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原创鲲鹏之化上读庄子逍遥游有感
就因为这一方我取名为《鲲鹏之化》的石头,才又让我花了些精力时间又细读这篇逍遥游。首先折服我的,绝对是庄子的文采,一个故事娓娓道来,却深含哲理。
鲲鹏是一种上古神兽。古籍《庄子·逍遥游》中,以开篇首句之重,记录了这个华夏民族古老而神奇的传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一南冥者,天池也”。
译作现代白话:北极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究竟有几千里长。它变作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的背,也不知道究竟有几千里长;它展开翅膀,鼓足气力,奋起而飞时,它的翅膀像遮盖天空的云朵。这只鸟,当海动风起时就飞往南极。那南海,就是通天的渊池。
“北”与“南”的对举,构成极其辽远的空间感。且不说原来的“鲲之大”以及变化之后的“鹏之背”,都有“不知其几千里”之大。这个至大的开阔境界,才让我们有了充分展开的精神空间。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作现代白话:“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看似一个寓言,其中却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人类超越自身的精神。虽然鲲鹏确实是一个十分精彩、富于意义的寓言故事,但对它的理解却不能局限在这个寓言本身,它所指向的更是一种自由逍遥的精神。
《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作现代白话: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
广阔无垠的大海是鲲的生活空间,一望无际的天空才是鹏的所为之处。无限的空间才给鲲鹏提供了用武之地。才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译作现代白话: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小麻雀只能在在树木与房屋之间飞行,所以眼中的树木和房屋都很清楚。大鹏高飞九万里,大地在它的眼里成了一片云气,分不清是牛是马,更看不到是是非非。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站得够高,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天地合一。
庄子,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作现代白话: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本来写到这里,这篇读后感也该进入尾声了。但网上一则消息跳入我的眼帘,才突然发现,关于鲲鹏、还有太多的不可知。究竟庄子的鲲是不是渤海湾里的鲸鱼?鹏是不是真有原型?如果您跟我一样脑子里的疑问越来越多,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9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