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庄子逍遥游第七章心态与状态
今天是庄子《逍遥游》最后一课了,在这里,我们了解到无论儒家、释家、道家,都是站在不同角度讲述同一个道理,在不同角色当中,把握好自己的当下,做最好的自己。佛家更全面地阐述了三世因果,不光成就自己,最重要的是体现一种付出的精神,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改变过去,把握现在,走进未来。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真相——最究竟的道理,让我们都能得到不生不死,与宇宙虚空同在,这也是儒家、道家最向往的思想境界,看看最后的一段《逍遥游》吧!
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而心态决定人的状态。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
人生往往在越重大的抉择上,有些人会失手,并不是失给了对手,是败给了内心的“在乎”二字。这种在乎有时候会让我们战战兢兢,束手束脚,为什么越有人在每临大事的时候,就会惊惶失措呢?是因为心中过分患得所以患失。
做事要做得好,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人只有打破了这一切的世俗心,用你自己本初的那种愿望,去遇合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你才能够体会到世界的真意。
生命只是一段流光,时长不会有太多,流光在手中的质量却因人而异。这种质量并不一定像我们想象的知识越多,财富越多,官位越多,它就一定有更高的品质,恰恰相反,很多时候,返璞归真,用一颗天真的心,去面对世界,让我们的生命回到赤子的烂漫状态,我们的情怀可能开放,我们的心真正像通过斋戒一样,可以破名破利,甚至达到浑然忘我。而忘我之境视为天成,当一个人的生命,与大道自然合乎一体,我们会在天成之境中,体会到生命至真至纯的欢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