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何以于万化间守其宗

发布时间:2020/8/21 10:58:54   点击数: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http://m.39.net/pf/a_5131644.html

道家仍然强调通过思考体悟达到这种境界,而释家则认为,一切的导师、经书不过是渡自己从尘世一岸到涅槃彼岸的舟楫。

野猪-

《德充符》是《庄子》内篇中的倒数第二篇。其主要通过六个相似的寓言故事来阐明安定本心,与万物同一又不因其所动的思想。

在寓言故事中,失去了双脚的人不会怨天尤人,或者自觉不如人。因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这里其实可以借用高中时学习的辩证法来说明。矛盾是事物间的对立与统一。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即事物之间相互分别,对立的属性和趋势。就譬如说,肝和胆这两个器官,从矛盾的斗争性的视角下似乎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事物,因为它们无论是在身体里所处的位置还是所发挥的功能都大相径庭。然而,如果从矛盾的同一性来看的话,二者应该是一体的。因为它们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即人体中,共同致力于人体机能的正常运作。

如果用这种同一性的视角来观照人与世界的话,那么人与其外在的世界也将失去差别,共生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这样看来,人失去双脚不过相当于从手中丢下一把泥土。从整体来看并没有失去什么。高中学习矛盾论时我们更注重于从矛盾的斗争性来理解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特色。

但是,在道家尤其是《庄子》这里却是多用同一性来看待问题。《庄子》内篇中除《德充符》一篇以同一性来化解得失外,《大宗师》篇还以同一性的视角来看待生死的问题。

「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将死生看作是自然演化的一体,放弃死生的差别。《齐物论》中更是借「庄周梦蝶」的故事描绘了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生活境界。可见,从大整体的视角看待人生中的一些问题,内心就能平静许多,进而能够达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的安平境界。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平定心的获得也可以依靠矛盾的斗争性得到。正如《德充符》中所说的「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看到了内心与其它流变的外物的差别,才能够对其进行规避,使得自己内心不依外物而动,保持平静。由此我们也领略到了道家思想中辩证法的妙用。

那么同样是寻求这般内心平定的境界,道家与释家的区别在哪里呢?单从《德充符》这篇来看,我们似乎能从中发现一点二者的差别。道家用大整体的共同视角来体认万物,其实就是承认了万物的存在。而这又恰好与释家相悖。释家平定心的获得是来自「无所住而生心。」即体会到世间一切都是虚妄,不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般转瞬即逝因而能够放下对万物的执念,达到平定的境界。

在这样截然相反的世界观的指导下,道家和释家求定的方法论也就截然不同了。道家还是有强调通过思考体悟达到这种境界的,而释家则认为一切的导师、经书不过是渡自己从尘世一岸到涅槃彼岸的舟楫罢了,关键还是在于内心的开悟。这正如禅宗六祖慧能所说的那样「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不过这样看来,虽然道家和释家思想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存在差异,但最终所求的结果却是相近的,在某些方面也可谓是「殊途同归」了。这也正像是史蒂夫·乔布斯在评论宗教时所说的那样「它们是进同一个房子的不同扇门」。

写留言

再早一点

Giiiiili:来给柏如打call!其他同学写得也好棒!我们需要更多反思、更多发声。有人在舞蹈,有人在歌唱

竹子: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漂亮,用扣人心弦的文字描绘出演出的画面,然后用歌谣般的文字来解读对舞蹈一步一息的观感。你怎么通过文字看到画面呢?那只能靠想象。怎么想象你没看过的画面呢?那只能倚仗于你曾经见到过的画面,也就是用比喻句。我自己就很喜欢写比喻句,所以很看重其他人的比喻句是怎么写的,这篇文章的比喻句写得精巧而栩栩如生,形成体系,前后自洽,像是在评论对象的基础上另形成了另一支舞。有的人写评论是再创作,有的人写评论是OOC的同人,而这篇评论是继承原作精神的续作。与具象艺术如文学、电影不同,直观的抽象艺术如美术、舞蹈只要能把感情传达到受众,那么其后的所有神话都交由接受者来消化,然后转变成自己的一呼一吸。作者无疑是一个艺术家,写散文像写诗,写评论像跳舞,是天然、是纯粹。舞评是很难写的,常人不会想到去写,看完了就是看完了;而能够把舞评写出来,还写得这样漂亮无疑是过人的才能,是对生活、对艺术灵敏的嗅觉,仿佛通灵,能看到常人看不见的东西。

柯七:再看舞評《流浪者之歌》,以極具張力的文字象形描述舞及解讀,與之舞照,激發出無線遐想,既是感受著,又是隨著筆者不斷認知著,對於舞蹈小白來說,哪怕未見舞台,未見表演,文字也還是恩賜了一次絕妙的體驗。撰文

绵灏原标题

何以于万化间守其宗

——漫谈《庄子》《德充符》篇中“守宗”的实现

编辑

文潇映丹初审

映丹复审

李浩文辅导员终审

党委副书记郭妙燕

↓点它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1823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