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谈谈濠梁之辩庄子的世界课程作品一

发布时间:2022/12/10 21:58:18   点击数:

濠梁之辩

七年级·王艺诺

濠梁之辩,这是一场名家与道家在思想上的撞击,其余韵一直传响至今。在这一场盛赛之上,人们为谁赢谁输争辩了几百年。到底花落谁家呢?现在就让我来说说我所知道的濠梁之辩。

在一个适合出游的日子,庄子和惠子相约来到了濠梁之上。庄子忽然看见几条银白色的小鱼从桥下游过,热爱自然的庄子不由感叹:“这样的悠闲自得是小鱼的快乐啊!”杠精本色的惠子一听便说:“你又不是鱼,你怎知鱼的快乐?”庄子一听,“好啊,你杠我?”于是又杠回去:“你又不是我,你怎知我不知小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这我知道,我当然不会知道阁下你的思想,但你也不是鱼,你当然也不知道鱼的思想,这不是同一个道理吗?”“不好!”庄子一听不由一愣,可他眼珠子一转,一计便生,理不直气也壮地说:“你不是刚才说‘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我和你一样是在濠梁之上知道的呀!”

哈哈,这庄子真是鬼机灵,硬是反驳了惠子一句。当然,这也说明了庄子敏捷的反应能力。两人分出输赢了吗?我认为并没有。

惠子是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出发。我就是我,鱼就是鱼,是两个互不干涉的个体存在。你不知我,我不知你,一条线把你我分割成两个独立的生物,无数条线把自然划分成了几亿个独立的生物。就像子非鱼,亦非我一样,你不是鱼,就像不是我一样。

而庄子展现的是物我合一的境界。心灵与小鱼儿相通,与大自然相通,是与世间万物合成一体,成为一个共同的存在。而万物融合,你知我,我知你,就像“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是”一样。与惠子截然相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物我两化而融合统一。你是我,我是你;蝴蝶是庄周,庄周是蝴蝶,以致于分不清是蝶儿梦到了庄周,还是庄周梦到了蝴蝶……

庄子说,生命开始的现象是气所汇聚之物状,生命结束后,汇聚的气体又散开。这又引出一个看待生死的问题。而万物与我共存的这种大道境界,想必是许多人都无法达到的地步吧。

惠子的逻辑思维紧密、环环相扣一步接一步,而庄子的辩论却又不失艺术风貌。这样的辩论赛,双方大展拳脚,艺术和理性的碰撞引起的火花,足以让我们后人代代仰望。

濠梁之辩

七年级·王诗媛

微波荡漾的湖面上,银白小鱼不时探出水面,尾巴摇着,身子微微扭动,跟随着水波,来去自在。

这一幕恰巧被桥上的庄子看到,让他不由地心旷神怡,赞叹生命之歌。

庄子认为此时的鱼儿应十分快乐,他将这感觉告诉了惠子,惠子却认为这简直是荒谬至极,人又不是鱼,怎能知道鱼的心情呢?我都不是你,不了解你。你怎么就能了解鱼呢?这分明就是在胡说八道!

惠子的疑问在他的认知中也许是合理的。人与人都无法相互了解,万物之间又有区别,怎能相通呢?此时的鱼只是在游动罢了,又怎能看出它是快活的呢?

但在提出疑问时,惠子好像冥冥之中认可了庄子的观点,使得庄子可以答非所问。

庄子的回答确实有点狡诈,有种耍赖皮的无奈:他也对惠子的疑问感到太匪夷所思。

庄子认为万物都可相通为一。在桥上,就如那次梦蝶一般,庄周与鱼物我交融,实现了物化。只在那一瞬间,仿佛已分不清鱼与自己本身,只知道一种快活在心底弥漫开来。

庄子也许也很人性化,若心向着美好那方,就算是我们,看着如此婀娜的身姿,也能感受到鱼的快活。庄子合道为一,冲破了与外物的界限,和万物同样成为被道滋润着的土地。

庄子与惠子对道的理解不同,这也使得语言成为两人沟通的一大障碍。惠子被局限在了物的层面里,他无法理解和触及大道。或者说,他根本不认为有至高无上的大道存在,因此,他把自己与万物当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划分了绝对的界限。

只是不知,当惠子看到一朵绽放得正灿烂的花时,是否会心生欢喜呢?

谈谈濠梁之辩

九年级·林俞成

濠梁之辩是《庄子·秋水》篇中的一段著名辩论,是庄子和惠子在濠水之上散步时所发生的一场争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看完这段话之后,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庄子居然偷换概念。“安”可以解释为“哪里”,也可以解释为“怎么”。惠子的意思肯定是“你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但是庄子却把它解释为“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

所以这场辩论到底谁赢了呢?

有人可能认为,庄子通过偷换概念赢了这场辩论;但也有人认为,庄子是通过诡辩赢的,所以这两人并没有分出胜负。

果然如此吗?我们不妨重新读一下这个故事。我们一句话一句话仔细思考,看庄子和惠子谁先出错。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鯈鱼出游是客观现象,但是“从容”和“鱼之乐”却包含了主观看法。庄子是怎么确定鯈鱼是快乐的呢?这时肯定有人像惠子一样,说庄子从这里就开始错了。我们暂且先往下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从这句话中我可以得知,惠子对作为人的庄子能体会鱼的快乐这一事实表示怀疑。简而言之,惠子认为人不能懂得其他物的感受。这句话好像也没错吧。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里是庄子随口一答,目的是要强调“我知道鱼的快乐是我此刻的感受”。但庄子在回答的过程中露出了把柄:你无法了解我。

惠子立刻抓住这一把柄进行反驳。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惠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人和人是不能互相了解的”这一观点。紧接着,惠子借此观点进行延伸。“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作为人我们无法互相理解,那么人更无法理解不同物种的其他物了!同时,他的这句话又照应了他前文的观点。但惠子此时并没察觉到自己落入了自己的陷阱之中:如果人和人无法相知,那此时他想表达的意思,庄子怎么会听得懂呢?这就体现出惠子的认知的局限性。

实际上,庄子听到这里就不想往下继续辩论了,因为惠子陷入了自己的圈套中。于是庄子就从辩论中跳了出来。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的这句话表达了两重意思。一是惠子在提出自己质疑的同时必须认同“我知道鱼的快乐”这一观点,否则你就无法质疑,因为你无法质疑一个不存在的观点;二是人与人之间要达成相互了解,才能听得懂别人的质疑(语言)。惠子在说话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默认了“人与人之间能通过语言互相了解”这一基本观点。

庄子说到这里时,“安”到底是“哪里”还是“怎么”,就变得不重要了。“我知之濠上也”这一句点明了庄子此刻从桥上往下看时,感受到了鱼很快乐。至于是鱼很快乐还是我很快乐,这终究只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也就是说,庄子此刻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磅礴万物以为一”。庄子此时可以是庄子,也可以是鯈鱼,就像庄子梦蝶中庄子与蝴蝶融为一体,分不清究竟谁是庄子,谁是蝴蝶。一个人无法解答自己是否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因为一旦解答了便没有达到此境界。说到这里,前文“庄子是怎么确定鯈鱼是快乐的呢”的问题也被解决了。至此,谁胜谁负就很明显了。

按照惠子的理论,我们无法理解其他物的感受,甚至连人和人之间都无法相互理解,那么我们就更无法超越万物来得道。但是庄子借助自己的思想与感受,突破了人和物之间的界限,成功做到“磅礴万物以为一”。

濠梁之辩这一段体现出了语言和认知的局限性,把这一段放在《秋水》的末尾作为总结,再合适不过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44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