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笔记第五章孟子

发布时间:2021/6/30 11:32:07   点击数:

第三节:《庄子》

一、庄周与《庄子》

1、庄周:

①庄子,名周,宋之蒙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活动年代大约在战国中期,与名家惠施多有交往。

②庄子学识渊博,但对当政及所处生存环境悲观绝望,自谓“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故终其一生,除短暂做过漆园吏外,不曾再出仕为官。

2、《庄子》:

①该书集中表述了庄周及庄子学派的哲学思想。该学派以“道”为最高范畴,以“无为”为基本主张,与老子思想有相合之处。

②“齐物”之说:唯“道”为永恒、绝对、无限,由“道”所致的一切具体事物皆暂时、相对和有限,也就没有根本差异。

③庄学强调“自其同者视之”,在精神、心理层面上齐万物,一死生,忘却大千世界贫富、贵贱、成败、荣辱等种种差异和不平常,摆脱具体差异带来的躁动、不安与窘迫,以获得心灵解脱和自由。

④庄学崇尚“无为”,社会层面主张绝圣弃智,返璞归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二、《庄子》的寓言艺术

1、“寄寓型”寓言:

即借他人之口直接阐述自己观点。

讲述时要造设说话人和说话契机,书中因此出现各色人物及人物对话的场面和过程。其中被用来对话的人物有古人、时人,有现实中的人,也有虚构的甚至拟人化的人。他们许多人本有自己的学说和观点,在此却只剩下一个名字,其头脑和口舌则被置换为庄学的载体。

(庄子关于“坐忘”的境界是由孔子师徒演绎出来的。)

2、“象征型”寓言:

哲理蕴含在形象和具体事物之中,形象与意义构成完整比喻关系,从而具有象征意味。

(《养生主》中以“庖丁解牛”喻全真保性之道。)

3、“故事型”寓言:

通过讲述故事隐喻哲理。其与象征性寓言的区别在于更富情节性,哲理也蕴含在描写之中,却不必与形象构成直接比喻关系。

(《达生》中的“桓公见鬼”,自以为伤于鬼的齐桓公一病不起“数日不出”,听说见到此鬼者即可称霸后“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养生重在养心的哲理于此可见。)

三、《庄子》的怪异浪漫

1、《庄子》哲学物我合一,在以寓言表述哲理时也混同天人,于是常常运用丰富想象,赋予万事万物以鲜活生命,从而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非现实世界。

(动物、植物、云气能自然物皆能开口说话,被赋予了神奇色彩。)

2、《庄子》思接千里、傲睨古今,俯瞰宇宙,极尽夸张变形之能事,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做极度夸大或缩小的描写,以产生惊警动人的力效果。

(《逍遥游》写大鱼大鸟:“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极其夸张。)

(与极度夸张相反,有时又会出现极端缩小。如“蜗角触蛮”:“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巡有五日而后反。”)

注:学习笔记整理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码字不易,仅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146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