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流浪舞韵丨美籍日裔舞蹈家武重淑子的庄子
WANDERING
流浪舞韵
ByYoshikoTakeshige
新书简介/Introduction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流浪舞韵——《庄子》的身体思维和对舞蹈的启发
[美]武重淑子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1月
ISBN丨-7--4-0
定价丨38元
内容简介/Contentvalidity
《庄子》以其独具特色的美学和艺术创作论,以及蕴含深意的“身体思维”,为后世从事舞蹈的艺术家开拓了思路。《流浪舞韵》一书从中国上古舞蹈传统出发,以“人天合一”为基础,从“天地大美”“畸人之美”两方面,解读《庄子》重天地、重神明、重遨游、重变化的美学思想。除了考察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献之外,作者结合多年创作与演出的切身体悟,追溯舞蹈《流浪舞集》的生成经历,不仅力求挖掘《庄子》中与舞蹈艺术相关联的内容,更试图激活《庄子》的潜舞学生命语汇,以表达新的天人舞观。
作者简介/AuthorsIntroduction
王元化先生夫妻与武重淑子年11月
武重淑子,美籍日裔舞蹈家,出生于日本北海道。年获美国威廉大学(WPU)艺术硕士学位;年获美国纽约大学(NYU)教育舞蹈博士学位;-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师从王元化先生。长期辗转于日本、美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日本现代能舞《流浪舞集》系列的创作者、演出者。首次演出在年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引起轰动。心仪中国文化,其舞蹈创作多取材于庄子哲学及禅宗美学。
舞蹈《流浪舞集》集评
一年有天,而淑子一年用在舞蹈的时间却是0天!她每天只有些许夜眠,而将大部分的光阴投入令她如痴如醉的舞蹈上。自古以来,泪与孤者,就如同一对双胞胎,缠绵难分。荒原上孤者的苦旅及酸楚的泪及苦涩的汗水,浇灌了淑子的艺术之花,使之最终结出硕果,这就是《流浪舞集》系列。
——《侨报》副总编辑李建伟
《一个舞者心中的泪、情、爱》
淑子的舞蹈极富于东方民族意味与现代派的交互性,风格既含蓄又强烈,又静谧又跃动。我认为庄子及其系统,与她的舞蹈有颇多可相互发明之处,古老的东方美学与现代西方艺术如果能发生一点融合,那当然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中国艺术传统复苏之一种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
《中国美学与解释学札记》
流浪似乎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对抗的唯一手段。而仰天叩问,如推开空虚之门,我们的身躯投不下影子,我们的呼喊没有回音……人徘徊在天地之间。天坍落在人的头顶,而人在大地上写满道路。
——作家张宗子
《评武重淑子的流浪舞集》
目录/Catalog
(请向左滑动预览)
书摘/Digest
代序武重淑子与《流浪舞集Ⅱ》
李建伟
《流浪舞韵》书影
一、武重淑子和她的舞蹈
日本著名舞蹈家武重淑子毕其一生痴醉于东方哲学的研习,以近乎修道的庄严精神,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苦修勤练舞蹈。她对西方艺术的苦心,她对东方禅学的痴情,使她最终成为第一位尝试将东方禅学的“无”与西方现代舞融结为一体的举世无双的悲情舞蹈家。
武重淑子将庄子的“真”及日本能剧的“祭”融入她的“无”的精灵艺术中,形成了脉动和流溢在她艺术长河里的独特的“生”“姿”“道”,这生、姿、道,也是她的《流浪舞集》独有的风格。她的舞蹈,静舞无饰景,空歌祭祈吟,令人沉思、令人遐想、令人回味。淑子以庄严的心灵,在无数个凄苦昼夜里,独自一人,悉心聆听山峦的静谧低吟,远眺大海的澎湃汹涌,目触太阳的朝起暮落,仰望苍穹的无穷天际。舞蹈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任凭风呼虫鸣、海啸松喧,伴她寂舞在泪河中,纵情地让无声的舞蹈来演绎她心中对天地的敬畏。山海灵气流动于她玄秘的生命,那虚无的心灵和大地触摸、交动,流转于流浪的寂河里。
《流浪舞集Ⅱ》宣传页
在《流浪舞集》中,武重淑子独创了“单手单脚”的舞姿和身段,来表达在空旷大地上踯躅、独行的旅者的孤寂和凄凉心境,她以独有的切断、伸延的舞语表现瞬间生命的凄美,这一创意其实是与淑子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淑子自幼凄离日本原乡,远足于沙漠、荒原,将一个个空寂的足迹印在东方空旷的荒原沙滩上。舞蹈将淑子又拉回昔日无穷无际的悲怆流浪中,酸楚的空泪流转于她的侘寂情灵里,在忘我的舞转中飞落。
武重淑子在《流浪舞集》中的另一个创新是,将《易经》“三数”和“五行方位”的理念寓于舞蹈中,其情怀思绪流淌在绵长的旅河,游走在生命瞬间的“方”“位”。日本对“生”的哲学可以用“凄美”二字来概括,对宇宙的深情,对生命的礼赞,都可以用短暂的、瞬间的美来描绘。武重淑子将此哲学寓意融入她的舞蹈中,并独创了“切”“断”“延”“伸”等舞语,将生命的流转,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用“一瞬间”的流动符号来表现。她不需要从文学作品中去寻找灵感,她只需要慧悟天地的盈虚,高山、大海、沙漠的情绪,从中领悟出她舞蹈的灵魂来。武重淑子曾凛然目睹寒风中的一棵老树,老树在寒风的无情鞭打下,上下翻舞,瞬间枝断叶离,惨痛万状。目睹到这凄惨的一幕,淑子曾无限感叹生命殒落时的凄楚无助,但她也深深地知道,这也是一种生命的循环。生与死其实只是在一瞬间之差而已。武重淑子从中悟出她舞蹈的内涵,她独特的舞姿、独特的酸楚的舞语、独特的腹部身段。她用这一情灵来表达象征老树的生命的凄与气,以及生命如孤树,稍纵即逝的、瞬间的、空无的凄美……
武重淑子将日本“能剧”中的气脉、玄朴焦点植入神秘的手上,并以手的细微沉奥,及空凛的拙朴寂舞,来抒发流浪者的大千世界,及其尘海涅槃观。
二、关于《流浪舞集Ⅱ》
武重淑子将在年6月3日于林肯中心AliceTullyHall演出的《流浪舞集Ⅱ》,是舞蹈家经过了长达四个寒暑,以汗水和泪水浇灌而成的。该舞集分为“天部”和“地部”,分别诉说一位孤苦的旅者的“泪”与“痛”。热血流淌在舞的血管中,令人感叹落泪。
《流浪舞集Ⅱ》“流浪”一节创作记录
(一)天部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言:“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天部”剧目包括“序”“日中”“天问”及“流浪”,细述凡人对苍天的敬畏、怀疑、怨恨、抗拒和挣扎,进而从祥和的春阳、萧杀的秋风中,慧悟了苍穹生生不息的“生命”,旅者在孤单中拥抱天地万物。
在古代歌舞中,“天问”是凡人对神的哀怨与盼望,人在尊崇天道的礼教下,一旦遭逢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自然产生疑惑,甚至质疑上苍,对上天的期望,更是强烈,因而便祭天、祈天,并迫切希望苍天主持公道。淑子在苏醒时分,看到大树用内心向风雨抗争;看到落花入土时,她悲苦凄怜,空叹苦海无边……武重淑子在“天问”篇即交织“怨”“求”苍天的情绪,宁静而庄严的祷告中,激烈交锋着内心的“怨”与“求”。仰首问苍天,徐徐缓缓单手一举,流露殷切求助之情;深深款款一推,却又隐含着内心的伤痛与挣扎,激化为无尽的泪水。
相对于“天问”的静寂与水,“序”却以春阳朝云,描述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基督教的圣乐来展透,云中有我、我中有云的情怀,感谢生命绵延不绝,从而领悟真理。从《流浪舞集》中可看出作者充满巧思的创意,她以及腹部的动作来表现云“外柔内刚”的气质。此外,崇善简单、留白的淑子,以凄凛的脉音乐曲、虚寂的舞台角度和玄素的舞服,来彰显阴阳摩荡以及苍生迥异的境遇和情绪。
“流浪”篇分“黄金”“黑暗”“迷惑”三节,以寂寞而壮丽的沙漠为背景,在黑暗驼铃声里,滚滚黄沙仿如号哭着亘古恒今的痛楚与忧伤,以及终究留下空寂虚无的沙漠凄景,最是令人惊悟人生孤零无依,在暴露于沙河的寒骨中,更看到人生的卑微与无助。
“天部”全长一小时三十分钟,由淑子一人独舞来完成,她为此做了四年的准备和苦练,这是世界舞蹈史上无前例的创举。武重淑子也是有史以来在林肯中心AliceTullyHall举办独舞的第一人。为了演这部舞集,她不惜卖掉纽约的自家房产,她如痴如醉地将生命中大部分光阴沉浸在舞蹈世界里。
(二)地部
将于年9月演出的“地部”则由“序”“吻土”“流浪”“江”“祭”五篇组成,以苍茫大地为背景,衬托人生之寂虚与无奈,叙述人生之伤痛与悲凄。
她想表现的是人生有太多的无奈与遗憾,“爱而不得所爱,又不能忘其所爱”的悲怆与凄楚。而“江”“祭”则纪念诗人热爱乡土,却被迫放逐,最终抱江殉情的故事。
武重淑子在“吻土”中以“单足”及“反身逆向”透出孤零、抑郁的处境,象征人生旅途中,不管遭逢万紫千红的彩霞也好,还是落落寡欢的夕晖,最后都只在大地留下短暂的足影,其中的痴情与伤痛,又有谁会留意体会?因此在摸索体会人生意义时,人们追寻慰藉与指引,叹惜大半时间都将流浪在寻梦“方”“位”当中。
武重淑子独特创用“现代能舞”(ModemNohdance)于《流浪舞集Ⅱ》的“天部”和“地部”中。她不以华丽灿烂的舞姿来诠释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一生,而是以简古的舞语来表达诗人以敬畏谨诚心情来寻天问地的意境。
《流浪舞韵》书影
三、武重淑子生平
目前旅居美国的武重淑子生于日本,并在日本、中国及美国三地接受教育。很长一段时间内,淑子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探寻中国艺术哲学之根脉和中国舞语,极痴醉于中国亘古时代的庄重厚祭“云门”“咸池”,此天祭掀开了她的舞原绪情。她曾在台湾求学并从事评剧、京剧艺术研修工作,亦涉猎东南亚的考古、艺术、文化领域,将精华有机地融入她的舞蹈中。
年至年间,她在威廉大学(WPU)担任舞蹈讲师,同时开始研究印度舞的原点和霍金斯及雷邦的舞蹈体及自然哲学,并于年获得该校艺术硕士学位。年,淑子在纽约大学(NYU)修读教育舞蹈博士学位。从年起,淑子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王元化教授。她早年迷恋王骆宾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年6月在纽约见到了王骆宾,自此二人成为好友,年王洛宾去世时,她极为伤心,恭敬怀守哀礼。
年2月王洛宾致武重淑子的信
多年来,武重淑子在亚洲及美国参与或自主举办过多次大型演出。她曾以编导身份主编了台湾第一部大型山地舞剧《牵手舞》,并在年因此获得台湾舞蹈协会主办的第一届“飞凤奖”。她曾担任中国TV《民谣世界》首席编导及表演者多年,年,该节目获得第21届纽约电影电视节音乐“金牌奖”,淑子居功甚伟。她曾为美国新泽西州州长及新州歌剧院亚洲之夜表演,在香港大会堂义演,为泰国王室表演,为纽约退伍军人表演,等等。年,新泽西州先驱新闻(HeraldNews)将她作为封面人物来报道,这种荣誉至今尚没有其他亚裔艺术家能出其右。
25年来,武重淑子在舞台上下苦心耕耘,终于构筑了世界舞蹈史上的一座丰碑——《流浪舞集》系列。年,她曾在纽约林肯中心ClarkStudio进行首次演出,包括“落花”“春云悔”及“流浪”三个单元的《流浪舞集Ⅰ》,在当时引起轰动。演出结束后,淑子接受了纽约福克斯5号电视台(Fox5)下属WNYW的专访,WPUB电台亦为淑子录制了专集并作专题访问。在日本,OCS新闻则用特大篇幅报道了淑子的演出,《读卖新闻》等多家媒体刊登了对淑子的介绍文章。
小引/武重淑子
笔者即《流浪舞集》的创作、演出者。出生于日本北海道,多年来漂泊于日本、美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里接受多元化的艺术教育。年,笔者在威廉大学(WPU)获得艺术硕士学位,至年间担任该校的舞蹈讲师,同时研究印度舞的原点和霍金斯及雷邦的舞蹈体系,并修读自然哲学。而笔者倾注感情最深,也是旅居时间最长的,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笔者曾在台湾求学并从事评剧、京剧艺术研修工作多年。自年起,笔者一边在纽约构思创作《流浪舞集》,一边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王元化先生。元化师亲授笔者《文心雕龙讲读》、中国戏剧艺术思想及书法美学思想等多次专题课,并鼓励笔者将自己数十年来跨文化艺术实践与读中国书的体会结合起来,写成一篇东西方艺术思想相互交融的论文。王元化先生仙逝后,笔者又继续师从胡晓明教授,研读庄子原典,从事庄子与舞蹈艺术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篇博士论文(编者按:即《流浪舞韵》一书),凝结着两位导师的教诲之恩,以及笔者十多年读、研、思、舞的心血。
王元化先生题签“流浪舞韵”
虽然多年来所受教育多元,所涉猎文化面偏广,但本质上,笔者更愿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热爱中国文化,倾心于古典中国早期文化与艺术思想的日裔舞蹈家,其中尤其对庄子艺术思想与哲学独往会心。庄子重天地、重神明、重遨游、重变化的美学思想,我以为是《流浪舞集》背后的东方哲学精魂。笔者的这篇论文,力求展开舞与思的对话,以《庄子》思想哺育舞蹈艺术,以舞蹈艺术来形象化地再认庄子思想。笔者半生心血,凝于舞蹈作品《流浪舞集》中。
《流浪舞集》的整体构思为天、地、人三部,其意取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三”,因为按照王弼的注解,这里的“三”即指“天”“地”“人”三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强调“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笔者希图以这《流浪舞集》,以舞蹈的形体语言和思维,以人的形体礼敬天地,再由天、地而上通于“道”,表达对庄子思想的理解。《流浪舞集Ⅰ》的首演时间是在年,地点是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整个演出过程为90分钟,完全由笔者一人独舞——笔者也因而有幸成为在林肯中心作独舞演出的第一人。演出的成功,令笔者欣慰。
这篇论文便是笔者对庄子与舞蹈艺术的理解,以及《流浪舞集》中对庄子思想的解读与表现。针对《庄子》的美学和艺术思想,已有过多部美学和艺术哲学著,或是单篇论文加以研究,而专门从“舞蹈”角度入手的,本文还可算是第一次。而在融合自身的艺术体验、接续庄子的艺术思想这一方面的尝试,本文也是比较特别的。因此,由于这篇论文选题的特殊性,“研究前景”一部分,也无法照普通论文的形式写出,只希望笔者的《流浪舞集》和本篇论文,能够给以后的舞蹈创作者开启思路,为用舞蹈来表现博大精深的庄子思想提供一点启发,那么笔者即将无比欣慰。胡晓明先生在《中国美学与解释学札记》中说:
日裔美籍舞蹈家武重淑子来上海读博士,跟我做《庄子与身体语汇》一题。淑子有长期舞蹈经验,有个人专集《流浪舞集》等多种,心仪中国文化,是在纽约林肯中心演出过的迄今为止唯一的独舞舞蹈家。她的舞蹈极富于东方民族意味与现代派的交互性,风格既含蓄又强烈,既静谧又跃动,我认为庄子及其系统,与她的舞蹈颇多可相互发明之处,古老的东方美学与现代西方艺术如果能发生一点融合,那当然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骄傲,也是中国艺术传统复苏之一种现象。即使这种探索失败,也表明了一个真诚艺术家求道之热诚与求知之诚笃,具有积极的意义。
诚然,笔者对舞蹈的爱,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庄子的爱,结合凝聚在这部《流浪舞集》中。
笔者在华东师大读博士,至今已经十七年,犹记得初入师门时,笔者虔敬地对恩师王元化先生行跪拜礼。先生问:“你已有今日的舞蹈成就,为何还要来修博士?”笔者回答:“因为我心里有很多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感受,却无以言表。”王先生说:“伊尹不能言鼎,淑子要言鼎。”并书以相赠。先生之言,今犹在耳,而岁月蹉跎,笔者至今学业未竟,痛憾难当。
后记
完成本篇论文,掩卷而思,回想长达十几年的读博生涯,我心中感慨深深,真可谓悲喜颠倒反复。回想十几年前初入王元化先生门下时,我还刚过不惑,如今却是早过了知天命之年,正往“耳顺”的路上走着,然而无论学业还是舞蹈事业,我前方要走的路还很长,“流浪”正未有止息之时。
这十几年中,差可告慰自己的,我作为一个外国人,不断努力着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对博大精深的《庄子》一书的思想尤其是美学精神能做出一些自己的解读,并自觉与我的舞蹈创作体验相互对话,就像有两个自我,在心中相视、相通而相忘,最终完成了心血之作《流浪舞集》。如今,我又能以这篇论文作为求学与舞蹈两方面的一个阶段性成果的总结,也算是没有虚度十几年光阴。当然,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我至今自觉学力浅薄、根基不厚。但我绝不会气馁,一定会在学术和艺术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感谢先师王元化先生,他是我的第一个导师,对我的教诲和恩情我将终生铭记。我的《流浪舞集》,当初便是献给王先生的一份菲薄之礼。如今先生仙逝已二年,不及看到我的论文出炉,每当念及此,我总不由得心中怅恨,泪落双腮。
感谢胡晓明老师对我的论文指导,他是我的第二个导师。以及各方面给予我的巨大帮助。王先生仙逝后,胡老师接过了指导我的教鞭。从他那里,学到了许许多多。真诚地祝愿胡老师的学术生涯更加辉煌。
同时感谢华东师大的《庄子》学专家方勇老师在《庄子》研究方面给予我的指点和资料方面的帮助。祝方老师身体健康,学术大成。
感谢我在上海求学期间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中国老师、同学、校友、朋友们。特别感谢章义和老师、傅杰老师、先王元化老师、胡晓明老师、童世骏老师、先赵昌平老师、葛菁老师、吕健总编辑。你们的关爱使我在人生的这一段流浪之旅上走得不孤单、不寂寞。愿大家永远顺心、快乐。
最后以《庄子》中的一句话献给所有我的中国友人,愿我们永远“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愿这友谊长存,常青。
年4月1日武重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