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原创鲲鹏之化下读庄子逍遥游有感
上一篇跟大家谈了庄子逍遥游当中描写的鲲鹏之变,下面的一则新闻是新华网在年发布的一则新闻:
《巨型史前海鸟可能是鲲鹏原型》——新华网
年7月7日美国研究人员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发掘的一个史前海鸟骨骼化石,经分析表明,这种海鸟可能是地球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最大鸟类,其翼展介于6.1米至7.4米之间,其体重估计在20~40kg之间,在天空中翱翔数公里不用扇动一下翅膀。
美国达勒姆国家进化综合中心的丹尼尔·克塞普卡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这种海鸟平均翼展为6.4米左右,超过了此前的纪录保持者——早已灭绝的阿根廷巨鹰,而且是现存地球上最大鸟类皇家信天翁翼展的两倍。
克塞普卡在一份声明中说,这种鸟类就像“科幻小说里飞出的动物,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鸟了”。
这种鸟类的化石是年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建设挖掘过程中被发现的,化石包括多个翼骨、腿骨以及一个完整的鸟头。
按照克塞普卡的话说,单单一个上翼骨比他的手臂还长。由于化石太大,当时还动用了挖掘机挖掘。根据该鸟类巨大的体型以及上下颌尖刺状的骨齿,克塞普卡判断它属于伪齿鸟科,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史前巨大海鸟,估计生活在万年至万年前,当时地球上恐龙已经灭绝,但最早的人类尚未在美洲出现。
研究人员表示,希望这一发现能够有助揭示伪齿鸟科的灭绝之谜,并增进对史前巨鸟飞行机制的了解。
----记者林小春
虽然这个巨型的海鸟化石,远没有庄子描写鲲鹏的几千里之大那么恐怖,但如此巨大的飞鸟,也已经是十分的神奇。这种史前海鸟印证了鲲鹏的存在,我们可以知道,鲲鹏应当只是对夸张神话的描述和传承罢了。
毕竟在古代,对于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敬畏,而又有着无限的想象。所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着各自对于创世的传说,以及各种奇异的怪兽的描述。而这些内容一致流传了下来,则成为了人们十分感兴趣的故事。
再让我们来看看鲲,这是名为“一个男人在流浪”的网友在知乎上的研究:
据《玉篇》记,鲲,大鱼。鲲是海中大鱼。
《庄子集释》引古《庄子》异本,“鲲”或作“鲸”,也写作鳏(大禹的父亲)。
早在先秦时代的典籍里,就有关于鲸的记载,叫法有鲲,有大鱼,有鲸鲵,从班固开始,称之为“鲸鱼”。当然,古人一直以为鲸是一种鱼,而不知道它其实是哺乳动物:“于是发鲸鱼,铿华钟,登玉辂,乘时龙。凤盖飒洒,和鸾玲珑。天官景从,祲威盛容。”——东汉.班固《东都赋》
而且,古人不仅知道有鲸这种生物,还对它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观察:“海鱼也……鼓浪成雷,喷沫成雨,水族畏,悉逃匿,鱼无敢当者”——西晋.崔豹《古今注》
最近国外动物学的报道中又有了鲸的动态,而且是有图有真相:海鲸有时会将鲸尾竖出海面,其尾至为巨大、形极极似鸟翼。
渤海古代称北海,亦就是逍遥游里的北溟。据史籍记载,渤海秦汉以前多见海鲸,鲸体型极大,可长达30米(是现存最大动物)。所以庄子所说的鲲鹏,也许并非完全是神话,或者可以说鲲鹏有原型。
最后再来说说我的又一个发现:
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中解释“鲲”的本意为“鱼子”,《尔雅·释鱼》中说鲲"其细如蚕"。所以后来明末的学者方以智在《药地炮庄》中就提出:“鲲本小鱼之名,庄用大鱼之名。”
这可太好玩了!一个小小的鱼卵为怎么可能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鲲联系在一起呢?或者可能是产卵季,鱼卵组成了“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壮观场面?
我更喜欢于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的观点:
“逍遥”本来写作“消摇”,“消”的意思是把俗气消掉,“摇”则指摇动我们的真气。这是进入逍遥自在之境的前提。谁可以逍遥?当然是人。但庄子却从特别的鱼和鸟(鲲和鹏)讲起。
“鲲”本来是一个很小的鱼卵,但庄子却说它是一条大得不能再大的鱼。以很小之物说极大之物,隐含了庄子对于事物的观察,即事物都是在一个变化的过程当中。事物向我们呈现自己的方式,与我们所站的位置有关。
鱼化而为鸟,“化”与“变”不同,变是能够看得见、触得着的变化,化则是悄无声息的变化。甲骨文的“化”字是两个人,一个站着的人,一个倒立着的人,前者是生人,后者是死人,活人和死人发生关系的方式便是化。死了的孔子、庄子,还影响我们,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这种影响方式就是“化”。
问题是,一个讲逍遥自由的文本,为什么要用鲲和鹏来讲?现代汉语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鱼在水里自由遨游,鸟在天空自在飞翔,我们常把鱼和鸟作为自由的象征。这个象征不仅是庄子时代开始的,上古文明中陶瓷上刻画的有鱼、鸟,很可能就预示了这种隐喻。
就鲲鹏的行程而言,是从北冥到南冥,但这个行程不是平面的,而是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的方向,即从大地而上达天空,最后则再次落入大地上的南海,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南海成了“天池”。
这象征着生命的行程:人始终有一个向上的冲动,它内在于生命的本性之中,但同时生命之根却又在大地上。上升的冲动是无法遏制的,在思想上、在精神上达不到,我们通过登山、饮酒等方式来表达它。为什么追求上升之路?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上升之路使我们视野更为开阔,甚至可以达到“鸟瞰”的层次。鸟瞰式的观看,是通过上升之路达成的。
法国诗人马拉美讲,如果有一种真正的观看,那一定是鸟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你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心中烦恼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因为视野被拉得很远。
孔子讲“下学而上达”,即是概括其从下而上的人生道路:从“吾十五志于学”,到“三十而立”,再到“四十不惑”,再到“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一步步的上达之路。但当生命到了一定高度时,向上之路与向下之路的分别就消失了,甚至二者成了同一条路,“六十而耳顺”与“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孔子,就是这样:向上即是向下,向下即是向上。
在那个境地,哪怕我们的身体站在大地上海拔最低的地方,我们的精神高度也还可直通苍穹。因为当上升与下降成了同一个方向时,心在高处与身在地上便可以并行不悖。于是,回到大地,回到人间,回到自己的身体,回到当下的瞬间,回到自己的生命的表面。
声明
为了打造马料石友们自己的公众平台,木石之恋特推出每周一美石的《入画》板块。每个星期至少推出一方精品马料奇石,以供大家,欣赏、品评、交流。
如果哪位想将美石收入囊中,可直接跟宝主联系,图片下方有宝主电话。本公众平台板块不参与任何奇石买卖,同时也不对任何交易负责任,如有意交易者请私下与宝主交流。
征集图片、文字
如果您手里有自己认为满意的马料精品,欢迎给我们投稿(包括照片、提名,最好有文字介绍),木石之恋公众平台帮您免费发布。宝主可选择上名字和电话或者匿名。
注:发布美石的顺序规则,按照投稿时间、兼顾不同的美石所有者,酌情排序。有文字介绍和文字描写真实感人者,可酌情提前安排发布。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