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论道家学派的思想内涵与中心义理旧稿

发布时间:2022/5/12 15:47:49   点击数:
在《庄子二则》和《礼记二则》中,我们分别体会到了道、儒二家的思想内涵与目标,但同时因为时代和背景问题,其中的一些内容与思想可能并不容易理解,但这些思想都是人们精神方面探索进取的奇珍,来探究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是使我们思想成熟客观、内心成长的最佳方式之一。从小我们就受到倾向于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会在思想上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们会在认知上对道家产生不理解与偏见,甚至认为道家思想是错误思想;而儒家思想是绝对的正确。其实关于真理在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实践才是证明它的标准,没有任何一种思想是绝对正确的,正是在各种不同思想的矛盾、磨合中,我们人类的精神才得以进步,我们的心灵与灵魂才能离真理越来越近。并且我打算从一种自然的角度着重对道家进行探究,并打开一扇全新思想的大门,我们要客观地认识道家,理解道家,并学会道家思想中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笔下的事物,非无穷大即无穷小。这也许是从一种宏观或微观的角度来探索世间万物,因为相较于从人的主观角度来说,一方面目光所及有限;另一方面,脑中受一些思想所影响,很难接近绝对客观。从巨大的角度,看到的是一个更完全、更丰富多元的世界;从渺小的角度,看到的东西更细致,更能将事物的特点放大。所以,个人认为,在本篇文章中,庄子想要展现一种更宏大的世界观,同时告知人们,不要以为眼见为实,眼见为全。世界,这个名词在庄子的心中无疑是大而无边的。大而无边,一方面给了事物追求绝对自由的空间;而一方面也使再大的事物也存在一种无法突破的空间限制。所以从空间的角度就是说,一个事物可以尽自己的努力极力靠近极度自由,但永远不可能真正达到那种境界。庄子鼓励人们,大家现在对世界的认知还相当有限,一定要积极踊跃的向未知探索,这样才能距自由(包括精神自由)更近一步。关于自然,庄子的情感应该是敬畏。因为在当时人们还不能掌握自然,自然决定着人的生存,就像神的化身,同时,自然又给了我们太多的恩惠。在本文中,鹏即使力大无穷,仍要依助自然的伟大,说明自然的力量是极大的。事实上,这是当时庄子心中的另一“无穷”,即“自然之力量无穷大”。自然是我们追求自由的界限,而又能给我们以辅助的力量,这里的自然又与前面的世界相似,分别从力量与空间的角度达到了无穷大,又同时对事物追求绝对自由给予助力和限制。这里也体现了道家学派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与事物道理的思想,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面性,需要从多角度去观察、思索;去探索、发现。人们的认知还相当的有限。在本文中作者用“天之苍苍”后的一段话表明,眼睛见到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作者巧妙地从大鹏的视角来阐明这一观点,这里面不乏浪漫的想象因素。作者的想象是本文的亮点,也是一点可议的内容。这世间的事物,人们尚未识全。那么那些没有见过的东西,我们无法肯定它的存在,也无法咬定它不存在。那么,在人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认知未知的事物呢?想象。作者为什么提倡想象?因为想象是没有绝对边界的,思维的想象可以做到几乎绝对自由。同时有了思维上对绝对自由的靠拢,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也会自然的向自由接近,同时产生一种追求未知、追求自由的动力,这对我们的精神获得更多的自由是有益的。想象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想象要尽可能离奇,因为想象得越远,人对于目前自身的考虑就越少。这有利于我们更客观、更自然地遐想,同时在想象中达到精神自由与解放,使自己达到不沾人尘,视角完全客观自然——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道家追求绝对自由,尤其是精神自由,这种思想的结果之一就是后来演化成的道教。道教讲究不沾世俗官场,修身养性。道家的最高境界是仙——上天入水、云游飞行、逍遥自在、不受空间限制;呼风唤雨、引雷掣电,虽不能说是超越了自然,但至少是不受自然限制,甚至可以说仙就是自然的象征;仙无牵无挂、无欲无求、自得悠闲,这就是精神达到极度自由的象征。所以,不难看出,道教进一步把绝对自由的形象具体化,让人们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同时对这种极度自由产生了更多的渴望与向往。今天继续说有关道家思想的内容。结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庄子在“理”上面是不占上风的。那么什么是“理”?“理”即伦理,这种伦理包含了人们对自然、道德、社会的基本认知,那么这基本认知真的是与生俱来的吗?并不见得。儒家观点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道家认为,一个人一出生只是空白,一切都需要去探索、发现,而基本认知是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社会的限制,产生了在内心最根本处的认识。这种认知可以使人更好地存在于社会中,但对于人们对自然的探索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不利的。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分析儒道两家的思想异同。儒家的思想目标是“大同”,即“共同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而道家讲究“无为”,这种思想可以说是不需要社会的存在,两种思想的矛盾由此体现。儒家更注重对于人后天思想精神的培养;道家则更重视人的天性及此天性与自然的协调。儒家重视使人去适应社会,并共同实现天下一家;道家则强调人的天性是不可逆的,要使人的天性达到与自然相融,至于社会,那仅是一个使人的性情开朗、思想进步的地方。“理”也包括人处在社会中的处世之道,它是磨合、适求出来的,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社会中生活。而道家并不很认同社会生活的绝对重要性,所以根本不会去看重对“理”的探究与理解,也不将“理”作为言行的标准。但“理”不仅仅是儒家的自行思想,而是大多数在社会生活中的人的思想准则。因为大家都想在社会中生活好,于是都自觉地遵守“理”。“理”在维护和谐社会的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行动和思想自由。对于努力追求极度自由的道家学派来说,“理”有时甚至存在负面影响,所以道家学派在论述道理的时候,不会用社会性的“理”来论证,而是以自然性的“理”来论证。这一点在庄子的许多言谈和作品中都有体现。所谓自然性的“理”,就是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存亡活动的道理,这些自然界中事物的行动变化规律是道家旁征博引的主要论证。这一点相较于别的学派,确实有它的好处:一是变幻更加自然,叙理更加灵活;二是使人听着更加明白易懂,并且更有趣味,使人容易接受。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更加突出的表明了这一点。惠子在庄子笔下,是刻板、现实、尘俗、封建的代表。也许现实中的惠子并不是完全这样,但在庄子的作品中,庄子为了表现他思想的正确性,他需要让读者清晰地理解道家思想的优越性及其内涵与其他学派间的不同,所以他把惠子写作了一个与他到家思想完全对立的形象,通过正反面的结合、比较、磨合,在庄子的作品中,思想流露相当清晰自然,有时还颇有趣味。真实的惠子思想保持理性与现实。他的思想更适于社会生活,这在当时也是一种合适的状态。而且也是更多的人更能接受的处世方式。其实不同的处世方式,带来的是不同的生活,而决定这一切的根源还是人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思想的讨论与进步比行动的帮助与指导更重要,先思而后行。在当时,思想的激烈辩论碰撞出的火花和先人们珍贵的思想遗产是我们要用真正的心灵和思维去触碰、去感悟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35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