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人物志庄子

发布时间:2020/10/6 15:16:50   点击数:
庄子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人物生平周烈王七年(前年),庄子出生于宋国蒙邑。庄子是宋国公室的后代,其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关于蒙邑的现代地理位置有多种说法,如河南商丘、安徽蒙城、山东东明等。庄子约生于周烈王七年(前年)。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考察。首先,《史记》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又记有楚威王派使者厚币聘庄子一事。楚威王元年(前年),即梁惠王三十二年、齐宣王三年,而威王卒于十一年(前39年),且“周能致楚聘,必已三四十岁”,则庄子生年应不晚于公元前至公元前年。其次,《庄子》“于魏文侯、武侯皆称谥”,而于惠王“初称其名,又称为王”,则庄子的生年应“在魏文侯、武侯之世,最晚当在惠王初年”,亦即周烈王七年。司马迁在《史记》用精练的一二百字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并未提起庄子的字。庄子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周显王五年(前年),父亲庄全对子綦(范蠡再传弟子)回忆往事。庄全曾祖父庄生年轻时与范蠡是至交。周显王七年(前36年),宋桓公兼用儒墨,重用大儒裘氏弟子郑缓,墨家巨子田襄子弟子惠盎。庄周八岁,师从裘氏学儒。周显王十三年(前年),十四岁,不再学儒,转而师从子綦学道。周显王二十年(前年),二十一岁。庄全夫妇为庄周娶妻钟离氏。周显王二十一年(前年),二十二岁,长子出生,名庄遍。周显王二十二年(前年),二十三岁。任漆园吏,免除兵役。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年),二十八岁,前往商丘上交蒙邑漆税,结识庖丁。周显王三十年(前年),三十一岁,次子庄咸出生。周显王三十一年(前年),三十二岁,辞去漆园吏。周显王三十二年(前年),三十三岁,全力经营荆园。周显王三十四年(前年),三十五岁,戴盈前往蒙邑,拜见庄周。周显王三十六年(前年),三十七岁,屈宜臼死于韩国。庄全怀念老友,病重而死,庄子母亲狶韦氏也悲伤而死。庄子护送父母灵柩回楚国。周显王三十七年(前33年),三十八岁,晋见楚威王。后离开郢都,返回蒙邑。周显王三十八年(前年),三十九岁,辞楚相不受。周显王三十九年(前年),四十岁。蔺陶之子蔺且十一岁,拜庄周学道。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5年),四十五岁。子桑与东门四子前来拜访庄周。周显王四十五年(前34年),四十六岁,带着蔺且前往大梁,拜见五十七岁的子华子。惠施担心庄子前来谋取相位,派人搜捕庄子。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3年),四十七岁。五国相王。庄子拜见魏惠王,魏惠王放弃伐齐。庄子在诸侯混战、争霸天下的社会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著书,潜心研究道学。后成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大约去世于周赧王十七年(前98年)至二十九年(前86年)之间。哲学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道”是《庄子》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中“道”的思想,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从主体上升为一种宇宙的精神。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相的,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道”的特点,具有绝对性、创造性、永存性、普遍性、无为性。“道”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无为”形容道的幽隐寂静,“无形”形容道的超乎名相。道虽然幽隐寂静,却在作用上可取得信验(“有信”),所以具有绝对性;道具有创造性,“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品位上与时秩上都先于天地鬼神,是产生万物的最后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出上古而不为老”,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故具有永存性;“道”遍及六合四方,“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又具有普遍性;“道”还具有无为性,道无为而万物自化,“杀生者不死,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生生者不生”,万物常因特殊的际遇而兴起而消失,道运作万物而自身却永不消失。庄子阐述的“道”,向世人宣告自己体悟的宇宙观、世界观,这也正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的逍游境界的思想基础,要达到生命的绝对自由,就必须深刻体悟“道”这个基本的范畴。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如何扩大人的内在生命,便是庄子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1871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