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庄子的逍遥游,你所知道的不应只有北
引言
最早读到《逍遥游》这篇文章,是在高中的课本里。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应试教育下的我,对这篇文章仅有的记忆,只剩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以及文章最后那句话”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之所以对这几句话记忆犹新,大概是因为朗朗上口的缘故吧。
逍遥游插图至于这篇文章究竟讲了什么,我坐在椅子上回忆了许久,却发现我已经将之忘得一干二净。
依稀记得老师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很是认真的教我们古文中各类词的运用,以及释义,因为这些都是考点。
当然,我的老师肯定也给我们讲了关于庄子的一些基本信息,以及《逍遥游》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只不过一门心思想着该如何考上大学的我,注意力全放在考点上了,加之涉世尚浅,因而这篇文章所表达的真正思想内涵,并未真正地融入到我的思想中去,现在想来,其实是有些舍本逐末了。
好在现在的我渐渐地对我国古典文学产生了兴趣,在慨叹古人智慧之余,也在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感悟古人之思。
而十多年之后再读这篇《逍遥游》之后,当年那个只为学而读的我,又有了新的收获,便有心将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原来课本里的文章只是节选
如今是网络时代,想要查阅什么文献,只需动动手指,敲敲键盘即可。查阅《逍遥游》这篇文章很是容易。
当我将这篇文章与课文相印证之后,才发现,原来我当初学到的,只是这篇文章的上半部分。
那么《逍遥游》上半部分究竟说了什么内容呢?
文章以鲲鹏开篇,以极具夸张的描述,来展现鲲鹏之大。
无论是水击三千里,还是抟扶摇直上九万里,都给世人展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大自由,好似很切中本文主旨—“逍遥”二字。
鲲鹏可如此之逍遥是有条件的?鲲无水不可,鹏无风不起,好似大自在,实则“有所待”。
何为“有所待”?就是有所依赖,并非真正的“自由”。
那么庄子为何又紧接着大之极的鲲鹏写到”小虫蜩与学鸠“之间的对话呢?
因为庄子要开始展开自己的论述了。
论述了鲲鹏与小虫形体上的大小之后,庄子又说了,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庄子的大小之辩,一下子就跨越到了思想与时间的层面上去了。
然后他开始举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原文很容易查得到,我就在此多费口舌了。
那么庄子费了这么多的口水,来阐述大小之辩,其目的是为何呢?
课文最后一段给出了答案。
为人者,何为真正的逍遥?
“无己,无功,无名!”也就是道家的核心思想,“无为”。
那有人疑惑了,既然如此,庄子说那么多“大小之辩”有什么意义呢?
在庄子眼中,统治阶级就如同鲲鹏或是虫鸟般,清明如鲲鹏,昏聩如虫鸟,不论如何治世,皆未逃脱“有所待”这个枷锁。
无法称之为真正的逍遥。
那么庄子所处的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他所推崇的“道”家思想实际上并未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他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式,否定了其他几家,来表明自己的思想才是“逍遥”之根本。
二、课本未节选的部分是什么?
不得不说,课本如此节选,很是合情合理。
因为大段的古文,对于一名高中生而言,理解起来的确是很吃力。况且这篇文章的思想,也远非这么大的孩子所能理解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逍遥游》下半部分写的是什么?
庄子在《逍遥游》延续了他写文章的一贯风格,就是用讲故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本文下半部分讲述了四个小故事,分别是:
尧让位于许由被其所拒,理由是,我不为名,正是呼应庄子所说的“圣人无名”肩吾向连叔讨论接舆。这接舆是谁呢?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楚狂人了。李白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之句。其典出自《论语·微子》,有兴趣的可以去查阅一番。在本文中,肩吾身为庄子笔下可与黄帝所比肩的神人,却对接舆的话提出了质疑,认为其言空洞,虚无缥缈,不切实际。其所隐喻的,正是庄子所主张的“无为”的道家思想。那么庄子借用神人肩吾的提问,来向世人阐述了一个观点,接舆所言,其实就是神人肩吾自己。也就是“神人无功”论。此外,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只要洞悉了何为“无为”,世人皆可成为“肩吾”。另外两个小故事皆与庄子的老朋友惠子有关。在《庄子》中,惠子作为作为“反一号”,多次出现在庄子笔下,成为庄子眼中的反面教材。本文中,惠子问了庄子两个问题,其一是大葫芦不能物尽其用,反倒成为累赘,其二,是长相不好椿树,长得再大也是无用。庄子告诉惠子,大葫芦不能物尽其用是因为你心胸狭隘,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如何去运用他,正是违背了“至人无己”这个思想。而那个椿树,则是庄子在隐喻自己,我自己长得好好的,生长在天地间,无欲无求,既不碍事,还能给需要的人遮风蔽雨,这才是大逍遥。对原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很有意思的四段小故事。
那么为何这四个小故事没有被节选呢?除了篇幅之外,是否有其他的原因呢?其实仔细想一想,后面这四个小故事,事实上是违背我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所以,我才说如此节选,合情合理。
三、庄子逍遥么?
如果我说不逍遥,恐怕会遭到很多人的口诛笔伐。
可我真的觉得庄子不逍遥,而且,他还有一点“阿贵精神”。
别急着骂我,“阿贵精神”未必就是坏处,按照庄子追求的境界,是不会在意我这么说他的。
如果没有一点自欺欺人的精神,庄子是不会写出《庄子》这部流传了几千年的巨著的。
庄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谁都在说自己的学说足够好,庄子也不例外。
庄子之所以在自己的文章中贬低惠子,当真是他的思想境界高出惠子一等么?
况且庄子在自己的文章中,多次编排孔夫子,以此来打压儒家学派。
若他真的到达了“无为”这种大逍遥大自在的境界,又怎么会其他学派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