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五十三老子与中国的思想地图

发布时间:2022/5/15 14:37:07   点击数:
历史普及

文化随感

学术思辨

老子与中国的思想地图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虽然老子对道、对天的敬畏是先秦诸子中最强烈的,但是他对周礼的态度是比较反感的。或许是因为他在洛阳待久了,看到周天子周围的那帮大臣以及那些祭祀礼仪都已非常腐朽,所以认为周礼是天道失落的产物。《道德经》第38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第18章:“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对忠孝仁义这些周礼所强调的价值观,老子都嗤之以鼻。所以有人甚至认为他要废除周礼,搞一场“唯道主义”的革命。图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要说革命,当时许多人都盼望有圣王出现,能够像周武王那样变革天命。可是等了几百年,圣王始终没有出来,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故事也无法重演,老子只有去退隐了。后来有人说孔子想当“素王”,也就是平民身份的圣王,甚至说他在《周礼》中建立了一套新朝代的官制。其实,《周礼》是后来战国时代儒生编出来的,孔子根本没有这样的意思。总而言之,孔子、老子那个时代,周礼已被认为是相当腐朽的。所以,老子希望把它全部废除,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小国寡民,虽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也就是说,把国家弄小,让人民变少,哪怕有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十倍、百倍的机器也不要用。“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让老百姓回到没有文字、结绳记事的部落时代,才会让他们真正敬畏天道,才能回到三代以上的淳朴风俗。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这是一种比西方的保守主义思想还要保守的东西。保守主义主张渐进变革,而老子主张的是不要任何社会进步,直接回归到最原始的“天道”,所以他既保守又激进。本来,天命是周礼的根基。老子把它悄悄改成“天道”,这一改,改出了一个非常成问题的思想。因为,本来西周天命观承认有一个人格性、有意志的天。可是对老子来说,他那个时代的人等了几百年,也没有看到上天对非常混乱的社会有任何作为,于是他失望了。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间,难道真的没有那种仁,没有那种大爱?图2王邦雄:《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年版。其实,以赛+亚书说得好:“耶*和华的膀臂并非缩短,不能拯救,耳朵并非发沉,不能听见。但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神隔绝。你们的罪恶使他掩面不听你们。因你们的手被血沾染,你们的指头被罪孽沾污;你们的嘴唇说谎言,你们的舌头出恶语。无一人按公义告状,无一人凭诚实辨白,都倚靠虚妄,说谎言。所怀的是毒害,所生的是罪孽。”(以赛+亚书59:1-4)这段文字,不仅是对老子时代,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所有“宫斗”、“宅斗”牺牲者的写照。然而,在老子眼中,因为不认识人类普遍的罪,他似乎仅仅看到了牺牲者的无辜。 于是,在他看来,天上的神似乎静默了,正如后来孔子说“天何言哉?”既然天地无言,人就只能去寻求万物背后那个生生不息的天道;而这个天道被总结成一个哲学概念。这样,想要复古的老子,想要恢复上古淳朴信仰的老子,不知不觉中把他那个时代对上天的怨恨写进了他的哲学中,以至于天命变成了天道,天变成了不说话的——这无形中为后来战国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开了路,尽管这并不是老子最初所想到的。天道是怎么样的?老子野心勃勃地想对当时的哲学概念和政治思想作出一个总结。作为周代的史官,他很熟悉《周易》的内容。《周易》中有阴爻、阳爻,这意味着西周初年的中国人已经习惯了用“阴”、“阳”总结出二元论的思想模式,把一切区分成阴阳两极,然后从两极中去寻求一个中庸之道。可是老子认为,根本不要那么费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到处去寻找中庸,因为道本身就在阴阳的不断变幻中,正如《道德经》第58章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阴一阳之谓道”,虽然是后来儒家《易传》的说法,但也是当时的人们很容易共通的一个思维。既然天道是在阴阳两个对立面之间不断转化的全过程,那么,人应该怎样在这当中去寻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呢?图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对老子来说,很简单的做法就是人要顺应天道的不断变化。前面提到,春秋时代的社会精英都有一些自己通行的政治观念。郑国在春秋之初以诗主“情”,首先搅乱了周礼;齐桓公进行改革,形成了齐国的政治思想,中心就是从民(人)之欲,于是引出当时著名的“智、仁、勇”三达德。“仁”是注重人的需要,“智勇”是发挥人的潜能,总而言之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结果,在齐国形成类似自由市场的经济模式,连孔子也赞颂管仲也说“如其仁,如其仁”。但此后,晋文公称霸靠的是“义”,所以《国语》中多次提到忠、信、义、敬等几个概念,都是围绕着要复兴周礼开始的。齐桓公和管仲主张改革周礼,而晋文公和六卿是要复兴周礼;一个强调仁,另一个强调义;一个强调要顺从人的自然欲望,爱人、关心人,另一个则强调合宜的礼仪与道德观念可以约束人,免得人欲横流。春秋时代的这些政治观念,为战国时代的思想地图做了准备。一个仁,一个义的思想,把春秋初年以郑国为中心、以国风为代表的主情思潮慢慢地经过陈、蔡排挤到南方去,所以后来只在楚国保留了唯情的思想。屈原就是一个情感非常奔放的人物,而且伍子胥他们还把这种思想带到了吴越之地。与此同时,西边的秦国比较注重利,所以在秦国有以利诱惑百姓、实行暴政的商鞅变法;而在西河地区(以今天陕西韩城为中心)发展的早期魏国,产生出实利主义的法家思想,“利”和用来规范利益分配的“法”变成了中心。图4童书业:《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东方主仁、西方主利、南方重情、北方重义,那么中原主张什么?饱经沧桑,弭兵之后的中原主和。和背后就是中庸,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从音乐、烹饪里面发展出来的那种调和折中的思想,后来形成洛阳人吕不韦所代表的“杂家”。但在诸子百家往而不复,正如后来《庄子·天下》所言“后世之学者,不幸不得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之前,老子还想做一个最后的努力,希望把所有这些观念合在一起,做一个减法,减到所有观念全都合在一起,希望那就是同一个道,天道。所以,在老子那里,“道”似乎把仁、义、礼、智、信、忠、和都搅在一起,希望回到宇宙本源,最终却变成了一种随机应变,主张顺应大自然和历史中生生不息的阴阳变化。这种顺服天道、随机应变的心态,在《老子》后半部里面逐渐变成了一种天地无言、所以圣人不言的思想,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无为而治”,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无为而治”,好一点说就是统治者不去干涉人民,让人民修养生息,差一点说就变成了“滑头政治”。中国历史上许多人主张因势利导、深藏不露,甚至用一些深不可测的方法来坑人、害人,这都是一些对老子思想的间接利用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里面把老子与孙子、韩非子合在一起讲,虽然老子本人知道了多少会觉得有些冤枉,但就他思想的实际影响来说,也不失为一条重要的思想线索。图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版。道家做的是减法,它强调的是礼背后的那个道,甚至用道来取代礼,强调一种普遍、抽象的规律。与此相反,儒家做的是加法,它从孔子以后就开始不断强调礼,强调每一个具体的事物,或者说特殊性,于是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伦理政治体系,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所以,虽然西方哲学家如黑格尔挺喜欢老子,觉得孔子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但真正对中国影响更大的却是儒家。不过,道家的影响力在于,它补充了儒家想不到的地方,无论终极关怀还是人生的退隐状态,所以“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思想史的主流。老子晚年长寿,同时注重养生和权谋。大约就在此时,他教出了一些同样成为隐士、收徒讲学的学生,形成了与孔子对峙的中原道家传统。传到前年以后,便是列子、杨朱、鬼谷子等人。而他中年在南阳教过的范蠡,则传下了所谓黄老之学,逐步发展为道家思想的另一条重要支脉。『二零二二年四月七日』作者

邹Sir审阅

貂儿校对

雨石排版

白驹好文!必须点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36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