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6/26 12:57:53 点击数: 次
道家学派,产生在于黄淮之间,这里古代分布着陈国、宋国等国。著名的老子是陈地之人,庄子为宋国人。而道家学派发展壮大的地方却在齐国。战国时期的齐国是道家黄老学派的活动中心,这里产生了彭蒙、慎到、田骈、捷子、环渊、宋钘、尹文等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出现了《管子》、《慎子》、《尹文子》等重要的著作。这些现象都说明,齐国和道家思想具有很深的渊源。一,姜姓齐国治国和道家治国具有相同之处齐国是太公望的封国。姜太公治理齐国有着几个显著的特点,如十分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史记》记载他“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这和道家的“休养生息”具有相似之处。而道家以外的儒家和法家都十分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的发展,儒家“重义轻利”,法家则“重农抑商”。在姜太公的政策指导下,齐国很快成为了一个相对富裕的国家。姜太公姜太公另外一个治国理念就是因地制宜,他“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这和同处于山东半岛另外一侧的鲁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史记》记载伯禽在鲁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礼乐文明建设,“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使得鲁国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产生之地。“简其礼,从其俗”和道家思想一致,因此有人认为姜太公是“以道治国”。临淄复原图到了春秋时期,齐国依然延续着姜太公的治国理念。春秋早期的管仲积极发展工商业,实行富民政策,“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他认为“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主张减少税收,不夺民时,他反对向山林、牲畜和人口收税。正是因为管仲的治国理念和道家思想具有相同的地方,战国的黄老学派才将汇编的黄老学派的著作托名为“管子”。管仲。鲍叔牙二,田氏和陈国具有渊源在春秋末期,齐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件,也就是田氏家族取代了姜姓家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田氏为陈国厉公后代,为妫姓,始祖为田完,因在陈国被排斥而流亡齐国,后来田氏在齐国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代了姜姓在齐国的统治。在春秋时期,田和陈是一个发音。公元前年,陈国被楚国所灭,而齐国成为了陈国的延续。为什么提到陈国呢?因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就是陈国人。《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人,那是战国时代的说法,实际上老子时期,陈国还没有灭亡(参考,孔子去世于公元前年)。老子是陈国人,说明了陈国的具有道家学派产生的特定环境。陈国位于东夷族地区,其文化特征和齐国相似。作为陈国的后代,田氏自然受到道家学派的影响。例如齐国的孙武(其祖父本名田书,后来赐姓孙氏)的行为和思想都具有道家的特点。《孙子兵法》中的“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等名言和《道德经》中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辩证法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孙武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最终隐居不知去向,这正是道家说倡导的“功成身退”。孙武而田氏家族善于用兵,改家族除了出现了孙武之外,还出现了司马穰苴(原名田穰苴)、孙斌等军事家,田忌、田单等名将。田氏将兵家的军事谋略和道家思想结合,也就会形成了具有谋略性质的黄老思想。三,稷下学宫——黄老学派的大本营田氏代齐后,为了证明其合法性,开始宣称自己的黄帝之后,“其唯因,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同时,又将道家思想引入了齐国,并将黄帝尊为道家学派的圣人,称“黄老之术”。同时,齐威王在临淄建立了稷下学宫,“招致贤人而尊宠之”,以养天下英才为田氏政权辩护。稷下学宫的主流思想以黄老思想为主,不断容纳其他学派的思想,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和百家合流的主要地方。稷下学宫的规模非常之大,先生多达千有余人,而稷下学士有“数百千人”。出现了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等著名的学者,《史记》记载他们载:“皆学黄老道德之术”。他们的著作十分丰富,“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著焉”。稷下学宫学者编撰的代表是《管子》。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道家之言也。”。《管子》一书以黄老学派的思想作为了主要思想,又吸收了法家、儒家等学派的思想,成为了百家合流的一个代表。黄老学派在齐国产生和发展之后,在西汉初期被确立为了官方思想,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欢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jj/214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