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解读庄子逍遥游是种怎样的境界
少年,放声朗读吧!
每天阅读20分钟,遇见不一样的你!
《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
《逍遥游》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这篇文章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庄子先是罗列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许多现象:鲲鹏待风而飞,雾气尘埃依借生物气息吹拂,飞不及一树之高的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朝菌、蟪蛄、冥灵、大椿、众人、彭祖受到寿命的限制,社会上具有一定才能或修养的佼佼者被功名利禄束缚,辨明荣辱的宋荣子为“功”所累,御风的列子“旬有五日而后反”对人世有所待。借这些现象阐明万物皆有待(凭借),不自由,大者大凭借,小者小凭借。这小者还常常因为自身认识的局限嘲讽大者的追求。
在列举了种种“有所待”的现象和事物之后,庄子阐述了什么是逍遥之境,并提出了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在庄子看来,只有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变化,能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才能做到“无所待”。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
那么,庄子所谓的真正的“逍遥游”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通过庄子对所列举的几类社会现象的否定,可知这“逍遥游”的“游”并不是肉体的飞升,而是心灵之游、精神之游,是彻底忘却了物、我、利、欲,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
怎样达到这种境界呢?
庄子认为人达到绝对自由的途径有三,即修身为至人、神人、圣人那样,无己、无功、无名。
所谓“无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道”的表现形式。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外物的束缚,因此他提出“无己”,希望消除“自我”意识,不受外物拘束,不评判是非曲直,达到怡然自得的境界。
所谓“无功”,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热衷身外之物,做到“清静无为”。庄子只求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宣扬的也是保生养亲以尽天年,不求建功立业。这是一种消极思想。
所谓“无名”,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由人,偃仰随我。
庄子认为,任何人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忘却世间的毁誉得失,超越一己的生死界限,便会达到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逍遥。
怎样看待这种境界?
辩证的看。绝对的逍遥游是不存在的,完全地脱离社会而存在,无功无名,不求建树,是一种独善其身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消极性。换个角度,结合庄子所处的时代来看,逍遥游体现了庄子在一个“无道”的社会中,对生命个体的关怀,而且还表现了一种独立精神。
秋实语文
专注中小学阅读与写作长按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9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