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高考文言文弘治君臣十四年春正月陕西

发布时间:2024/3/8 15:27:07   点击数:
中科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十四年春正月,陕西地震。兵部尚书马文升上言:“祇畏变异,痛加修省。”

祇,拼音qí,本意指古时候对地神的称呼。

修省,修身反省。

十四年(年)春正月,陕西发生地震。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说:“神祇最怕灾异之事,陛下应痛加修省。”

劝上:“积金帛以备缓急。罢斋醮以省浪费。将陕西织造绒褐内臣,早取回京,以纾军民之困。”上嘉纳之。

金帛:黄金和丝绸。泛指钱物。缓急:偏义复词,紧急情况。

斋醮[zhāijiào]:请僧道设斋坛,祈祷神佛。纾:缓解,解除。

嘉纳:赞许并采纳。

他劝皇帝说:“积储金帛以备缓急之需,罢止斋戒供奉以避免浪费。将去陕西监督织造羊绒粗衣的内宫官员早日召回京师,以缓解军民生活困扰。”皇帝赞许采纳了这个意见。

礼部尚书傅瀚率九卿疏弭灾、时政三十一事,不报。

弭灾:消除灾害。

礼部尚书傅瀚率领九卿大臣,就消弭灾祸和时政提出三十一件事,皇帝不予答复。

瀚复言:“民心易感,在结之以恩。属者所陈,当如拯救,犹恐不及。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疏入,从之。

侧听:侧身而听。表示尊敬。宸断:皇帝的裁决、决断。

傅瀚再次提出说:“民心最容易感化,在于要对他们施以恩泽。陛下所属众臣提出的三十一件事,都是拯救时弊的当务之急,现在提出就办还怕来不及,可我在旁边等待您的裁决满一个月了,您还没有下达决断,这是什么道理呢?”傅瀚笫二次提出奏章之后,皇帝才采纳了九卿大臣们的意见。

时南北九卿上疏言事,俱报可。三月,保定抚臣献白鸠以为瑞,礼部尚书傅瀚劾其不当,奏诏斥遣之。

从这以后,凡是南北府九卿大臣提出来的事情,皇帝均批复“可”。三月,保定抚臣献上白鸠作为祥瑞,礼部尚书傅瀚上疏弹劾,认为这不合适,皇帝看过这道奏章以后,降诏斥责并命令把白鸠送还保定。

冬十月,改马文升为吏部尚书。十五年正月,大计天下吏。上召马文升至暖阁。谕之曰:“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毋纵毋枉,以彰黜陟。”

大计:官吏每三年一次的考绩。黜陟:罢免和升迁(官职)。

冬十月,马文升改任吏部尚书。十五年(年)正月,考课天下官吏。皇帝在内宫暖阁里召见马文升,告诫他说:“把全国凡是可以朝觐皇帝的官员名单,全都要汇集编制成册,爱卿你要留心逐个访查,既不要放纵太宽,也不要苛责冤枉,该提升的便提升,该罢免的就罢免。”

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

翕服:心悦诚服。

马文升叩拜说:“陛下这样励精图冶,这是祖宗社稷的福分,臣怎敢不遵命!”从此开始朝廷裁汰不称职的官员两千多个人,都处置得当。(刘大夏)补任为兵部尚书。刘大夏一向把安定内部、排除外患当作自己的应尽职责,所以这道命令一下,朝廷内外的人们都心悦诚服。

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罢,皆不许。既廷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

在这以前,刘大夏在广东和广西,一年之中两次乞请退休离职,皇帝都没有允准。这次调回京师,他在朝堂上面谢圣恩,皇帝把他召入内殿,问刘大夏说:“朕一向重用爱卿,而爱卿多次以有病为由加以推辞,这是什么原因呢?”

大夏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

不虞:死亡的婉词。度:估计。

刘大夏回答说:“臣已经老了,而且有病,现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有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责任就在于兵部。臣自我揣度力有不足,所以推辞。“皇帝默然不语。

居数日,复召问:“征敛俱有当,何至今而独言民穷财尽也?”大夏对曰:“止谓其不尽有常耳,他固未暇论。即臣在广西取铎木,广东市香药,费固以万计。”

有当:适合;合宜。常:常规。未暇:没来得及。

又过了几天,皇帝又召见刘大夏,问道:“现今征收税赋,征发徭役,都比较适当,你为什么还说民穷财尽?”刘大夏回答:“我只是说现今征收税赋,征用徭役,没有一定之规。至于其他的臣还没有说到。就拿臣在两广来说,朝廷每年向广西要铎木,又在广东收购香药,光这两项费用就在万钱以上。“

上曰:“若向者言之,固已停止矣。”上一日问:“诸卫所卒强勇可用否?”对曰:“向者臣固言民穷,而卒殆甚焉,何以作其锐!”

向者:先前,过去。卫所:明朝使用的一种军队编制制度,永乐时全国兵员达两百万。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

殆:困乏;疲惫。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作其锐:振作士卒的锐气。

皇帝说:“那是过去的事情,现在这些征敛都已停止。”有一天,皇帝又问刘大夏:“各个卫所的兵卒是不是都很强悍勇武,可以调用呢?”刘大夏回答:“先前我是说了民穷,而兵卒困乏更甚于百姓,用什么来振作这些兵卒锐气呢!“

上曰:“在卫有粮,戍征有行粮,何乃穷也?”对曰:“江南困转漕,江北困京操,他困又不止此。且所谓月粮、行粮者,半与其帅共之,能无穷耶?”

行粮:行军途中或在外执行任务时加发的粮饷。京操:古代的一种军事行动。明制,京外各军赴京以俟临阅、操练谓之京操。

穷:困难。

皇帝说:“兵卒在卫所有月粮,戍守征伐有行军粮饷,怎么能说兵卒生活很苦呢?”刘大夏答道:“江南困于漕粮转运,江北困于京团营的操练演习,其他地方的困难还不止这些。而且,所谓月粮、行军粮饷,有一半都被将帅克扣,兵卒的生活怎么能不困难呢?“

上叹息曰:“朕在位久不能知,何称为人主!”乃令九卿大臣,各以其职言军民弊政,而择行之。

皇帝听后,深为叹息,说:“朕在位已经很久,可是这些事情都不知道,怎能称得上是为民做主啊!“皇帝命令九卿大臣,各以其主管的职事,说说在军民百姓中朝廷的弊政,选择可以推行的,再加推行。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

B.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

C.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

D.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

A“若此”意为“像这样”,应该是用来修饰前面所讲的情形“陛下图治”,而不是用来形容“宗社福也”(宗庙社稷的福气啊),且“宗社福也”是判断句,加上“若此”则句意不通,排除C、D。

“汰不职者二千余人”使用了定语后置,原句句式为“汰二千余人不职者”,意为“淘汰了两千多个不称职的官员”,故“不职者”和“二千余人”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斋醮,为对道教仪式的传统称呼,俗称“道场”,即供斋醮神,借此来求福免灾。

B.礼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祭祀、赋税、科举等。

C.疏是在朝官员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上疏是臣子规谏君主、参与政事的重要方式。

D.转漕,指转运粮饷,既可指为军队转运粮饷,也可指国家常规的粮食运输。

BB.“赋税”指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为户部的职能之一。在极为讲究礼法的古代,礼部在六部中的地位可以说极为特殊,其主要职责是掌管天下礼仪、祭享、贡举(科举)、外交等事。户部主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事,不仅负责着朝廷税赋的收缴入库,朝廷要用钱也是由户部负责,同时还掌管着天下民政事务。故选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陕西发生地震后,马文升上疏言事,劝告朝廷,广积金帛,罢止斋戒,召回陕西监督织造的内宫官员,以缓解军民之困。

B.礼部尚书傅瀚等人上疏议政,皇帝未予理睬,傅瀚再次上疏,直陈朝廷未能拯救时弊、施恩于民的种种危害,皇帝才予以回复。

C.刘大夏在两广任职时,两次请辞。当皇帝问其原因时,刘大夏以体弱多病、自身能力不足以应对突发事件回复皇帝。

D.皇帝就调用各卫所兵卒的想法征询刘大夏的意见,刘大夏借此反馈了各地兵卒苦于应对朝廷的各项任务和被克扣军粮的问题。

BB.“直陈朝廷未能拯救时弊、施恩于民的种种危害”理解有误,原文“民心易感,在结之以恩。属者所陈,当如拯救,犹恐不及。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只是质问皇帝拖延一月,迟迟未复的理由,并未列举其危害所在。故选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侧听弥月,未赐宸断,何以为理?

可我在旁边等待您的裁决满一个月了,您还没有下达决断,这是什么道理呢?

(“弥”,满;“宸断”,皇帝的裁决、决断。一点1分,句意2分。)

(2)向者臣固言民穷,而卒殆甚焉,何以作其锐!

先前我是说了民穷,而兵卒困乏更甚于百姓,用什么来振作这些兵卒锐气呢!“

(“向者”,从前;“殆”,困乏。一点1分,句意2分。)

14.刘大夏认为造成国家民穷兵困的原因有哪些?(3分)

①朝廷随意征收赋税、徭役。②朝廷向两广一带征收特产,耗费上万。③江南、江北的士兵分别为转漕、京操而困。④士兵的月粮和行军粮饷多被将帅克扣。

(一点1分,答出3点给3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55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