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孩子王庄子思想观照下的文化反思
-影片简介-
文革期间,插队七年的知青老杆被派到山区的中学做“孩子王”,担任教师。学习分配“孩子王”教初三,但孩子们连小学课本上的生字都不认得,“孩子王”感慨万分,只得从认字教起。在几个月的教书过程中,“孩子王”以独特教学方法激起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但是却违反了教学内容。他被上级退回队里。临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给王福,并在桌子上写道:王福,今后什么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
One
年,陈凯歌凭借《霸王别姬》成为了第一个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的中国导演,从此,但凡有人提起名导陈凯歌,那必然要提及那部让他风光无限的《霸王别姬》。
但鲜有人知,陈凯歌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却是他在年执导的电影《孩子王》,陈凯歌也是因为《孩子王》才第一次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入场券,只可惜当年由于种种原因,《孩子王》仅得到了一个安慰奖,甚至还收到了当场记者们颁发的“金闹钟奖”,用以嘲讽影片“又闷又长”。
戛纳失利,陈凯歌却仿佛继承了庄子的逍遥精神,只说了句:“从开拍那天就不顺,在劫难逃,拍电影嘛首先是满足自己。”
Two
这种与世无争,从他的电影中也可以寻见。
陈凯歌的电影最不缺广阔的天和地,他的镜头从不吝啬对大自然的描绘。
暴裂的太阳、黄昏的逆光、黑得发青的夜......在《孩子王》里,这些镜头不仅展现了中国独特的地貌风光,也含蓄表达了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
大量静止不动的画面,让观看者平静审慎地观察世界。
画面中的大量留白,则是强调注入镜头的一切都“无为而无不为”。
影片中描绘大自然的镜头多用大远景的景别,人物在大自然中显得非常渺小,在这样的构图下,自然之物远远大于个体之人,导演以此呼唤人们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求得人性完美与和谐的发展,这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而当人物在教室的时候,导演则是多用封闭式的构图来暗示人物内心的压抑,大自然是舒展的,人性却是被压抑着的。
Tree
道家庄子在《齐物论》中写道:“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这句话是说,人籁类似吹箫管、比竹等乐器发出的声音。地籁则是出于大地,由风与众窍配合演出,共同发出声音。
天籁是什么呢?风吹万种窍孔,声音各有不同,但是这些声音是自己的声音。顺随自己的本性去发声就是最好的,就是天籁。这句话强调了我们要保持住自己的本性而不失的道理。庄子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此。
“故为是举莛与楹,历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它们在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将是同等地幸福。
在《孩子王》中,导演陈凯歌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学校里的学生们每天抄书却不知道自己抄的是什么,教室里的朗诵声很大,但学生们却不知道自己所读的是何意义。这是特殊时期下极端的病态教育:宣传文件堆成了山,学生们却一本书也没有,只能通过抄书来学习。
影片里来娣问王福抄完了字典要干什么,王福说要去队上干活,将来抄更大的字典。抄字典似乎成为了对某种权威的膜拜,孩子们在抄书中压抑了自己的自然本性。
而当“孩子王”老杆来后,他开始教大家写作,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声音,思考生活的意义,孩子们的作文虽然稚嫩,却是他们内心真实的表达。他让大家摆脱传统礼教无用的束缚,顺应人的天性,在他的课堂上,大家不用再将手背过去。
当学生们与渐渐学会“自我表达”后,老杆和来娣又教大家唱歌,在广袤的天地间孩子们唱出了“脑袋扛肩上,文章靠自己”的天籁之音。
Four
只可惜当时的环境并不允许老杆这样“另类”的教书方式,很快,他被调回队里。
在那个激进的年代,当时的政府把思想强加于个人以求“立同禁异”。
《庄子》的《至乐》篇有个著名的鲁侯养鸟的故事:"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
鲁侯以他认为是最尊荣的方式款待海鸟,的确是好心好意,可结果却与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
同样的,政府和社会把法典强加于个人以同其事,也往往会适得其反。庄子利用此篇寓言再次强调了顺随自然本性的重要性,同时此篇也很好地体现了他“不治之治”的主张,庄子非常反对通过正规的政府机器治天下。
一些旧式的文化束缚人性,极端的文化教育企图让孩子们长成同一的高大的树木,但实际上,这些条条框框却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最终变成了影片结尾部分那些歪歪扭扭的残桩断木。
《孩子王》中,那个没有接受教育的放牛娃让老杆感到困惑,老杆想要让放牛娃接受教育,但放牛娃却以沉默拒绝,他拒绝了老杆,也拒绝了文化。或许导演正是想借助这个放牛娃表达,没有接受畸形文化教育的孩子也许比那些成天抄书的孩子,负担更少,也生活地更平静更快乐。通过这种对比来反思文化,对我们世代相承的文化传统中的消极部分进行批判。
影片最后,一场大火烧得天空通红,烧得树木焦枯烟雾缭绕。陈凯歌用视觉上的大火隐喻他心中无形的火焰,他希望借由这把火,烧掉压抑孩子们自然天性的扭曲教育,烧掉阻碍中国进步和变革的旧文化。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