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圣贤说ldquo牛rdquo,人
老子为什么会骑青牛?
庄子讲养生,何以“庖丁解牛”?
孟子为什么对怜悯一头牛的齐宣王大加赞扬?
辛丑牛年,我们一起品一品典籍里圣贤与牛的故事!
01
老子骑青牛
相传,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传奇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也有人问:马比牛更快呀,老子为何骑牛而不骑马呢?因为,牛意味着生命的能量。周易里讲,“坤为牛,为子母牛”。牛像坤卦大地一样温顺,且忍辱负重,多多繁育。老子是充满觉知的人,时刻活在当下,所以他不需要匆忙赶路,因而也就不需要马。但他需要为生命注入能量的、厚德载物的牛。那老子为什么骑青牛,而不是黄牛、花牛或者其他牛呢?古人认为,青,五色属木,木通达柔顺,主生长。作为一个得道之人,其性柔和,其命清顺。老子返老还童,生命复归婴儿,正待成长。所以择“木”,以表通达柔顺主生长之意。老子是已成道的人。他时时带着觉知,不会被不明和贪欲所迷惑。因此,老子的牛永远只可能被他骑在胯下,表示老子能够主宰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老子一直在骑着牛,而没有牵着牛或领着牛的缘故。这一则古老的传说,处处隐藏着人们对天地大道的领悟。一个又一个的隐喻中,往往隐藏着一个又一个的智慧。智慧之人是隐喻的高手,同时也是解开隐喻的高手。一旦你也领悟到了这些,那么人世间的秘密就会向你敞开——道并不神秘,大道至简,道法自然。02
庄子说“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的养生篇,原意是用它来说明养生之道。
但为什么庄子要谈到“解牛”呢?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这个叫庖丁的厨师,解牛的技艺非同一般。解牛时完全依循牛的纹理脉络。别人当成养家糊口的活计,在他这里却成了一门技艺!技艺之高,令人难以置信,完全合于牛理,宰牛时的声音竟然与上古的音律相合。(《桑林》是殷汤时的乐名,而《经首》是咸池的乐章名,是尧乐也。)文惠君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文惠君,看了庖丁解牛,可谓目瞪口呆了,道一声善哉,解牛的技艺怎么能到如此神化的地步,庖丁的回答:我所做的工作,不是解牛,而是解牛后面的道,就像我们现在说的茶道、香道一样,庖丁的技艺已经提升到道的程度,而已经超越了解牛的技艺本身。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然后庖丁继续向文惠君汇报自己解牛的技艺是怎么成就的:自己最初学解牛时,眼中所见的无非是一头牛,而不晓得里面的肌理、纹路;解牛三年之后,眼中所见的就不再是简单的一头牛,而能看到里面的肌肉纹路走向,哪里可以下刀;到现在,一十九年之后,解牛就提升为道的高度,不再凭感官来感知,而是以神来感受,行云流水,心是定的,而任凭刀锋游走在肌肉纹理之间。庄子想借用“庖丁解牛”这个隐喻来告诉人们哪些人生的大智慧呢?事实上,庖丁解牛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原因在于“好道”。而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本质。牛无疑是很复杂多变的,但即使是全世界的牛,它们的机理都是相似的。只要能够心明眼亮,洞察牛身的天然构造,那么遵循规律而为之,做起来必然游刃有余。所以,谈养生,谈做事,都必然要回归到“道”。冬去春来,千变万化之中,世界运行的规律亘古不变。人生也始终遵循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规律运行着。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运行的规律,依道而行,才能行云流水、游刃有余地行走在人世间。03
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两千多年前,孟子与齐宣王有一段精彩的对话,至今读来,仍然令人回味无穷。有人牵着一头即将用作祭祀的牛走过宫殿,齐宣王看到这头牛被吓得瑟瑟发抖、哆嗦不停,于是下令停止宰杀这头牛。孟子听说了,首先赞扬齐宣王对于这头牛的不忍之心。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庖厨:厨房)也。——《孟子》
孟子说,大王啊,您心中有仁德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蹦欢跳,就不忍心见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悲鸣,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正因为这样,君子远离厨房,就是远离杀戮,涵养自己的恻隐之心。齐宣王高兴地说:其实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不忍心宰杀这头牛。先生您这番话,让我读懂了自己。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不忍之心就符合王道呢?”孟子善于用故事去引导他人,见到齐宣王有如此疑惑,于是他顺势给齐宣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回答说:“假如有个人向大王禀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齐宣王说:“不会。”孟子接着说:“如今大王的恩惠足以施行到一头牛身上了,但却体现不到百姓身上,是什么原因呢?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臂力;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关爱,是因为您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齐宣王问:不去做和不能做有什么区别呢?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过北海,对人说:‘我不能办到。’这是真的不能。给年长者弯腰鞠躬,对人说:‘我不能办到。’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没有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不属于挟着泰山跳越北海一类,而是属于为长者弯腰鞠躬一类。”“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请大王认真地考虑考虑吧!”以上这则故事启发我们,人总是习惯于衡量实际物体的轻重长短,却容易忘记用心来评一评、判一判世间的万事万物。其实,比起度量衡的各种工具,用心衡量更为重要。天地之间有杆秤,这杆秤便是人心,是良知,也是天理。最新消息
涵德讲堂《大学》的商业智慧(二)已上线,敬请伙伴们在线相聚。
年即将离我们而去,年的步伐已要临近;还有两个多月涵德讲堂也快要满一周岁了。一年的在线学习,您的收获是什么?涵德讲堂的学习与没学之前有不同吗,不同在哪里?是否触碰到了你的思维之墙?期待您的留言分享。
新年的钟声响起时刻,涵德讲堂线上课程的价格将有所调整:包老师的《禅宗公案》的智慧将从现价元上调至元;《大学》的商业智慧(一)(二)将从现价元上调至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程有价智慧无价,敬请各位伙伴在新年来临之际,为自己备上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让我们一起精神物质携手同行!
祝愿伙伴们来年福慧双收!
小公案,大禅宗禅宗的核心思想就是:把握当下,不动如山。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已使顿悟。这些案例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禅宗公案,那些闪着智慧与真相光芒的小故事,流淌在千千万万求道者的心里。他其实我们超越日常生活经验,洞见一个空明无碍的精神世界,获得心灵的提升。这正是禅宗公案最值得玩味之处。为什么要学禅宗禅文化、禅精神一直都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中,已经是中国人精神底蕴的一部分。禅,最鲜明的特征是它本身就具备时代性。“修行不必在寺,行走坐卧皆是禅”。禅,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境界。离开生活没有禅,禅又使生活真正有力意义和价值。禅,本质上是洞见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自由是禅根本的追求,以生命为主体,洞察生命的本性,将人从奴役的状态解放到自由。学些禅宗,你将收获1、情商、婚恋、家庭、教育、职场......全面拆解、深度解读;2、小道怎么吃好一餐饭,大到瑞和管理自己的人生,读懂禅宗智慧,足以过好你的一生;3、建立只有少数人掌握的逆向思维,先人一步的眼光和格局;4、识人识己、提升智慧、通达人生。涵德讲堂欢迎你!走进《禅宗公案》的智慧,开启全新的人生旅程!携手同行,更多精品微课,助力精彩生活!亲爱的伙伴们,好消息:涵德讲堂,智慧开讲。《禅宗公案的智慧》已经上线,课程期间涵德文化及智心学苑首席导师包剑英老师,将为我们带来30则禅宗公案的解读。经典,从理性而来,从人性出发。禅宗公案更是如此,这些故事体现着禅宗中教育的善巧方法,或许我们无法在第一时间了然于心;然而如果您愿意多品一品,或许这些故事会成为你思维的健身房。来吧!亲爱的朋友,让我们一起读禅宗故事,品百味人生;或许在这里您会遇到心之向往的自己。4月份,同步上线的还有《财经3+1》。我国经历了30年的快速发展期,互联网经济时代已和你我越来越发生着紧密关系。改革开放的红利是否还会延续、我国也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未来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对将会对我们每个人切身的利益有着深远的影响。欢迎您走进《财经3+1》,不一样的惊喜、不一样的收获就在涵德讲堂等着您!每周都能在空中课堂享受最新财经咨询啦!!!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