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7/30 14:37:00 点击数: 次
现在一提道家,一般人立马想到“老庄”。可是你知道吗?在诸子百家的时代,道家最著名的人物不是老子,也不是庄子,而是现在已少有人知的一个人物——杨朱。杨朱是战国时人,与庄子几乎同时代,但比庄子大了二十多岁。杨朱在当时的地位,《孟子·滕文公下》一语道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即杨朱,“墨”即墨子。在研究先秦道家思想的学者眼中,杨朱是绕不过去的,但是普通大众知道杨朱这个人的,恐怕是百里无一,更甭提了解他的思想了。司马迁著《史记》,写了《孔子世家》,老子、庄子也都有传,可是杨朱一个字都没有。问题是,司马迁也是道家的拥趸啊,何以至此?问题可能出在杨朱的一句名言上,这句话是这么说的:“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杨朱的大意是:拔下一根毫毛来有利于天下,我不干;让天下来奉养我一人,也也不干。如果大家都向我学,天下都安定了。这话听起来很有毛病,跟儒家提倡的“舍生取义”、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完全背道而驰,怨不得杨朱被孟子骂作“无君”的禽兽,成语“一毛不拔”也源于此。可是从深层次去理解,这话难道没有可取之处?有,而且是大有可取。战国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大混战的时代!各诸侯国以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名,一再发动侵略战争,年年打仗,月月打仗,天下民不聊生。杨朱的“不损一毫、不利天下”论,正是代表道家给这个病态的时代开的一剂“猛药”。杨朱的核心观点是:每个人既不有利于天下,也不有害于天下,尽力做好自己,不损害集体利益,也不让集体损害个人利益,那么天下就会变得很好。那为什么要搞到“一毛不拔”这么极端呢?因为在杨朱看来,牺牲一根毫毛,就可能牺牲一条腿,牺牲一条腿,就可能牺牲整个身体。有一就有二,有二必有三……所以这个口子不开,就什么事都没有了。一旦开个小口,一切就完了。这说法,跟《老子》的“合抱之树,生于毫末”多么像,只是着眼点不同而已。话虽如此说,但毕竟杨朱的思想是过于极端了,在后世看来是“有毒”的,很容易被误解,甚至有可能被滥用。杨朱在秦汉之后逐渐销声匿迹,老庄无人不知,而杨朱少有人知,与此不无关系。殊不知,杨朱与老子、庄子与杨朱都是一脉相承的。你对杨朱了解多少?一家之言,欢迎评论、转发!《道德经》将《易经》这一卦发挥到极致,经世致用,无往不利!“万经之王”《道德经》,精华就在这两个词,悟到就是福气!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bb/259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