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当生命本身成为艺术李山

发布时间:2021/7/5 15:40:51   点击数:

等你点蓝字   随着李山40年来艺术创作的不断演化与蜕变,愈来愈觉得,李山不仅是个当代艺术家,也是个科学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与哲学家。所以,李山的“当代艺术”,升华了当代艺术在俗世中堕落的肤浅,建构起一座具有跨越时空意义与探索生命本源的当代艺术丰碑。

《来自准葛尔的记号》

  很难想象,个性谦和平易、诚恳温顺的李山,在中国当代艺术运动中,却是不畏禁忌、勇于开创的先行者。他是中国现代美术运动“85新潮”的要角,也是年代中国抽象艺术“理性绘画”的代表画家;年代末于上海艺术馆进行27分钟即被迫停止的行为艺术〈最后的晚餐〉,李山是参与者之一;年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中国现代艺术展”,李山以印有当时美国总统里根头像的盥洗用具进行“洗脚”行为艺术表演,并将自己定位为普普、装置与行为艺术的结合艺术表现。同时,李山以雌雄同体式的毛泽东肖像及在当时仍被视为禁忌的性图像符号,大胆展开了“胭脂”系列创作,这个以粉红色为主调的符号系列,使李山被视为中国“政治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年,中国当代艺术家首次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李山即为其中之一,而也就在双年展上,受到巴尼(MarthewBarney)的作品〈劳顿候选人〉(LouqhtonCandidate)半人半兽启发,开启了对生物艺术的研究与实验。

阅读reading材料:亚麻布丙稀年代:

  年,李山的“阅读”系列开始了生物基因重组与实验探索的艺术创作工程,于是,李山从艺术家身分,兼具了思想家、哲学家与科学家的责任,创造了当代艺术领域中开阔而宏观的新视界。于是台北当代艺术馆在李山的20万对蜻蜓翅膀包裹中,舞动出“粉红微笑后:阅读?李山”的生物艺术风采。

  李山的“生物艺术”探索,在科学实验的背后,却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哲思玄想,既当代,又亘古。“生命等价,万物大同”的胸怀,将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高等于其它生物的主观价值重新审视,在年所创作的一本以〈+〉为名的《圣经》上,李山在原本制式《圣经》的封面上置入了“李山生物艺术实验室”的名称和一双有人类肌肤表层的蝴蝶形象,作品的真谛中,人类不再是“创造者”,而是与所有生物一样的自然元素之一,这个思想观点,恰恰与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思符节合拍,这种“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在更早一些的《老子?廿五章》中就出现过,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

  李山〈+〉圣经封面置入的蝴蝶形状,不正是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故事的新诠吗?庄子所说的“齐物”即是指所有的“物”都是“相和”的,天和人,人和境界,宇宙万事万物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分”,只是一种单纯界定的方法,并不是结果或具备特定的优劣意涵,所以在人类文明进化中,往往“分”的愈多,制造的问题也越多,“和谐”的追求也就愈来愈少了。所以,“庄周梦蝶”所寓意的即是人与蝶不需分辨的天人合一境界,当万物冥合,庄子即蝶,蝶即庄子,万物齐一,当宇宙天地脉动时,人早为自然的一部分了。这也如同佛家所言的“无分别心”,没有分别心,就产生“分别智”,即有了真知灼见,宇宙天地即一片祥和了。

李山

《鱼和蝴蝶的故事—关于作品阅读》

选自《倾向》(总第13期)

  生物基因的不确定性或可塑性,创造了无限的思考与想象空间,不论动物、昆虫与植物,即使同种遗传都可能产生突变,更何况异种基因的混合。将人、神、物的形象混合,早已不是东方或西方、古代或现代的专利,而是自古至今、不分东西都不断的在思索的问题,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不乏人首马身、人面蛇身、人首羊身??等等造像,埃及的人面狮身像更是众所周知;到了现代,好莱坞电影中的“狼人”、“苍蝇人”、“蜘蛛人”更直接触及人与生物基因混合的问题。而在中国,炼石补天的女娲是人首蛇身,《山海经》里的物象亦是千奇百怪,《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牛魔王??《封神榜》里的雷震子??不也如是。

  在李山的生物艺术创作中,就不断呈现着曾经是“想象”的具体实验,〈重组方案〉,是~年间,李山以影像重组的手法,来诠释生命的种类特征可以透过遗传信息的改变、置换或混合,而产生不同样貌的概念。于是,李山在青蛙、螳螂、蜜蜂等生物本体上,置换、拼贴了李山mRNA讯息链上的遗传密码,虚拟出复合了人类嘴唇、皮肤或器官组织的新物种。

 这种基因混合概念也延伸到植物上,年,李山与张平杰在上海农业科学院的教授协助下,合作完成了一套实作的生物艺术〈南瓜计划〉,成为中国首次以生物基因工程制作完成的艺术品,藉由人为的改造,使南瓜产生外形的变异而形成新的生命物种,虽然经过变异后的南瓜生命是脆弱的,而重要的是这个计划体现了操纵生命的可能性及多元性,也提供了一个面对未来社会进化乃至宇宙演化的新省思。

《转译的错误》

  年,李山推出了“转译的错误”系列作品,一百幅画稿中,李山运用不同的色纸与朴实的手绘风格,呈现昆虫与人类基因混种的各种变貌,或拥有人类五官与器官的奇异昆虫变体。在科学实验中,所有不可预期的变种与变异,往往被视为一种错误或失败,但在李山的艺术观念中,这些“错误”反而具在独一无二的生命价值意义。

阅读系列-苍蝇×91cm

阅读系列-人鱼×cm

  “阅读”李山的生物艺术作品,至此忽然浮现《荀子?解蔽篇》中的一句话:“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也。”

  这“道”,即是自然,“生命”即是自然万物的常态,而这“常态”却又是穷尽变化的,是不可能以偏概全的;也就是指人类追求学问真理,应首先去除成见,以客观的态度研究事物法则,不默认价值立场以理性从事客观分析。

  从〈重组方案〉到〈南瓜计划〉,而后“转译的错误”系列,其间所透露的生命价值观,确实蕴含了“体常而尽变”的深沉内涵。

“生物艺术”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艺术家根据基因原理和基因制造原理,制作艺术方案,然后按照基因工程的运作方式,构建带有生物性状的艺术作品,被称为生物艺术。这是一种艺术家与生物科学家合作,共同探索生命形式更多可能性的艺术形态。它不仅完全放弃了对媒介材料和语言框架的依赖、摒弃了对社会经验的指涉,还脱离了对象征功能和寓意手法的使用,直面生命本身,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

《南瓜计划》80X60cm

《南瓜计划》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李山开始了对生物艺术的思考、研究与实践。在长达20年的生物艺术实践中,李山的生物艺术一共有3次重要展出。年在香格纳画廊的“南瓜计划”展出了基因改写之后生长出的各种南瓜的照片,这是他首次展示活体研究成果。

PSA李山个展现场,《偏离》

PSA李山个展现场,《偏离》

《偏离》是垂吊在PSA大中庭里的一组60个“蜻蜓人”模型,和真人等比例大小,这是李山自己的身体和蜻蜓组合的“嵌合体”。虽然展示的只是一组高仿真模型,但制造出活体的嵌合体才是李山真正想要做的。

《涂抹1》(水稻)

《涂抹2》(玉米)

《涂抹》,是分置于PSA一楼和二楼的两大片庄稼。“涂抹”是一个技术语汇,是改变DNA的一种手段。表面看起来,这就是两块庄稼地,除了出现在美术馆这个场地有点奇怪之外,完全乏善可陈,也没有任何审美可以讨论,很容易就被忽略了。但事实上,这两块庄稼完全不是普通的玉米和水稻,而是DNA被涂沫后的产物:这块玉米地,是李山在与科学家研究后,将这些玉米的基因恢复到“世界上最原始的玉米”。二楼的水稻,则是“释放了所有生命样式可能性的自由的水稻”。从生命的本初,到生命未来,两片庄稼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框架。

《重组方案》是李山从年开始以影像重组的手法,在青蛙、螳螂等生物体上虚拟出复合了人类嘴唇、皮肤或器官组织的新物种,来诠释生命的种类特征可以透过遗传信息的改变、置换或混合,而产生不同样貌的概念。

本期内容就到这里了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极地F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154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