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ldquo盗亦有道rdquo是盗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义yì)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静jìng)。朝(潮cháo)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客观规律和主观认识之间的差距,就是圣人和凡人认识的差距。
壹知道容易行道难
道法自然,所以要无为而治,道就是这样简单。
但是在人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受制于钱、权、情、利的时候,往往会背道而驰。
包括圣人也不能幸免。所以老子说,我也是知“道”的,但是在行道的时候,我也是感觉力不从心,有点畏惧。(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知道很难吗?一点都不难。
打雷要下雨,下雨要打伞;天冷穿棉袄,天热扇扇子。
饥食渴饮困睡觉,智慧就是这么简单。
宋代有一个诗人叫朱焕,有一天他没事看蚂蚁喝水,作诗一首《蚁饮研槽歌》,就是讽刺知道容易行道难的人。
要是渴了喝点水润润喉咙就可以了,还非要想吞尽江湖水。南柯一梦的故事难道你不知道吗?我看你已经吃饱喝好了,赶快走吧,不要觉得自己是东海的鱼。小孩子们正在附近玩耍,小心他们用手指把你们捻成渣渣。
晴窗棐几风日舒,呼童汲水供蟾蜍,
涓流入研玄颖濡。一蚁蠢蠢爰来趋,
须臾十百与之俱。前后有行不乱踰,
宛若徙穴舁腐余。想应燥吻脣颊枯,
清梦思欲吞江湖。摇尾羞作涸辙呼,
奋迅恰如东海鱼。物生天地小大殊,
饥食渴饮皆同涂。矧尔有灵非至愚,
大槐南柯名利区。一梦而觉惊幻虚,
尔其听我毋睢盱。尔吭既沃腹既腴,
归安其藏勿浪逋。阶前群儿政嬉娱,
以指划土縻尔躯。
(《蚁饮研槽歌[宋]朱涣》)
天堂有路他不走,地狱无门你偏行。
贰天堂有路他不走,地狱无门你偏行
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犹如平坦的大路,很平坦,至简至易,以此道治国必然国泰民安。然而,常人因私欲太重,贪求享乐,背道而驰,好走看起来是简单实际上是繁难的邪路。(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庭的宫殿修得高大宏伟,精致华丽;国民的精力、资力皆耗于此。
农民由于不能尽力耕作,延误农时,田园由此荒芜,年岁无收,以致民无积蓄、国无库存。然而,君王、贵族、豪门身着华美的锦衣,以风流耀显于民,饱餐着高等饮食,耗用民脂民膏,仗权位私积财货,导致国民经济危困,不自省悟,反认为他是万民之主,是治国理民者。其实不然,民视之如寇雠,是谓天下最大的强盗。这样做,是对“道”的背叛,绝非以“道”治国。如此必然遭到天道的惩罚,人伦的谴责,天人共怨,万姓同诛,自然走向灭亡。
老子说:你以为的不是我以为的,也不是老百姓以为的。
高大宏伟的宫殿不是权力的象征,奢靡的生活不是天下太平的代表,兵强马壮不是国家实力强大的表现。
真正的太平盛世的治理方式是:以正治国,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叁盗亦有道,非常道
有人把“盗亦有道”理解偏了。
比如有人说“盗亦有道”是江湖侠客杀富济贫,英雄好汉替天行道,黑帮老大重情重义。
《庄子·外篇·胠箧第十》记载:跖之徒问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盗跖认为偷窃之前,判断情况以决定是否可以下手,为智;能猜出房屋财物的所在,为圣;行动之时,一马当先,身先士卒,为勇;盗完之后,最后一个离开,为义;把所盗财物公平分给手下,为仁。
智,信,勇,义,仁,是圣人之道。但是盗跖拿来说他们这些人也有“道”。本来庄子有两个意思:1、讽刺儒家宣扬的“仁义礼智信”不是真“道”,因为如果这样来解释,那么“盗亦有道”。2、是盗在自夸,用“仁义礼智信”来夸自己的行为多么符合“道”。
所以,“盗亦有道”是盗在自夸。
结语
无
林台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