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以庄子混沌的姿态面对世界的栉风沐雨
庄子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记得以前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中国老板到非洲开工厂。他发现当地那些非洲工人与我们本国去的工人明显不同。中国工人赚钱就寄回家里,自己只留下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一点钱。而非洲工人则不同,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及时行乐。一发了工资,马上就去酒吧夜店潇洒狂欢。等钱花光了,再回来上班,周而复始,他们没有一分钱的积蓄。
那个时候,中国人觉得找到了非洲人穷的原因了,就是他们不懂得储蓄。最近,听了一堂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恒龙教授的视频课,题目是《新型全球化与“一带一路”战略》。其间张教授提到了这个非洲的例子。他说,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勤劳厚朴、节俭持家,但非洲人赚钱之后立刻就去消费也是一种生活理念。这就是世界的多元价值观。
或许有人觉得,非洲人赚了钱就花掉,他始终是贫穷的呀。其实,真要说贫穷,恐怕没有人比庄子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当年,梁惠王请庄子去做上卿。后来没有谈成,庄子出来的时候,他草鞋的带子给崩开了。惠王就说,先生何以狼狈至此呢?庄子说,我这不是狼狈,是贫穷。狼狈是没有精神,贫穷是没有钱。
庄子的话一语中的。原来我们之所以对金钱情有独钟,无非是为了让自己活得在别人面前活得更有面子。这个面子其实就是人的精神。
每一个人对物质、荣誉、利益追求的背后,其本质都是精神诉求。不同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精神价值,所需要的物质底线是不同的。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百里奚的,此人才高八斗,很想成就一番事业。他曾经去齐国受挫,去周朝受挫。后来,听说一个叫虞的小国正在招贤,他就准备去虞国。他的朋友蹇叔告诉他,不要去,那里不适合你。百里奚说,小弟久困江湖,如鱼困陆地,急需一勺水自濡耳。
这说明生活已经迫近了百里奚的底线。所以他选择了暂时的妥协。不过后来他终于遇到了秦穆公,成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那么庄子与百里奚的做法就不同。要说贫穷,还有比鞋带崩断的庄子更贫穷的吗?不过即使如此,庄子也没有屈尊折节去侍奉梁惠王。因为他并不认为生活已经迫近了自己的底线,所以他不需要这勺水来自濡。本来,他来梁国,已经让惠子不安。功名利禄,许多人一生苦苦追求,甚至为了获取而不择手段。自己本来就不感兴趣,又何苦去跟别人相争呢?
邵雍有首诗说得好:轮蹄交错未尝停,去若相追来若争。料得心中无别事,苟非干利即干名。巧的是,邵雍这个人跟庄子的状态差不多,基本上都算是一生无仕。
这倒不是说,庄子与邵雍不仕就应该备受推崇,而百里奚入仕就庸俗了。因为,庄子还说过——不才之木,得终天年;而不才之雁,杀而烹之。
庄子与弟子在野外看见一颗大树。庄子告诉弟子,这棵树正是因为他没有用处,所以才颐养天年啊。然后他们到了一个朋友家,朋友家有两只雁,一只会鸣叫,一只不会叫。仆人就问杀哪只,主人说,杀了那只不会鸣叫的。
这个时候,庄子的弟子就有些迷糊了。老师呀,到底是做一个有用之人好还是无用之人好呢?
庄子这时候说了一句话。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到底什么是才与不才之间?庄周没有讲。
其实,有时候,才与不才,有用与无用,就在于环境。
如果说身处自然之中,那么我们应该做一个不才无用之人。就如同庄子说的那颗大木。
身处自然之中,与自然和平相处,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相看两不厌,才是人生最理想的境界。坐看行云流水,卧听曲水流觞,这样的日子谁不欣欣然而向往之呢?
当然,人除了与自然相处,还身处社会之中。于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在社会之中,我们就不能做那只不鸣之雁了,否则,等待你的只能是淘汰。那么如何在社会中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姿态呢?
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不说。
天地孕育万物,人为万物之灵。每个人在这个世界里都有他生存的意义。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想当然的认为,要是这个世界上只有好人该多好。可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好人呢?
好人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好人标准,都是自己认为的标准。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母亲是天下最美最好的。可是,别人的母亲呢?于是发现,好人的标准是难以统一的。
不过,古来先圣们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告诉大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好人的标准就更加上升了一个层次。
但即使这样,那么不符合好人标准的人不就都成了“坏人”或者“非好人”了吗?那这些人是不是就要被消灭吗?于是,就有了争斗与战争。
争斗的结果是,一部分“坏人”被消灭了,另外一部分“坏人”又站了出来。
于是我们发现,好与坏的争斗会无休无止地进行下去。
物质世界的基础是物理,精神世界的基础是哲学。人类活着,就要为自己制作一个尽可能完美的周而复始的一个哲学闭环,否则人类精神就崩溃了呀。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到了老子的肩头。
老子说:知白守黑为天下式,知荣守辱为天下谷。
“式”是人类世界运转的精神;“谷”是人类世界运转的物质。
人类生存的状态,其实就是《庄子·应帝王》中的混沌状态。任何事物不要搞得泾渭分明。事实上,也的确不可能分明,因为始终难以找到一个公认的标准啊。
老子的意思是,你可以做一个好人,但要知道,你的身边会始终有一些“非好人”的存在。你无法强行按照你的标准去改变他们,但你可以做到包容与承认(注意不是认可)。
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它的痛苦亲吻我的灵魂,却要求我以歌声回报。”
中国也有一句被以讹传讹的成语叫做“以德报怨”。许多人认为这是孔子说的。事实上,孔子原话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包括泰戈尔的那首诗,也有人曲解为,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其实,面对负面的人和事,我们没有必要去做一个把自己托举得高高在上的道德帝,我们只需要做好本来的自己。让自己的正能量不在暗黑的价值世界里泯灭,让自己乐观豁达的精神不被世俗的污浊泥流洗刷磨平。
我不认可你的行为,我不与你同流合污,但我承认你的存在。以一种“愿将佛手双垂下、抚得人心一样平”的心态,静静得看着眼前的一切人和事。
作者:风林秀,美时光女子学堂特约撰稿人。一个诗意地栖息在历史与文学名著时空中不能自拔的写手。以国学为衣,以神话为马,与云之君兮为友,与日月相伴,赏天地大美,混一世逍遥。
本文属交大美时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2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