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轻轻语医林甘泉五相恋庄子1
木心说他和庄子“好”过,
因他要告别浪漫主义,
所以离开,
我却正相恋庄子。
引子
天下有种学问,你只要出来讲,就是错的,总有人不认可你的说法,那就是庄子老人家的思想。庄子讲的是不言之辨,后人是抖技巧来解读庄子,从境界上就弱了庄子一格,我现在来说庄子,也算不得说,只是把我断断续续看到的庄子资料做个整理说明,就像前面介绍黑话中医自学一样,算是各种层面的小路标。
庄子这样的路断断续续走了二十年,可是这二十年加起来充其量不过一年半载,早年读庄子老子,放在枕头下面,是因为慕名,觉得这个逼格高。没有阅历,没有文字功底,这种东西就像背过的专业英语单词,转头就忘,可我觉得这是一种机缘,就是在年少的时候去涉猎一下,再后来一放就是十年,整理诸子百家的东西,还是把庄子摆在第一位,偶尔听听讲座,但是与生活无补,断断续续就放下,到最近几年,揣摩伤寒经方,去读孙思邈、陈士铎才觉得岐黄医家和伤寒经方不同路,回过头来再拾起庄子。
庄子的介绍,我也是按照几个方向进行,其实说方向,也不可能明确,后人做庄子的学问太杂,从玄学到义理、到训诂到“导引”无所不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很难说清楚那个脉络是清晰的,我只能把某些大体近似的归为一个方向,其实大家读过庄子之后,应该会有自己的方向。
第一庄子的主流还是从玄学到医理,这个体系最庞大,从魏晋高士的玄学,到宋明的义理,再到清朝的训诂,后人的庄子主体思想都在这个思路上延续。今天我们做学问,走的还是这条路,这条路在台面上,是读庄子所走的桥梁,无论如何是也避不开的,不管是诸子百家中的《庄子》,还是当成经典的《南华经》,不同的叫法,就是不同的倾向,可这两条路是在冲突中前行,毕竟一个倾向儒家治学,一个想回到道家治学。
第二道易学难行,术难学易行,庄子在实用上的传承更具有现实意义,庄子今天来说是难学难行的道,嗜欲深者天机浅,当今太过精致,技巧远超古人,我们已经很难朴素的理解庄子。
不过在这方面,我要找寻的就是岐黄医家的道和农伊汤液的术如何区分,道家体系发展出来一套医学体系,包含我们常常提到的歧伯黄帝,还有后代的孙思邈,这个体系中还有不在台面上的仙术、导引、丹药等,这就是我们说的易学难行的道。而仲景的伤寒经方,和这个正好相反,经方是方技,难学但是易行,对症用药,让我们看到的是效如桴鼓。庄子算是打开岐黄医学,或者说是道方的一把药匙,庄子读好了,你才能知道从《淮南子》到《抱朴子》、《千金方》到《外经微言》、《石室秘录》再到今天看到的《玄隐遗秘》如何解读。
只有在这个体系中,我们才能区分道家传承的岐黄医术,儒家解读的的传统中医,还有仲景伤寒经方之间复杂的关系。我想这种理解算是读书人的方法,毕竟民间有民间的方法,道士有道士的方法。
第三当然,对于今天主流的西方哲学化方式解读庄子,在文章中也会做出介绍,甚至这么说,今天市场化的操作之中,庄子往上被抬到哲学经院思想体系中,也被往下运用到成功学、营销学等中,变成温暖心灵的鸡汤。至于这些你也不能说不对,反正借着庄子的名号,很多奇怪的学问就起来了。
庄子之学无所不窥,进入的越深,才发现你想要的都在里面,你能读出正面的东西,也能反推出负面的东西。
爱恋庄子
读庄子,觉得华夏语言就是为庄子造的,或者说,天下能把语言发挥到极致的就是庄子,除了他竟然没有别人。一个人写文章,写给不入他眼的人,这就是天才庄子吧,小时候看普通书的文笔,觉得那是才华,可只有等读了庄子,才知道什么叫有智慧的才华。华夏几千年,文章大家都喜欢庄子,没有人能逃出庄子的魔掌,苏轼、李白、禅宗等。
庄子的语言太美,激雷破山、飘风震海,这是何等的气势。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这些语言读来,你不可能不爱上庄子,可是爱上庄子却成不了庄子,能追的上庄子脚跟的是李白与东坡居士,可是这样的人也只是追着庄子,况且也是千百年才出个李白和东坡居士,真因为如此,庄子光是在语言上的造诣,就让人爱。
看中国古医书,当然以《十三经注疏》为底本,打开语言障碍,先秦之后,我们以经学体系为主,思维方式也是儒家的,其实很少有上上智慧,集体以道家思维解读问题,也就造成,今天我们看伤寒经方的注释,特别是在宋元明清,整个思维都是儒家的经学体系,儒家经学讲道理,是讲给我这种下下智慧的人听的吧,因为框架约束多,道理多,也就是在中医世界造成了讲医理的多,走着走着就歪了。可是这个主流都是如此,我们也就跟着儒家的路子浑浑噩噩的走。
而庄子是打开道方的思维药匙,可是困难在,《庄子》也上了把锁,导致后来人远远看去,如巫山云雨,而后世来打开这把锁的都是儒学家,让我们似乎明白庄子里面有很多知识框架,这分明是不对的,庄子是破除诸子百家的框架,结果走了一圈,被儒家又套了上一把锁。或许就是好在这儿,两千多年了没有人读懂庄子,不过正因为读不懂,《庄子》也在历次的文化灾难中轻飘飘的躲过去。
年纪大了,那种文章有价,功成名就叱咤天下的心淡了,才觉得庄子好。年轻时候谁不爱宝剑美女,就是慷慨丈夫志,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愿上万年书。所以年轻的时候,看不上庄子,也看不懂庄子,如果看懂了,那也就是怪人了。没有经历过人世间的困苦挣扎,人情冷暖,生离死别,怎么会爱庄子,庄子不是不好,是经历过一番寒彻骨,你才知道庄子前方等你。不经历起落,讲出来的庄子是知识技巧的堆积,经历过生命的无奈,反而觉得庄子是至爱。
轻语漫步
讲庄子的音频视频很多,今天都是让别人替我们读书,然后我们再去付费听书,慢慢的都变懒了,有深度的书是不符合书商的利益的,因为不能成为畅销书。可是我们回头看看,在几千年的时间上,所谓的畅销书就是这些经典书籍,一代代的抄录出版,最后经典书就成了千年时间线上的畅销书。庄子不是今天这个时代的畅销书,今人读庄子太难了,庄子和我们隔了一条天堑鸿沟,不过好在有些音频或者视频的资料让我们可以走捷径,这个捷径不一定是走进庄子,而是可以知道庄子模糊的样子。
一文化怕的是断代,特别是庄子这样的书,突然断代了几十年,我们往前看,发现没有人能讲庄子了,所以遇到有些还在能讲庄子的人,就怕错过。十年前,偶然发现金嘉锡的庄子视频课,八十多岁的先生在课堂讲庄子,他说了一句话让我感动,就是全台大都在教知道,而我的庄子课是教不知道,就因为这一句话,我开始听这个老先生唠叨庄子课。他是王叔岷的弟子,自然在庄子训诂方面不会差,但是讲课却用的是音韵学的方式,在解释揣摩猜想庄子段落文字的时候,把义理顺便阐述了,记得最深刻的就是他讲的不言就是辨(不b言ian——辩bian),突然觉得找到一条路子,原来语言可以这么玩,也就断断续续的听着下来,不过不是什么古汉语专业,也就是边听变忘,但是我始终觉得这种学院派的奇特思路给我这样的学习者启发不少。
二而另一位我觉得可以看看的就是傅佩荣的年《谈庄子内篇》,早年知道傅佩荣,因他是山东新杏坛的第一位主讲人,打开电视就常看到重播他的孔子课,到今天我还是觉得这个师从余英时的学者,在治学方面是严谨博学的,他的庄子课顺手就能引述诸子百家的典故,庄子之学本就是在修正或者对诸子百家的完善,特别是孔孟之学,傅佩荣儒学、哲学、道学本就功底扎实,在讲解庄子的能力自是值得推荐的,可惜随着国学热过去,傅佩荣这样的庄子课就慢慢被人遗忘,或许是快节奏的生活,我们无法静心来听这样的课,我们已经对诸子百家的典故没有什么认知,这样好的课很少引起共鸣了,不过至少我认为是不可错过的视频。
三近年来,偶尔反复听的,就是蔡璧名的《正是时候读庄子》,可以这么说,蔡璧名的庄子课虽然是大学课堂内容,却因为蔡璧名的书香世家和个人经历,让她的庄子课很容易引起共鸣,因为蔡璧名的癌症经历,同时自己父亲是武术大家,在思维体系和导引的修习上,她的感悟自然比别人多,而这些感悟也融入到她的教课内容中。在这儿,我想说,如果对庄子感兴趣,又没有时间涉猎太多,那么她的庄子课可以耐心听一下,特别是对于被病痛缠绕的人,不管是严重的癌症,还是找不到为什么的精神疾病,至少蔡璧名的庄子课算是一个捷径。
四JT叔叔的庄子课,算是修炼课,你不能说他是顶尖的好,毕竟不是以学术和思想见长,他走的是市场路线,JT叔叔应该是和蔡璧名有些渊源,网路上说是他是蔡璧名的学生,不过就从内容来看,蔡璧名毕竟是在大学课堂上讲课,很多东西是偏向正能量的,而JT叔叔的庄子课更现实,更适合普罗大众,不喜欢的人觉得他会教坏别人,不论怎么说,这样的庄子课是让自己过得更好,也会改变很多认知。同样他对当前市场上一些庄子课堂的批评是对的,今天书商太多,练就的是虚伪的庄子,不知道而装知道。JT叔叔的庄子课,如果正能量看多了,觉得他讲的有点暗黑,听他的庄子课,像是把纵横家的思想,或者是《罗织经》、《度心术》这些书中的内容,用庄子的口讲出来,不管如何,倒是一种去伪的方法。
五另外一个偶尔讲一下庄子的就是蒋勋老师,蒋勋老师的庄子更加偏向禅宗,也偏向文学艺术,你听他的庄子,会觉得庄子原来这样美,虽然蒋勋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系统的一段段、一句句讲庄子,但是蒋勋老师算是《南华经》到禅宗这一脉络的传承,听过蒋勋的课之后,会很有兴趣的去读读《金刚经》、《维摩诘经》等,体味佛学文化的伟大。同样蒋勋的自己经历过病患的折磨,倒是觉得很多人应该去听听蒋勋其他的课程。
在这儿备注一点,因为我自己从周易和一些术数上转弯到看医学书,心中少了那种豪气,就是各种医生一开口就如何厉害,如何保证,而我是觉得伤寒论比我们常见到的中医强,是不是足以强大到逆天改命,我觉得我没有那种决心,早年看黄元御和倪海厦的书籍,我就有种自己天下无敌的感觉,可是经历的事情多了,倒是少了一份决绝,而多了一份犹豫。这也就变得我常常推荐大家去看道学的内容,曾仕强、蒋勋、蔡璧名都是遭遇癌症袭击的,有的坚持抗癌两年多走了,有的和死神擦肩而过,有的心态坦然的生活。这就是我觉得在医术的操作上,伤寒论的操作是术的顶级手段,但是也就是三成功力而已。而读庄子这样的道学系统,我想这方面是另外一条路子,不管是西医化疗,还是伤寒经方对抗,自我心灵的慰藉最重要,看过蒋勋和蔡璧名,然后读读庄子,在心态上会认为苦难是上帝给的礼物,懂得珍重幸福,也让我们心态平和,我想着这三分功力是有缘人送给你,经历过生活苦难的人自己修习的功力。
六关于现在很多大学的老师,在网络上有复旦、西南、北大等各个大学老师的视频,这些内容不能说是不好,毕竟我们现有的大学文化思维孕育出来的这样的庄子,大部分人如果听庄子还是擅长看这些,因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习惯,更多的习惯是接受大学老师的这种知识性传承,同时在讲课内容中混入儒释道的小故事,然后加上西方哲学的解释,似乎会让庄子变得很高深。我个人常常觉得,这是庄子的反方向,是在做庄子讨厌的炫技,可主流的文化就是如此,老师要写论文要职称,这些操作的评定必然产生知识化庄子。不过好在因为这些老师的努力,让我们进入庄子的窄门方便了很多,至少这个时代还没有断线,不至于像张默生的时代,突然就断掉了庄子。
书卷幽香
年少时候,要浮光掠影读一下庄子,我觉得这是一种潜在的缘分,年轻时候,很难读懂庄子,可种子要种下。前面说的视频资料其实只能算是一种捷径,在寓教于乐之中接触庄子,快节奏的社会下,其实已经不怎么适合读庄子,庄子书太难,要一点点的去理解,一点点的释经,可是等你最后通了,要忘记这些。不过庄子是打开好多杂学的药匙,以前读《玄隐遗秘》、《列子》、《淮南子》、《外经微言》等苦涩难懂,可是看过几本庄子的注释,逐字逐句的参详庄子内七篇,回头来再读道方,读《参同契》,突然开始明白这些东西为什么这样写。
下面,我只是列举几本近代比较有意思的几本,大部分都没有读完,但是都算是床头书,是随时翻翻。至于从郭象、成玄英、《道藏南华经体系》经典的,我想会放在下一篇描述。
1作为我比较喜欢的是王叔岷的《庄子校诠》,大陆出版的删掉近百页的《附录》,不过主体内容是直接影印的,保持原书的所有内容,王叔岷的《庄子校诠》集众家之长,像傅佩荣、蔡璧名这样的都是参照王叔岷版本,王叔岷早年受到傅斯年的垂青,发现他有研习庄子这样的才华,特意用一块金砖换取宋本庄子给他,加上王叔岷的用功,在细节处极为用功,这本是可以作为极重要的参考资料。
年少气盛的时候我们最喜欢搞学问,特别是遇到庄子这样的奇书,总要证明自己的见解高人一等,王叔岷亦是如此,所以早年点评刘文典,不过读庄子越深,这种心气也就越淡,到了后来王叔岷还针对此事道歉(不过我想王叔岷还是在他的学术上有自己的固执,毕竟道歉之中大意是因为当时资料不够完备,时代限制,而没有从他一开始的学术上来回溯,所以知识分子还是知识分子)。不过我常感叹,王叔岷之后,谁还有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去做庄子的注释,以后古文成为一种学科,而不是从小就可以接受学习的传统文化,如果要研习庄子,先天的环境已经变了。
2现在市场上比较推崇的是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JT叔叔讲课时候也是推荐这本书,这本书的好处,就是每段都是直译,前面还有导读,文中还有集注,和张默生的类似,让很多想了解庄子的人可以快速了解庄子讲了什么,其他学者不去直译,是因为无法给庄子立标准,所以只能对疑难点解释,希望后学者自己可以领悟书中的内容。
如果以选择而言,学术性的研习还是以王叔岷的为主,如果想快速了解庄子,不至于陷入考究文体之中,陈鼓应的选择倒是适合大家,虽然很多人说,陈鼓应有比较随意改写一些东西,但是这倒不影响普通人了解庄子,因为这些改写很多是按照王叔岷的考据结果。
3如果古文较好,我倒是觉得王先谦的《庄子集解》是可以作为床头书,而郭庆藩、王孝鱼的《庄子集释》作为一本参考书,王先谦的简要易读,稍有古文功底,那么王先谦的《庄子集解》是初学者的最佳选择,王先谦没有像乾嘉学派那样注重考据,可是取了桐城派的简要大义之法,这样的书极其适合入门者。
郭庆藩的《庄子集释》收入了郭象的注、成玄英的疏、陆德明的音义,然后还收集其他版本的数十家,虽然钱穆说郭庆藩的功底略浅,个人觉得还是集大成版本,近人读庄子,此本也是必须参考的。我们总觉得每个朝代都有集大成者,似乎看几个代表作就行,其实有时候未必,在字句的注释上,每个人的侧重点完全不同,往往是这样,如果前人在某些字句上注释的特别明白了,后人的注释版本一定是从别的字句来注释。这也就导致,看庄子成了一个无底洞,刚开始以为几本就可以,后来慢慢发现每个注家都有自己的妙处。
4近代读来顺畅的是钱穆的《庄子纂笺》,钱穆一开始就在书的开头列举了一百五十多个庄子的注释者,也算是博采众长,相比王叔岷,钱穆因为学问广博,其实是用各种学问解读庄子,这才让我们读起来觉得顺畅,早年我读钱穆的《国史大纲》,“罗马如于一室中悬巨灯,光耀四壁;秦汉则室之四周,遍悬诸灯,交射互映;故罗马碎其巨灯,全室即暗。秦、汉则灯不俱坏光不全绝,因此罗马民族震烁于一时,而中国文化则辉映千古。”就觉得钱老的文笔和思维不一般,不过钱老的所长,也是成了别人攻击的焦点,就是钱穆虽然选取如此多的注释者,但在文中倾向性太明显,就是有自己强烈的主观意愿,这点和他传承的桐城学派考据忠于古汉语倒是有差别。
5马叙伦的《庄子义证》和刘文典版《庄子补正》我不知道在学术上意义多大,因为傅斯年和王叔岷师徒两个人,一个从道德上下手,一个从学术上追击,造成了刘文典的庄子在民国时期没有想象的那样有影响力,但是我想很多还是材料差异,还有认知差异,至少刘文典在音韵学考据庄子能力不差。不过这两本书都算是太专业了,相比较而言,今天读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但是也偶尔翻翻,因为两个人在字句的考证和注释上绝对用力,当然我看的少不代表这两位不厉害,这应该是做学问的方向不同,如果是做学究或者训诂等,这两个人的书是必不可少的。
6王夫之的《庄子通》、《庄子衍》和严复的《评点庄子》是可以比较着看,王夫之作为清初的思想家,严复作为清末民国的思想家,他们在书中都阐述了一些独特的观点,特别是严复的《评点庄子》,严复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回头来又去研习庄子,在他的书中阐述了很多独特的观点,注意到严复,也是因为蒋勋在演讲中常常提到,而且严复的评述确实有新意。同样章太炎的《庄子齐物论释》也可以看看,章太炎用佛家的方式解读齐物论,也算是别有视角。
7张默生的《庄子新释》是做学问人认真的写的书,齐鲁子弟多能做学问,可是总少那么点天赋异禀,读起来就少了那种畅快感,齐鲁子弟的学问多是磨出来的,所以多了一份厚重和老成,张默生的庄子,开篇就是厚厚五六十页的教你如何读庄子,虽然有点先入为主的感觉,但是这种开头就大篇幅介绍庄子的方法,倒是可以让我们涉猎一些框架结构。张默生做学问是极其认真的,所以有很多自己的考证,在字句的解读上也阐述了很多前人未曾阐述的,可惜是这样的好的书,可能和学院派的思路不相类,所以也少见学院派推荐,同样,因为是建国前完成的,八十年代重新出版后,可能相比较而言有些晦涩难读,在市场上也不如陈鼓应的出名,张默生版对于进阶学习庄子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版本。里面有整段的翻译,也有字句的的解释集注,更有文章框架的解读,算是各方面都比较完整的一本书(至于外篇和杂篇很多是别人补录,但不影响书的完整性)。
林庆彰的《庄子学述》也是我在读书的时候,偶然看到的一本《庄子》注释之外的书,此书的重点不是考据文字或者注释文本,而是从从各个方面介绍庄子,这种书我觉得倒是读庄子有点了解之后,可以拿来看看,从中发现很多线索,然后把书中介绍的资料都涉猎一下。
8关于漫画版本,相对来说我会比较倾向蔡璧名的《正是时候读庄子》,搭配她的台大课程,出版的漫画书,其实是在严谨的注释庄子,让不愿意读书的人,凭借这漫画可以喜欢上庄子,然后静下心来看他的解读,我常常觉得,这本书是给大众的,也是给设计师、艺术家、演艺人员看的,因为在这样的简短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三章中,很多人可以找到医术的灵感,这或许就是蔡依林追着蔡璧名学习庄子的原因吧。同样对于一些被病患折磨的人,是可以看看蔡璧名讲解的《养生主》,或许在伤寒经方、扁鹊艾灸之外,可以找到另外一个适合你的方法来对抗疾病。
同样,还有蔡志忠的《庄子说》,一本很有乐趣的庄子书,你很难给他定义,因为蔡志忠有自己的淳朴和固执,不像别人经历过专业的学习,没有经历过各种文化或者社会的浸染,他有他的单纯和执着,所以画出来不一样的庄子。
9我觉得可惜的是没有金圣叹点评的庄子,如果金圣叹不是被朱国治这样的酷吏杀死,我想我们一定有一本极其精彩的庄子点评,金圣叹把《庄子》列为六大才子必读书之首,足见其对庄子的喜爱,或许好饭留到最后吃,金圣叹只注释了两部半,留着排在第一位的《庄子》没有注释,因为酷吏朱国治而让我们错失一部精彩至极的点评,可是历史总爱开玩笑,多年后,吴三桂又把朱国治祭旗。不过我常常安慰自己,庄子这样的天人之书,本就是无言之言,或许金圣叹点评了庄子,我们会不满金圣叹的一家之言,或许失去也是一种笃定,那我们有什么可惜呢。
其实看这么多,也是让我们有个辅助,庄子的学说是以庄解庄最合适,内篇的精华需要外篇和杂篇来解释,最终的目的是内、外、杂一体。再有现在很多人也不提倡读白话文或者整段翻译的,因为这样的容易失掉庄子本义,毕竟整段翻译或者白话文的,容易有翻译者的定见,而庄子的其妙就在于,每个读庄子都读出不一样的庄子,每次读庄子都有不一样的欢乐,也有不一样的理解。
小结
这篇文章,只能说是撬开庄子大门的一种方式,我想如何撬开庄子的大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千百年了,自以为是的聪明人都在努力撬开庄子的门,是不是越撬越塌方,这个问题其实还是要好好思考一下。
其实庄子视频讲解,通行的近代各种注本,还有比如白云出岫的朗读版,都是我们作为基础可以参考的资料。而以《南华经》这种道藏体系,在本文中没有提及,我想在下一篇中会配伍这《参同契》、黄元吉等来展开描述。
对于伤寒经方我都是以劝退的心态写,因为伤寒经方是难学易行,很多人为了找宽门,而最终走弯路。虽然庄子也是窄门之路,我想这种东西凭的是缘分,读庄子,是上上人的智慧,可不管在什么年纪读到什么样的庄子,是一种机缘,不管浅的深的,错的对的庄子,或许某个时机,某个点,让你觉得应该重新再去读庄子,给心中的道找到一个出口。
无学斋这是一种鼓励和期许,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