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社课笔记如何培养中医思维

发布时间:2021/5/31 17:50:18   点击数:

师兄靓照~_~

为什么要培养中医思维

1、我们一直接受西方思维,没有建立中医思维。

刚才我也下去问了大家,大家大多数都是理科生。大家都习惯了用公式啊,用理论啊,来一步一步的推演问题。它这个思维是和我们中医的思维有抵触的。具体的差异我在这儿没有列出来。但这两种思维都是认识问题的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听过一个故事,叫盲人摸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摸出不同的东西来。我我觉得我们认识现在这个世界也是这种情况。西方的思维就是从一个角度来摸象。它的角度比较大。中医是从一个比较奇怪,比较独特的角度来认识这个象。我们可以从中医思维,或者说中国传统思维看到西方思维看不到的东西。

2、中医思维能指导、启发我们学习和应用中医。

取象比类可以说是中医思维的一个结晶。我们中药的好多东西都是通过取象比类来学习的。比如说,日常中能去湿的蔬菜,如果从取象比类的角度来看,它们的边缘都不是整齐的,而是有菱角的,凹凸不平的,都可以清理你的胃肠道。这因为不是圆滑的,所以它可以在你的胃肠道里面清扫垃圾。这只是蔬菜,同样我们中药里边有一味药叫淫羊藿。它这个中药边缘也是不整齐的。所以它除了可以补肾阳之外同时扫除了身体里属阴的物质。说明淫羊藿有一点伤阴的副作用。这就是取象比类思维的一个延伸。而带有刺的中药,它不仅可以去湿伤阴,它还可以攻坚破痹。这也是取象比类思维一系列的延伸。所以说,学好中医的取象比类思维对你学习中药很有帮助。

3、中医思维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

中医思维可以指导我们学习中医,指导我们应用中医。它同样可以影响我们为人处事,影响我们的生活轨迹。

如何培养中医思维

1.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我们知道我们中医思维或者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以古文作为载体的。如果我们连古代医籍都看不懂的话,那就谈不上什么培养中医思维了。来看一个张景岳的医案:

省中周公,山左人也,年逾四旬,因案牍积劳,致成羸疾,神困食减,时多恐惧,自冬徂夏,通夕不寐者半年有余,而上焦无渴,不嗜汤水,或有所饮,则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所从来,其半皆脂膏浊液,尪羸至极,自分必死。诊之,脉犹带缓,肉亦未脱,知其胃气尚存,慰以无虑。乃用归脾汤去木香,及大补元煎之属,一以养阳,一以养阴,出入间用至三百余剂,计服人参二十斤,乃得全愈。此神消于上,精消于下之症也。可见消有阴阳,不得尽言为火。

这是一个劳倦的病人,有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外面的机体受伤了,一个是里面的神志受伤了。大家如果读的细致的话,应该能够读到这两点。来看“而上焦无渴,不嗜汤水,或有所饮,则沃而不行”。沃而不行的意思就是只用水润一下口但是没有喝进去。这段话说明他的阳伤了。这样他才不想喝水。阳气是可以运化水饮的。阳气有伤,水谷下去之后就会停滞在那里。阳气虚衰的人是不怎么想喝水的。《黄帝内经》的《灵枢本神篇》讲:“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神志伤于心,因为心肾是一体的。它就会影响到肾的功能。肾,精之本,其充在骨。所以病人出现这种情况也可以就可以理解了。然后医案又说脉缓,缓脉在脾。说明脾胃之气还在。这样大概才读懂了医案。通过阅读古籍来训练中医思维就是这样。你不仅要读得懂古文,而且要心思细密,善于挖掘细节。

2.多涉猎相关书籍

理论和临床

我听过有的老师说刚学中医读内经不如读伤寒论。伤寒有很多很具体很实在的东西让你学。内经只说道理让你无所适从。我觉得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对。因为我觉得人总是有思想的。总归要有一套理论来指导你怎么学中医,甚至怎么看病,怎么用药,怎么开方。理论是很重要的。从内经中受到的很多启发,可以直接用于临床中。

温病和伤寒

我们地处岭南地区,岭南地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喝凉茶。喝凉茶的原因就是我们这里温病症状很多。但现在温病正在减少伤寒正在上升,我觉得原因是现代人普遍阳气波动频繁。内经有言:“阳气者,烦劳则张,阴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它的意思就是说:人体中的阳气经过活动之后就会旺盛。但是如果过于烦劳,就会耗伤阴精。重复累积,尤其到夏天,自然界的阳气亢盛。所以煎熬津液,阴阳不能互相协调而出现昏厥。现在人生活节奏紧张,多烦恼之事,阳气过亢的情况也就会出现。这样不仅会伤到阳气也会伤到阴气。温病是很讲究滋阴的。温病是不会乱用一些辛温发散的药的。但是很可惜,我们现在都很重视伤寒,但是忽视了温病。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该用伤寒来治就用伤寒来治,该用温病来治就用温病来治。我见过几个该用温病但是用伤寒治坏的例子。

温补与攻邪

现在人都爱用一些温补的药,总觉得自己的身体比较虚弱。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现在人吃的太多了,他吃了东西远远超过他胃肠道能消化的量。如果温补的话不要只补肾阴肾阳,还要脾胃之气。更要注意存在邪湿的方面。看中国医学史会有一个医家叫张从正。他力主攻邪。这其实也是有历史背景的。他所处的时代,医生给病人多开补药,攻邪的药很少用。所以他倡导攻邪。而后世效仿张从正。因为没有张从正具体的理论,只是知攻邪这两个字,反而治坏了病人。如果涉猎书籍多的话,你们也会了解不同医家的主张。

医学与非医学

非医学的书是指一些对你思想有启发的书,比如诸子百家的书。这么做的原因是让你不仅熟悉中医的思维,而且要让你跳出它的圈子,从更高的层次看整个中国文化的走向。下面举个庄子的例子: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但是如果你用中医思维来看,你可以得到不一样的东西。首先是庄子贷粟,粟就是五谷之一,属土。然后监河侯提议说直接借给庄子三百金。金就是钱,属金。这个从临床的角度来说,土虚补金,是可以的。比如脾气虚的人可以补肺气。但是这个过程比较麻烦,时间耗费比较多。庄子生气了,给他讲一个故事:从东面来的一个很有身份的鱼,被困在车辙里了。问能不能给它斗水。庄子却想引西江之水。鱼听了很激愤,说不如早点到卖咸鱼的地方找它。其中鱼是属水的,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在临床上,就是肝肾亏虚,用补肺气的方法来治。但其实这个效果应该不怎么好,远不如直接补肝肾。所以这条鱼才会说早点到卖咸鱼的地方找它。而我们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等等是直接从肾水肝木入手补肝肾,而不是用金水相生法的。举这个例子就是告诉大家书可以这么读。

3.多思多悟

知识需要实践才能掌握,思想需要启悟才能进步,但是启悟之后需要联系实际,避免落入不切实际的空谈。这里有一个例子:

杨贲亨,鄱阳人,博群书,精脉理,每心计造方。有患饥者,诸医以火症治。亨久思之未得,顷见堂上木凳自仆,乃为湿气所蒸致朽,忽悟水能消物,不独属火,此湿消耳,遂投热剂而愈。

  患消渴病的话医生都是以火症来治。但杨贲亨经过自己对生活中的观察,悟到水也可以使物消耗,用到临床效果非常好。

4.多与不同的人交流

除了从书上,从生活上获得思维的提升,我们也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流来获得提升。我鼓励你们去或找师兄师姐或老师探讨,提高知识水平,接触一线医生跟诊见习,学习独特的用药经验,和中医人士交流,做到触类旁通。如果你可以做到与搞国学的人交流,与练气功练内家拳的人交流,那你们的收获是无穷的。

对一些问题的个人看法

1.中医思维的局限性

  这里取象比类为主。中医的理论基础都是从哪里得来的呢?《阴阳离合论》有一句话:“圣人南面而立。”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中医都是古人从现实中观察来的。正因为你是南面而立,你看到的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这个推理还是很顺畅的。但是把它运用到人体就有点不通了。最早在周朝的时候,人五脏的方位论是这样的:人最上面是肺,中间是心,左一点是脾,右一点是肝,下一点是肾。而我们现在临床上并不是这么用的。取象比类思维得到的结论并不是一定正确的,我们还要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考虑。

2.盲目崇古有弊端

要承认历史是前进的,医学是不断进步的,古书虽然有不少可取之处,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或者说不适合现阶段学习的地方。比如,内经的五运六气放到现在来说就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而阅读经典医籍遇到瓶颈时,可以阅读后世的著作。

推荐书目和答疑解惑

1.《本草备要》

清代汪昂编纂的一本本草类入门著作,内容丰富生动,将医理反复讲解得简单有趣,在学习中药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中医基本知识,是中医入门书籍的不错选择。

2.《中医治法与方剂》

现代医家陈潮祖编纂的书籍,论述深入浅出,经常有独特的个人见解,发人深省。本书的架构设定得十分好,是辩证用药的典范。如果能静心研究这本书,对医术的提高大有帮助。

3.《古今医案平议》

民国医家张山雷编纂的医案,有选择性地收取了各科(内科为主)的医案,每则医案都会附上详细的个人见解,其中不少见解犀利透彻,但也有部分个人点评有失公允,存在强烈的主观色彩。初学者不要读这本书,大约大三开始才可以读这本书。

Q1:课本上学到的内容和实践学到的关系和差别?

1.课本是基础,像理想化的公式,实际中的问题比较复杂。

2.课本正统规范,实践有个人特色。

3.必要时要跳出课本,任何书籍都不能死于句下。

Q2:如何应用课本内容?

1.首先要相信课本,熟悉课本内容。不要狂妄自大,认为课本不可取。

2.学会理解知识并灵活运用。

Q3:现阶段学习的建议?

1.多涉猎各类书籍,以及中医各类著作,之后再学习中医不同流派。

2.不要盲目尝药,要熟悉药性功效,学会组方基本原则再开药。

3.建立一颗谦虚好学的心,尽量不要对别人有偏见。

社课结束后,学术部的小朋友们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内容有五行、舌诊、内经等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099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