。

年,有讲述第六代电影人贾樟柯的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

有意思的是,这两部纪录片皆由外国导演所摄。

《汾阳小子贾樟柯》剧照

当然,还有拍摄对象同为香港著名导演杜琪峰的《无涯:杜琪峰的电影世界》,这也是迄今为止对杜琪峰最全面、最真实的写照。

而《好好拍电影》在这么多先例之下,仍让不少影迷感动,有它独特的原因所在。

首先,许鞍华本人就是《好好拍电影》一张最好的名片。

了解许鞍华的人都不会否认,许鞍华的人生就是由电影组成。

她被媒体称为最勤奋的香港导演之一,74岁的她至今仍活跃在影坛,多次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并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终生成就奖。

并且,她所尝涉的类型多样,从不陷于重复,有《极道追踪》为代表的商业片,也有《女人,四十》、《男人,四十》这样的文艺片;她也不惮于重复,最新作品《第一炉香》就是她不亦乐乎地使用的张爱玲的剧本。

《第一炉香》剧照

她的作品也带有很强的作者意识,比如《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它们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女性的家庭生活,这在女性电影、女性导演稀缺的时代,更是难能可贵的。

其次,《好好拍电影》的剪辑和音乐都细致入微、引人入胜,里面不乏一些有趣的拼贴,这在纪录片中是很新颖的表达方式。

而作品的结构更是以许导的作品和采访交相辉映的方式呈现,既有许鞍华本人自我的抒发,也有徐克、侯孝贤、贾樟柯、刘德华等名导演、名演员受访的画面。

《好好拍电影》剧照

当然,影片最打动人的莫过于,电影从不是把许导作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神”来对待,而是致力于勾勒出她平凡人的一面。

影片中的日常构成很接地气,有许导陪妈妈去养老院,发现关门后临时改成喝咖啡,也有她打趣朋友吐槽自己醉酒后狼狈地背莎士比亚的诗。

正是这些平凡本真的一面,让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这个可爱的导演。

2

许鞍华与香港电影

作为一部连贯的“人生电影”,《好好拍电影》讲的既是许鞍华的浮浮沉沉,也是许鞍华背后的香港电影的潮起潮落。

熟悉香港电影的影迷都知道,从《庄子试妻》、到许氏三兄弟,再到香港警匪、古装、喜剧片,香港电影一直面对着本土性丧失的焦虑。

香港资深影评人李焯桃曾直言:香港偏偏是个最没有历史感的城市,对上一代来说,香港只是一处逃避动乱的地方,借来的时间,借来的空间,自然谈不上归属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电影更像是一叶浮萍无根无依,而香港新浪潮的拔地而起,无异于救香港电影于水火之中。

以徐克、严浩、方育平等人为代表的年轻导演,将目光投向转型期的香港社会,让香港电影第一次拥有了自我的视角。

而许鞍华在其中,更像是一个异类,抑或是一股“清流”。

《好好拍电影》剧照

她的作品基调是写实的,是跳脱出“急于表现香港特质”的节制和中立,也是不兜在江湖、武侠、英雄的香港梦的自我与坦率。

这或许和她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

许鞍华出生于辽宁鞍山,幼年随家人来到香港,香港社会的纷繁陆离,与她本人的尴尬处境达成微妙的一致:

正值抗日情绪高涨的时候,母亲是日本人的身份,带给她某种程度的困惑和不解;

创作时好时坏,也造成观众对她的误读和误解,十年沉寂,更是让匠心泯为自嘲的工具。

但正是基于这些经历,许鞍华的电影才能呈现出一种复杂难言的情感:

她的《明月几时有》跳出了传统的抗日片,黏合了家、情、念,融入了纠葛和悲悯,而非粗暴的单刀直入、简单的爱恨情仇。

她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连结,而另一部同在天水围拍摄的《天水围的夜与雾》,又揭示了社会弊病下人们的隐痛与沉重。

《天水围的日与夜》剧照

《倾城之恋》、《半生缘》,到如今的《第一炉香》,她在误解中起身,把张爱玲骨子里的“悲”和“厌”,拍出几分利落的快感。

《女人,四十》、《男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又像是一首找寻希望的人性赞美诗。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姨妈躺在病床上看见了超现实的月亮,那轮映衬在蓝色幕布上的金黄色月亮,正是曾在姨妈心里泛过的希望光亮,也暗指了结尾处这唯一的憧憬破灭后姨妈一蹶不振的原因。

这些电影大概也是游离的,它们不在某种既定的作者设定里,又完成了作者的自我表述。

如果硬要找一些相同之处,这些电影都是一封献给香港的情书,它们编织了一幅关于香港现实、关于香港想象的图景,它们让电影的叙事有了依附,让香港成为关于家、关于家乡的象征。

正如《好好拍电影》末尾,早已功成名就的许鞍华站在领奖台上说的一番话:

我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受教育,在这里拿奖学金去读电影,回来后又不停地给予我创作灵感,让我赚到钱,做到事,有最好吃的菠萝包,有最好喝的奶茶。我非常之感谢香港,希望以后可以多些帮这个城市做事。

《好好拍电影》剧照

这是一份从自我认同出发,与人、与城市、与世界达成的和解。

3

好好拍电影

近一两年,也涌现出越来越多讲述影人的纪录片。

可以说,对导演的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43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