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庄周梦蝶画说庄子12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者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内篇?齐物论》
画说故事:
有一天,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真是自由自在,开心又得意的飞舞啊!已经不知道还有庄子的存在。忽然醒来,发现自己还是那个躺卧着的庄子。不知道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一定各有自然所分。这种梦境所代表的,就称为物我同化。
我们每个人都会做梦,也都经历过做梦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以为是真实生活;我们也常常在真实世界里碰到了匪夷所思的事情时,掐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如果你曾经历过以上体验,就很容易理解庄子为我们描绘的这个梦境:梦里化为蝴蝶,翩翩起舞,好不自在。梦醒之后,发现还是那个自己,真是怅然若失!同时,又联想到,怎么知道蝴蝶就不做梦?怎么知道蝴蝶不是在梦我庄周呢?谁又能说得清楚,是谁在梦着谁呢?
一番遐想之后,庄子还是回归现实:“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人与万物还是有区别的,但在梦里,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蝴蝶还是蝴蝶是自己,我可以变成你,你也可以变成我,这就是“物化”,物与物之间的界限消失了,就像逍遥游中,鲲可以变成鹏,这一章里,人可以变成蝴蝶。万物可以化而为一。
“物化”是道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思想,也是庄周梦蝶这个故事的核心。
所谓“物化”,南怀瑾先生的解读是:宇宙万物都是相互变化的,宇宙就像个大化学锅炉,萝卜青菜装进去会变成我们的身体细胞;我们死了之后又会变成肥料,化成青菜萝卜的养分。因此道家对人死也称之为“物化”,死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不必悲哀;活着也没什么可喜,不过是来做场大梦而已。
能将生死看成“物化”的过程,这是多么豁达的一种生死观啊!正如《庄子?至乐》篇中描述的一样:“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在妻子去世时,非但没有嚎哭,反而敲鼓歌唱,老友惠子不解,问他原因,他说:“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变化一样,是自然过程,不必难过。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金刚经》里大家最为熟知的一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句与“庄周梦蝶”有异曲同工之妙,万法同宗,先哲们都在努力以各种方式告知世上的“愚人”,这个世间如梦境、如泡沫、如雾霭,如闪电一般变化无常,实在不必执着,如果能把生死看成物化的过程,看成万物同一的变化,就能减少诸多焦虑和患得患失,从而得到真自在,真逍遥。
总之,庄周梦蝶这个故事既寓意深刻,富含哲理,又有诗歌般的极美意境,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种浪漫迷幻的寓言故事如果硬要用富含逻辑的理性思维去解读,也就失去了美感。这大概就是“清末怪杰”辜鸿铭先生所描绘的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这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永葆青春的秘密。”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纷繁复杂的人间世里,永葆一颗赤子之心,在现实与梦境之间,游刃有余,洒脱自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