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始制有名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译文:道常无名(大道常在无有之间,是没有准确的名)。朴虽小(淳朴的本源虽然微小不可见),天下不敢臣(天下却没有力量能臣服它)。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坚持这个真理),万物将自宾(天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他)。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之气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不可能顺从于谁的命令),而自均(而它自己确能分布均匀)。始制有名(万物开始时就有了秩序和名分),名亦既有(名分既然以有),夫亦将知止(就应该知道它的自然规律),知止可以不殆(知道它的自然规律就可以适可而止)。譬道之在天下(譬如道在天下的自然规律),犹川谷之于江海(好像溪流之水汇集与江海)。感悟:通过前面叙述我们知道老子反对通过战争、暴力来取得天下,认为战争只是在不得不用的时候才可以采用,而且还要怀着悲悯的心情去对待它。既然战争不可以凭恃,应该如何取得天下呢?就是“道”。老子说“道”虽然是无法名状的、原始朴素的、幽隐难见的,但它却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规律,万事万物都不能让它臣服,而应该依照着“道”而运行。所以,侯王如果想要得志于天下也不能违反“道”,如果其政合乎于“道”,那么天下就自然而来了,就像百川归海那样自然。这和儒家思想相近,虽然他们提倡的“道”和“仁德”是有区别的,但在取得天下不靠武力上却十分一致。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可见只要君主依从“道”,而合乎君王之德,天下就自然归顺于他。所以舜迁到哪里,哪里就成为城邑;商汤以七十里得天下;周文王以百里取天下。夏桀、商纣、隋炀帝坐拥天下却身死国灭。老子告诫我们:“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也正如《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在现实中既要看到“名”对制度存在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应注意不要为名所困”,僵化桎梏,最后“被名所累”。先贤制定“名分”是为了便于行事,使社会有秩序,符合于“道”,而非扭曲“道”而那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夫为妇纲”等的陈规旧俗则是“名”之过。只有认识到这不同的方面才能让“名”合乎“道”,依其行事才能不殆。道无法被命名被控制,‘朴散则为器’,器是可被命名被控制的。有了名,利随之而来,就有了分别心,有了善恶是非。庄子曰:“名也者,相轧也。”司马迁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是人类社会争端的起源,命名的过程也就是权力控制的过程。遵从“道”的人需要放下名利,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和分内之事。即使工作中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也需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处世行事中保持适可而止,不能执着于名利。因为一切成果都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名利之“相”总会过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jj/2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