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古代史庄子追求自由精神对美学及文学的贡

发布时间:2022/12/21 22:40:55   点击数:

追求自由精神

人有形体生命和衣食住行,还要与人交往,必然面临饥满寒医。生死存亡,贫富穷达、毁誉荣辱等问题。庄子为了解脱世俗的羁绊,一方面游戏人生,处于才与不才之间,不介入是非之争,保持自然本性,一方面加强道德修养,争取与大道合一,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受到众多局限,是因为人处于与他人及各种外在事物的对待关系之中,在这些关系中人往往把自己放在一定的位置证明“我”的存在,人一旦有我有待,就很难摆脱性俗的干扰,无法使精神获得彻底的自由,他在《逍遥游》中说:“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日: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那些能胜任一乡之长甚至一国之君的人,他们的才能都需要一定的地域才能实现,因此很受局限。宋荣子讥笑他们,认为自己能摆脱是非荣辱的困扰,然而还没有达到忘我的地步。列子能够驾风而行,看起来已经自由自在,但离开了风他就没法行走,说明他还是有所依待,只有那些至人、神人、圣人,他们抛弃功利、舍弃名位,甚至自己是谁都不知道,真正达到了忘我,只有这些人才能够与大道合一,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庄子极其看重精神自由,而且这种精神自由是建立在本真之上的,他在《应帝王》中说道:“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来说明万事万物都有本真,混沌本来无知无欲、无识无求,生活得挺美满,一旦七窍开通,有知有欲、有识有求之后,却突然死去,死去的原因就是人的知识欲望遮蔽了本真,失去了本真,人的精神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对后世影响极大。当社会现实和个人意志发生矛盾时,许多人会想到精神自由,并以此化解或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使心情更加旷达,把狂躁的心恢复于安宁。

对美学及文学的贡献外

“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并且自由无限,庄子认为“美”就产生于这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无为境界中。凡属于自然而然的物品就是美的,不合乎“道”的人为雕琢的物品是对“美”的破坏。庄子称赞天地为大美,它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的根本特征,具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无限性,其他的美都无法与之相比。来庄子的美学思想建立在本真基础上,没有功利目的,不受任何世俗利害的冲突。

庄子最反对人为雕琢,但对于合乎道的人为艺术给予肯定,并认为道和艺术是相通的,“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于人事者事也,能有反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中。艺术虽是小技,但它能够通过义和德而达于道,艺术创作活动可以体现道的本质。总之,庄子的美学思想与道相通,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必先净化思想,排除功利之心,忘却外在的一切,才能达到以天合天的审美境界。

庄子在文学方面也有重要成就,他的寓言生动话泼,善于写鬼神寓言和动物寓言,把自己的思想和哲理寓于想象奇幻的寓言中,创造出千奇百怪的艺术形象。在写人物时,注重写出人物的神情动作和特定的内心话动,开寓言小说之先河。他的散文构思诡奇,意境雄伟开阔,笔法变化莫测。他的议论文章文势奔腾跌宕,音调铿锵有力,想象奇异丰富。在我国文学史上,庄子和屈原并驾齐驱,对后世影响极深,不少文学家如阮籍、嵇康、陶渊明、李白、王维、柳宗元、苏轼、辛弃疾、曹雪芹、龚白珍等的艺术作品,或多或少都体现出庄子的浪漫主义和道家思想。

总之,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并形成了以道为本的道家学派,对后世各种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44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