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庄子南华经之外篇知北游读后感
一,《知北游》概述:
《知北游》在庄子的外篇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篇文对“道”的理与行进行了深刻描述;道无处不在但又不存在具体形象,贯穿于万物变化的始终。万物的生与死、长寿与短命、光明与黑暗……都具有相对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相生、相互转化的;《知北游》与《逍遥游》一样,行体现在游,而理体现在对《齐物论》与《大宗师》的进一步发挥。
二,如何识道,如何行道,如何能得道:
1,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
怎样用心去思考能够知悉道是什么?即它的本质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在什么地方可以将道安置住?用什么方法和途径可以得到道?
2,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代表智慧,隐弅意指无是非,玄指黑暗极北之地,意指智慧隐于黑暗之中,隐于无是无非之处;无为谓就在此处,他无眼耳鼻舌身意,这就是道的境界!智慧之人知遇到道者无为谓,问之三问,道者无为谓均未回答,不是不答,因为真实的道说不明白,道不清楚,故此没答。
3,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没得到回答,于是反转到白水之南,也即光明地带,相当于黑暗之地的反面,登上狐阕之上,狐阕意指没有怀疑,没有思想冲动,此处是狂屈之居处,狂屈比喻思想不冲动之人,于是知以同样的三个问题问之,狂屈说,“这些问题我知道,告诉你吧”,可是欲言又止,不知如何作答!
4,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仍然没得到答案,只有折返中央帝宫,见黄帝问了他同样三个问题,黄帝回答:“无思无虑,进入虚无之境界就能自然体察到道;将一切都放下,不要刻意对待之,无为处之,道自然会安住;没有既成的方法及途径能得到道,道之得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之事,勿需用心求,用方法取,得道纯属自然而已,非人之为。”
5,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终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黄帝说:无为谓是真实的得道者,狂屈基本识道,而我与你离道还远着呢!因为知道者不言,言者不知,圣者即得道之人体道而行不言之教。
三,道是如何运行万物的: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天地有大的美德而并不言语,四季有明确的变化规律而从不议论,万物变化有固定的规律而不用言说。这些都是道的运化。
2,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
万物或生或灭,或方或圆,变化无穷,形态各异,生生不息,死就意味着一种新状态的诞生,人们根本无从知道其根源及其起端。即道是不死不生不灭的;能量是守恒的,物质是不灭的。
3,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惽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六合即前后左右上下三维空间看似巨大,终未离大道之内;秋毫虽小,道仍待之成体;天地万物莫不在大道之中运行,升降沉浮,变化无穷,生生不息,永不停息。阴阳四季变化,各自依序运行;大道恍兮惚兮,惚兮恍兮,若存若亡,变化万端,无形无象,无处不在;万物蓄养而恍然不知;此即谓大道之根,悟之可窥天地之变化规律。
四,道之特性,处在何处,可得否:
1,舜问乎丞:“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问丞说:“道可以获得和拥有吗?”回答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拥有,你怎么能拥有道呢!”
2,“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行时不知往哪里去,住时不知持守什么,吃东西不知味道。这一切都受天地阴阳二气所支配,又怎么能获得和拥有呢!”
3.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孔子问老聃说:“今天悠闲自在,请问,至道是什么?”
老子说:“你要先进行斋戒,疏通你的心灵,洗涤你的精神,打破你的成见。道是深远莫测而难以言说的呀!我将尽力为你说个大概的轮廓吧。
4,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明亮生于昏暗,有生于无,知来源于无知;有形体的东西产于无形,精神产生于道,形体产生于精微之气,万物全都凭借形体而相生,
5,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道的来临没有踪迹,它的离去没有边界,不知从哪儿进出、在哪儿停留,通向广阔无垠的四面八方。
6,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其用心不会劳顿,顺应外物不拘定规。天无道不会高,地无道不会广,日月无道就难以运行,万物无道就不会昌盛;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必须有道的参与,方得有始有终,有成有就!这就是道啊!
7,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
博学者并非一定有真知,善辩者并非一定有慧見;圣人早己弃绝之,即不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一些无限且无有益处的所谓知识,不为无是无非的事情去雄辩以免耗损自身真气。
8,渊渊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
大道说其深似海一样深不可测,说其高大似群山一般连绵不断没有终结也没有开始;它主宰万物兴衰,从不倦怠,未有丝毫匮乏。任何君子之道,均不可逾越道,只能遵道而为之!万物汲取而不匮乏,万世滋养而不消减,这就是神奇的道啊!”
10,自本观之,生者,喑噫物也。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蓏有理,人伦虽难,所以相齿。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
从根本上观察,所谓生,不过是气聚集而已。虽然有长寿和夭折,在历史长河中,差别只是片刻之间而已,因此人们辩论尧和桀的是非又有何意义呢?瓜果之物各有自身的生长规律,人间伦理关系虽然复杂,但只要按年龄老幼男女等排序,也还是可以形成社会生活秩序的。圣人碰到此类的事件从不逃避,可过去了也不留恋;随缘,一切和谐处之,即有为而为之;此谓德;无心而适应之,即无为而为之;此谓道;天道帝王兴起之道都基于此。
1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韬,堕其天帙。“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的时日,如同白驹过隙一样短暂,刹那而已。似泉水般自然喷出,似苗之茁壮成长,又恍兮惚兮般消失;舜间降生,茫然而去,生生死死,舜间而已!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这就是天道,万物不能挣脱。只能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12,”明见无值,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用后天的聪明才智去追求大道恰恰见不到大道,要想体悟大道,善辩不如沉默。道是不可闻知的,只有将眼耳鼻舌身意六门关闭,外不入,内不出,所以闻听不如不听,即道无心以合人,人无心以求道,懂得这些就叫‘大得’。”
13,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问庄子说:“所谓‘道’,在哪里呢?”庄子说:“无所不在。”
14,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你不必要求我来证实‘道’在哪个具体事物上,因为万事万物都在道中,始终没有离开道。最高的道是这样,所有抽象的概念也都是这样的。
15,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不知其所止。吾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我们想象一下去游历一个虚无之境,理论上来说,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再想象一下,我们处于此虚无之境,无为,淡泊而宁静,恬淡虚无,空无所空,寂无所寂,清清静静,无所谓去,也无所谓来,无所谓上下前后左右之边际,一切任其自然,无思无虑,寂兮寥兮,恍兮惚兮,无空间边际,无古往今来,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寂无所寂,此谓盈虚衰杀,也谓不生不死,生住异灭,即无常非无常,常乐我净!如此渐入真道,即名得道矣!
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与《金刚经》之主要句型:“所谓……,即非……,是名…….”的三段论式,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逆反思维方式句型完全相同,下半句即是名盈虚,是名衰杀,是名本末,是名积散。是名真道也!
这也说明中国本土的老庄之道与外传佛教是同源的,道佛殊途同归矣!
以上。
若想了解跟多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9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