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一朵白莲试论庄子的人格魅力与道家思想

发布时间:2021/4/6 19:07:16   点击数:

一朵白莲

——试论庄子的人格魅力与道家思想

素质四班 邓心怡

他是一位与蝶在梦中共舞的隐士,一位和乌龟在泥水中曳尾的智者。

在战争与变化中,他冷静旁观,在朝廷与权贵中,他不肯混为一谈。

庄子,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也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从古至今一直有着很高的话题性,活跃在人们的周围,这不得不归功于他的人格魅力。

很多人喜欢用孔子和庄子作比较,他们认为孔子有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团结大气,有着“礼之用,和为贵”的和平主张,有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也有着胸怀天下的爱人情怀,然而对比庄子,却只有无为而治,曳尾于涂中。他们认为庄子是一个极其自私又消极的人,没有忧国忧民的广阔胸襟,没有宁死为义的浩然壮举。但当你真正去了解庄子,会发现,这个庄子不仅仅是某些人眼中的庄子。孔子的政治思想在当时不被认可,而庄子却是被三顾茅庐,所以如果说孔子是一个因为官路不顺才周游列国的人,那么庄子只是在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不难看出二者的差别。

世道污浊,庄子作为一朵白莲,所以隐退与世无争,因为这个世界有众多的约束,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因为世道变幻莫测,所以他才强调本性自然,因为他热爱这个世界美好的东西,所以对那些肮脏丑陋恨之入骨。这不能说庄子自私,消极,他仅仅是对这个黑暗的社会产生了觉悟和反省。庄子是逍遥自在的,所以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提倡护养生命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庄子有这样的一段对话:“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我们可以说庄子其实已经和这里逍遥自在的鱼融为了一体,他对自己和世间万物的认知水平,也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官场或者世俗中,而站在了高处,来反思人生,反思他人生的哲学。

庄子作为一个具有鲜明色彩的人物,让我们有时过多的去了解挖掘他个人,然而支撑着他背后的庞大力量,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汉初年,唐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可见道家思想对治国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道家思想在随着时间经过的同时,也经过许多起伏,两汉的毁灭造成儒家信仰的崩溃,但当时的学儒者为了把持优势地位,故意破坏章句顺序,对道家造成了几乎致命的影响,原本简明易懂的人生随笔科学作品,一变为晦涩难懂之神秘学,并且在字句中偷偷掺杂进儒家学说,严重误导知识分子对道家思想的理解。不仅如此,一些朝廷也把道家思想扭曲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一些对长生不老感兴趣的皇帝,将道家思想扭曲成了长生不老的法宝,更可笑的是一些人仅仅因为老子的姓氏,便将道家思想捧上天光宗耀祖,却对其思想一窍不通,还有人把道教和道家思想混为一谈,混淆视听。

但其实道家思想并不是如他们所说,“无为”的思想的确在封建社会不是主流,但这是因为封建迷信权贵的缘故,道家思想和所谓的道教根本不能同日而语,在我看来,无为是人们对自己的反思,俗话说:三思而后行,只有我们对自己了解,才不会出现差错,现在的无为也是为今后的有为做准备,就算一辈子都隐居在山林,也能在山林中怡然自得。那么现在再对比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思想讲究以天下事为己任,需要仁爱和胸怀,但是如果天下人都是如此为别人着想,那我们岂不是忘记了自己?而这样的后果就是,每一个人都想为别人做些什么,但却不知道如何行动,每一个人都不爱护自己而求舍生取义,那这样岂不是拉低了道义和仁爱的高度也扭曲了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我们为何不学习一下道家思想,先管理好自己,如果每一个人都了解自己,那何谈这些问题?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领军人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道家思想的深刻含义和高度,而庄子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清澈和宁静,没有壮举,却让人心旷神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005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