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墨家的尚质后文说,庄子的言意之表,得意忘
大家好,我是何亚萍,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墨家的尚质后文说,庄子的“言意之表”和“得意忘言”说。
墨家的尚质后文说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墨在先秦并称为显学。儒家尚礼、重乐、从周,而墨家则反礼、非乐,主张绝对功利主义的尚用。因此只重视言辞的论辩作用,重视论辩方法的严密,却不追求官辞的文采。
我们从《韩非子·外储说》中,可以看到墨派的修辞观:
楚王谓田鸿日:“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腆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兼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横琴,郑人买其犊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姨失,未可谓善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妹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这里以秦伯嫁女,买椟还珠两个故事为喻,说明墨子由千耽心人们怀其文而忘其用,因此尚质而不追求文采。
《墨子》一书也明确表述过这一观点。如《墨子·修身》说,“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意思是说话不要求多,而要说的机智,不要求说得漂亮,而要求能锐利察辩。《大取,篇所说的“夫辞以类行者也。立辞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就是强调立辞只要合乎逻辑就行了。可见聂派是不追求言辞具有文采的。他们所要求的是明白通杨的语宫,如《非儒》篇中说:“贤人……是以言明而易知也,行明而易知也。,这是主张说话要明白达意,使人易懂。如果说明晰达意是一种朴素美的话,那么墨派强调和重视的是言辞的朴素美。
不过,墨子并不反对文采。孙治让《墨子闲话》载《墨子佚文》指出:
墨子曰:……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吸,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东。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这说明墨家虽尚质,但并不否定文采,不过主张“先质而后文”而已。墨子这一观点还是起了积极作用的,而且在诸子的论点中有其特色。
墨子及其后学对修辞理论有很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官辞论辩的社会功用、论辩的准则以及论辩的多种方式上都有系统的论述。《墨子·小取》篇中的有关论点尤为精辟,是逻辑学,也是修辞理论的宝贵财富。如《小取》篇提倡: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山故。
从修辞的角度看,所谓“以名举实”,即主张使用词语要能幕拟实物,反映事物的真实。所谓“以辞抒意”,据谭戒甫《墨辩发微,释:“其‘辞’即由‘实名’二者组成,如上引‘友富商也’,‘友’谓之‘实’,‘富商’谓之名,‘实名’合谓之‘辞’。据《墨子闲话》注疏:“抒,谓引而泄之也。”也就是指通过言辞表达愈旨、思想感情。所谓“以说出故”,谭戒甫《墨辩发微》认为,乃“说明辞物之所由然者也”,也就是指言辞要能深入探求本质,述说事物所以如此的理由。
《小取》篇还提出:
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吉之比。指出论辩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各种事物的现象,并对各种言辞、各种表达方法进行比较。
《小取》篇认为,论辩、修辞有着多种的技巧:“故言多方”,“方”即“术也”。该篇对“或”、“假”、“效、“辟”、“伴”、“援”、“推”等多种辩术都作了精辟的探讨。所有这些,又都与“尚质后文”的观点有关。
庄子的“言意之表”和“得意忘言”说
庄子持这一看法。庄子认为“言”是传情达意的,但“意”所依随的“道”却是不可言传的。因为“道”是没有“形色名声”的东西,是从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中抽象出来的概念,乃是实体化的生成万物的一种力量。要理解“道”只有: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养生主》)只能“自闻”、“自见”,即: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人间世,)从修辞的角度看,它可说是最早提出的“言”不能尽“意”的着法之一。在《秋水》篇中,作者进一步作了说明: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成玄英注解说:“夫可以言辩论说者,有物之粗法也;可以心意致得者,有物之精细也,而神口所不能言,圣心所不能察考,妙理也。必求之于言意之表,岂期必于精细之间哉I指出:语言只能表达事物的外表,心意才能领会事物较为精细之处,而事物最深奥的“妙理”,是无法用语言心意来表述的,只有无言无意,求之于“言意之表”,才能掌握。郭象又作注说:“唯无而已,何精粗之有哉,夫言意者,有也,而所言所意者,无也。故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无意之域,而后至焉。”说明通过“言意之表”能进入“无言无意”的境界。与此有关系的是“得意忘言”论。庄子在《外物》中说: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确实,人们在欣赏一件非常成功的艺术品时,住往找不到恰当的言词来形容,只能说“美啊!美啊!”即使让艺术品的制作者自己来描绘,他的“言”也未必能表尽作品中所包蕴的“意气这就是说,作品的“意”,可能会大大超出他的“言”,并且会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庄子这一论点,对后代论述“含蓄”,“委婉”等手法的运用产生了很大影响。刘要《文心雕龙·隐秀》提出“义生文外”,张戒《岁寒堂诗话,引《文心雕龙,隐秀》佚文提出“情在词外”,司空图《与极浦书》、《与李生论诗书》提出“象外之象”、“味外之味”,钟嵘《诗品序》概括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论点,都是庄子这一看祛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