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当马车驶出稷下学宫慎到已为未来两千余年帝

发布时间:2021/11/11 9:44:25   点击数:
治疗白癜风的有效偏方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66445.html

本文系“奥卡姆剃历史”独家稿件,转载请联系授权,欢迎转发朋友圈和各种分享。

摘要

从“黄老道德之术”发展到韩非“刑名法术之学”,慎到上承老子,下启韩非,是名副其实的“援道入法”的转关人物。但现实荒诞,即便是思想巨人,在斧钺之诛和战火纷飞面前,也只能乘上马车,一路颠沛,销声匿迹,不知所终,嗟夫。

许多年后,当马车驶出稷下学宫时,已是七十余岁的慎到或许会再度想起与齐宣王促膝长谈的那些日子。

慎到,据《史记》之《田完敬仲世家》及《孟子荀卿传》的《正义》,知为赵人,生卒年不详,学界认为他与孟子同属战国中后期人物。在交通不便,厮杀不绝的大争之世,慎到为什么要跑去齐国呢?其实慎到前半生都是在赵国求学修身的,后半生入齐,实则暗合了战国时期的第二次人才流动的大势——

由春秋时期小规模、零散的到战国时期大规模、集中的人才流动,正是士阶层解放的狂欢。《战国策·齐策四》即有齐宣王见颜斶(chù)时“王者贵乎?士贵乎?”“士贵耳,王者不贵”的记载,一问一答间,士人的傲然已跃然纸上。

人才强国,前有魏文侯借吴起、西门豹强势崛起;得士者昌,失士者亡,齐国也迅速加入到抢夺人才的热潮中来,慎到也是其中浪花一朵。

慎到自幼勤修不辍,早年他曾“习黄老道德之术”(《史记·孟荀列传》),奠定了其思想的道家的学术基底;另外明人慎懋写有:“故卜子夏(即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馆于西河,吴起、段干木、慎到之徒受业于其门……慎到长于《易》”(《慎子内外篇》),将慎到的学承甚至直追儒家,今人以为颇可疑,但亦可侧面反映慎到所学之广深。

慎到的前半生处于在赵国的国力上升期,赵烈侯、武侯、敬候三代人奠定了赵作为三家分晋后战国七雄之一的大国地位,赵成侯、肃侯继往开来,赵武灵王振臂一呼,赵国已隐隐之中有雄姿。慎到所在的邯郸被确立为赵国首都,以其四通八达的交通取得天下商贾的青睐,在战火纷飞的乱世中也是一片乐土。慎到在赵国的前半生:读书,治学,开坛,讲授,其思想已锋芒初露,为社会注目。

人到中年后的慎到,在那个时代特有的匡君救世的壮志豪情或是浪漫情怀的感染下,自然也希望能一番大的作为。

机会很快就从赵国接壤的海滨赶来。

当蛰伏的慎到终于被齐宣王的惊起,我们不禁要问:赵国和齐国之间,慎到为何选择后者?

答案或许简单。齐桓公时期,学宫已初具规模,齐宣王继齐威王余烈,在齐都临淄,稷下学宫拔地而起,且在齐宣王手中愈发光大。其时,齐国极力网罗天下英才,许以高位厚禄,“赀养千钟”,为他们“开第康庄之衢,高屋大门尊宠之”(《战国策·齐策》),为士人提供了相当优渥的生活、治学条件。

不仅如此,齐国统治者能够许以当时稷下学宫相当的学术自由:学宫内氛围宽松,百花齐放,在官方的鼓励下各家各派常“期会于稷下”,对治国理政之道展开辩驳研讨,可谓“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理国政”,其中的高质量发言“可干世主”,改变朝政——这也正好迎合了当时士人“不甘自贬身价去入仕”(余英时语)又渴望政治上一展宏图的矛盾心理,从这一点看,稷下学宫提供了一个绝妙的平台。

同时学宫还充分考虑到士阶层流动性强的特点,能够保障士的人身自由,如后来的慎到就曾多次自稷下学宫返回赵国邯郸讲学,孟子、荀子亦来去自由。

而赵国长期以来国力的攀升,更多的是其军事实力的扩增,举国尚武重利,统治者长期轻视农业和内政的发展,慎到满腹经纶,与谁高山流水呢?找不到自己的出路,在士无定主的当时,出走是再正常不过。

往东南而下,慎到来到一片陌生又熟悉的文化圣地,那里有孟子、荀子、颜周、鲁仲连的儒,田骈、接子、环渊的道,墨家的宋钘,名家的尹文、兒说、田巴,阴阳家的邹衍、邹奭,杂家的淳于髡,推崇管仲的齐法家。

慎到在齐国一待就是三十多年。在稷下学宫的唇枪舌剑,思想狂飙中,相信慎到也有预感,他的智慧将再一次迎来飞跃。

慎到是不凡的,庄子说他“冷汰于物”,“笑天下之尚贤”“非天下之大圣”(《庄子·天下篇》),颇有道家那种傲岸超脱的风骨。

但慎到还是个“颇热心实际”(李振刚《慎到评传》)积极有为的学者,这一点上,他深有齐赵文化所共有的务实之风,对“消极无为”敬而远之。

慎到在稷下学宫思索着富国强民之道,他要将将道家与法家进行前所未有的一次交融——而在慎到之前,两者被认为是对立的。

得益于他早年打下的道家基础,完成这一重任所需要的非凡思考已在稷下学宫的激辩中愈发明晰。

宗黄老道德之术,慎到在此基础上对法家学说进行了一次补完。

那么,慎到的思想该怎么理解?今天《慎子》简而言之就是“贵势重民”,“尚法任公”和“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从“贵势重民”说开,慎到把“势”放到至重地位,而“势”即我们说的权力,因为他看到了权力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决定意义,以至于得出“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慎子·威德》)这样将道德才能置于权力之下,权力大于一切的暴论——但在一定程度上这不正是充满了剥削压迫的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吗?同时,这也是慎到对儒家“以德配天”之说的嗤之以鼻。

不过,慎到对儒学也有其积极吸收的一面,这也就体现在其“重民”这一段。“得众则成,失众则败”是他所提出的维护君主威权的根本条件,这可以看作他对儒学“民本”思想的合理吸收。

慎到在道法之间又是如何取舍的呢?

“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慎子看来,法是道在世俗人间的化身显现,道是引领着法的,所以要以道为本,而法就要像道一般,对待万事万物一视同仁,起到“一人心”的作用。“以道为本,以法为用”这又是慎到从齐法家的圭臬《管子》之中发展而来。

这么看来在稷下学宫中,慎到真的成长了很多。那段思想飞扬的日子,也是齐国的黄金岁月。

但慎到马上就要迎来命运的下一次挑战,那是一场盛极必衰的骤变:风雨已经侵进了稷下学宫的高门,衰颓的种子已经从墙角发芽,如果慎子真的知《易》,他是否嗅到齐国陷入狂妄与贪婪的血腥味呢?

于是齐闵王来了,齐国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初尝试:称帝,败楚,却秦,制燕,灭宋……一切都是那么顺利,稷下学宫也充斥了几分浮躁和嘈杂。

但穷兵黩武的齐国,目空一切的齐国,因“君之欲得”落入“民力竭也”的齐国,终于迎来了它的覆灭。

稷下学宫的人有一天发现:觞中的酒浊了,鼎中的肉少了——更可怕的是,大王也不再来了。

杀红眼的齐闵王有着威王、宣王都有的好大喜功,但唯独没有威王、宣王的虚心纳谏,对犯颜直谏者甚至痛下杀手。“齐负郭之民有狐狐咺者,正议闵王,斮之檀衢,百姓不附。齐孙室子陈举直言,杀之东闾,宗族离心。司马穰苴为政者也,杀之,大臣不亲。”《战国策·齐策》这段读来触目惊心。

慎到沉默了,他的政治理想在“矜功不休”的齐闵王身上根本无法实现,而此时,稷下学宫的破败已经愈发凸显,据后来出逃到薛地的稷下学士田骈对孟尝君的回答,这时的稷下学宫已经一幅“粝粢之饭,藜藿之羹,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淮南子》)的惨象。跟齐宣王时已是一个天,一个地。

试想,匡君理想的破灭,人身安全受来自君王刀剑加身的威胁,还有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已磨刀霍霍……

于是,一场不谋而合的大逃亡开始了,“诸儒……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盐铁论·论儒》)

稷下先生走了,稷下学宫的灵魂也就没有了,众叛亲离的齐闵王最终被杀死在盐城,一个狂飙的齐国时代结束了。

回到开头,当马蹄阵阵,慎到知向何方吗?他不知道答案,在大时代揉搓下的小人物总是这般无力——但只要做好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就够了。

想到这里,已经用《慎子》十二篇吐尽其意的慎到该是没有遗憾的吧。他享用过战国最顶尖的思想盛宴,这种经历是终身难忘的。

他相信,后人会把他的只言片语捡拾起来,他相信他的理论是重塑这乱世的钥匙——这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说,这是狂妄,也是一种自得。

事实上,青出于蓝的那个人很快就出现了,他就是韩非子。法家思想的三大结晶“法、术、势”里,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则是“势”的代表人物,他们一同为韩非为座法家高峰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慎到和他的马车或许是走得太远,最后竟消失在历史的字里行间,不知所踪。

这位奔波在齐赵大地的游士,仿佛真的化作一个旧时代落幕的注脚。

不过,他同时也是开启一个新时代的报幕人,那个新时代名曰:帝国。

他的思想也将埋入韩非的书简,埋入未来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地基中,也埋进了我笔下这小小的纪念之中。

参考文献:

《战国策·齐策》

《淮南子》

《盐铁论》

李振刚《慎到评传》

莫文《略论齐宣王、齐闵王的霸业》

何慧《慎到法思想研究》

耿振东《略论慎到与齐国文化》

往期阅读:

吴楚七国之乱:历史留给封建制最后一次的倔强

飞鱼服下的赤子之心

陈圆圆:乱世红颜飘零佳人

人杰鬼雄之项羽,是不肯过江东,还是根本没机会过江东?

汉高祖谢幕:刘邦的最后一年,安排好了大汉王朝四百余年的江山

东晋名将刘牢之,从叱诧风云到锦衣卫沈炼:自缢身亡的人生悲剧

三家分晋:超一流国家晋国是如何一步一步作死自己的(一)

三家分晋:超一流国家晋国是如何一步一步作死自己的(二)

石勒自述:玩儿了一辈子鹰,最后让鹰啄了眼

鸠摩智: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鸠摩罗什

对西施结局的纠结,是对美遭到破坏的补偿

尸子:站在商鞅背后的男人

郦食其:一个书生在乱世中的骄傲与卑微

谢谢“在看”的你

由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267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