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枫桥三教历史性的统一可弥补西方文化不足,
▲-10-3南公化身窑
我想谈谈南老师的事业
南老师的履历,可能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内容,跟历史上那些留下名字的帝王将相比起来,一个少将参议的头衔,当过教授,修过铁路,参与过国共统一密谈……并不能算出彩;他也不是科学家,发明过改变人类历史的重要技术、基础理论。
但是这中间细参又颇为可观,比如以一少将参议头衔,请假需要找当时总统蒋介石面批;当教授不侧重于学术而志在千秋;修铁路以一介平民书生主导为中国国情下的唯一;国共密谈贡献史册未有之和统智慧;面对当代科技之先进提出超越科技目前范围的古代经验……
可见南老师虽“挟王霸纵横之术”,但他的事业目标并非常情可测,他在解释事业时说得很明白:“举而措之天下之民之谓事业”!他说:“所谓一个事业,就是这件事情做了,起码影响五十年、一百年,乃至千秋万世。真正好的东西,要有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千秋万代,人家还舍不得丢,那才叫做事业”。他拿来举例的通常只有像释迦牟尼、孔子或者耶稣等人,他讲:“在地球没有毁灭以前,他们的大名就永远存在,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因为他们对人类有了贡献,这样才叫千秋大业,是另一种事业,绝不是你做官的权力所能比拟的。一个人当了皇帝,就算统治全世界,最多也不会超过几十年就过去了”。这些话都是南老师学问所体现出来的格局,从初心发愿,到每一步的人生轨迹,都体现出他踏踏实实地在做这番事业,这也才是他真正要做的事业。
南老师有句经常引用的名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他所计较的是天下黎民,这也是每一位从山河破碎,任人欺辱的时代走出来的前辈先驱的共愿。不同的是革命家们缔造了新的社会,而他则心心念念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接续,他探索的是超越“历史兴亡周期率”的人走的大道。
诚如他的名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亡了可以再来,文化亡了就真的亡了。他是真的传道,传真的道。而且,我们不要光局限于21世纪我们看到的资讯跟感受到的文化氛围,我们需要将时间往前追溯,这样才能明了他“一生志业在天心”的坚定不易。
起码在年,他这个事业很早就确定了,20多岁悟道后,他孤身削发,去峨眉阅藏,当时便是为接续与弘扬文化做准备。在山上充满传奇色彩的施食,更是当众表态要扶持儒释道三家文化。在“杨柳千条尽向西”的年代,他很早就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式微,看到了这种式微背后的风险,以及这种式微的根源所在,他用一生的岁月致力于此,要挽救文化,挽救民族。
他用的方式,跟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辜鸿铭、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冯友兰等等都不一样,他是跨越了两千多年,直接圣源,同时将儒释道三家核心学问、奥秘证到、保任,彻底弄明白了,真正化为己有以后才重新入世。按照庄子的意见,南老师当是经历了《逍遥游》、证得了《齐物论》、成就了《养生主》、懂得了《人间世》、修到了《德充符》、圆满了《大宗师》、方才入世时时刻刻《应帝王》,去面对我们这群爷。因此,我们当以传承和接续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人物,以大历史的眼光看待南老师的事业。这当然是个大问题,不是短短几句话的感受跟比较能够成立,面对这样不世出的人物,我们很容易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南老师常说书非秦汉以上不读,原因是秦末文化出现断层,虽然董仲舒将儒家文化重演,但那更多出于政治需要,出发点就不一样,而且也只是突出儒家;也有人将隋末的大儒王通拿来比较,王通在弟子的成就方面,确实与南老师相似,执师礼者两朝重臣、能人皆有,但当年传统文化并未出现严重的传承危机;还有人以王阳明为例,指出大家同是悟道后建功立业,王的事功似乎更靓眼,不仅有军功,还有开创心学的大事业。两者都是修行人,王阳明的悟道程度,心学数百年的功过、流弊,历代先贤,包括南老师也都阐述过,从历史沿革来看,是儒释道三家合流的一个过程,心学并不究竟。因此这些历史上在世间大名鼎鼎的人物,与南老师的事业来比,还是有很大不同。
出世俗的呢?比如玄奘,比如禅宗各位祖师、道家各路神仙,在个人修证上非常了不起,弘法利生、代代相传,他们传承的是佛道两家的法脉。虽不乏在俗世有影响力的大居士,但通常还是在传统文化辉煌的时代,与近现代不可同日而语。三家在历史的乱流中不断融合,有理学、有心学,有用佛法阐述儒家经典,也有道家尊崇佛家经典,最终为南老师在三教来回穿梭,相互印证打下了基础。到了近代,三家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连带诸子诸贤都被打倒了,西方文化迅速占领我们的头脑;不仅是从意识形态上改变,而且社会形态的土壤也被铲除了,比如说家国体系的解体,人的原子化、物化,都足以让文化土壤随之改变。
略言之,从文化传承的时代背景来看,南老师所在的时代跟历史上最相似的是春秋战国,他自己也常讲现代世界是春秋战国的放大版,从文化背景来看,更是相似。比如孔子常说他当时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原有封建制度在向新的郡县制集权形式过渡,原有文化策源地的周王室名存实亡,上层建筑的逐渐变化导致了文化的变化,孔子还特别感慨:“微管仲,吾其被(pī)髪左衽矣”,可见即便是与异民族的文化斗争,华夏文化也几乎命悬一线;近代何尝不是如此?从清帝国向民主共和过渡,开启的时代变化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冲突加剧,被动挨打的现实让原有文化遭遇质疑和唾弃,全盘西化甚至消灭汉字也曾摆上日程。
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好像没变,但又确实都变了,“觚不觚,觚哉,觚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人们思维、行为方式都在改变,连器物、文字都是如此。
比如我们熟悉的曹刿论战,突破了传统的贵族战争规矩,田忌赛马挑战了传统的竞争模式,就像当代歌词唱的“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在当时都令人目瞪口呆,后世却觉得很正常。仗还在打,舞还在跳,但打仗的规则、跳舞的花样在变,这便是文化思想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个人如此,社会也是如此,文化思想一变,整个社会必然悄然转向。在大争之世,文化思想也逐步迎来所谓轴心时代,这显然也不会局限于文本,而是每个人的生活,是每个人面对问题、矛盾时候自然而然的认知和选择,这才是文化,这才是南老师注解《论语》等经典,是他接续传统文化的生命源泉。礼失而求诸于野,野就不是精英,不是贵族,不是象牙塔,野就在民间,甚至就是每个人日用而不知的那一部分。孔子时代,周公当年整理的文化也是像南老师时代的传统文化那样,不绝如缕,像要断了,又似乎还有丝丝缕缕的联系,所以南老师的事业对标的是孔子,这是时代使然,也是他个人的事功使然。
南老师和孔子的事业可以类比的主要的相似点有以下几个:
1、两者都在传统文化不绝如缕的时代肩负起整理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他们的发心、初心都在文化,这文化都不是皓首穷经的知识和学术,更非功名利禄,而是和生民性命福祉密切相关的学问。
这点很重要!古往今来太多人都是因为个人名利欲望或者单纯工作需要而做学问,即便搏得身前身后大名,也是和两人情况大有不同。孔子同时代有老子这样的高人,也有少正卯这样的学术和政治明星,但他们的初心、事业都与孔子不同。南老师同时代也同样有很多大师,有太多人著作等身,但论对文化的接续、弘扬,没有人能像南老师这样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取得如此的成就。孔子的事业备受磨难,哪怕没吃的快要饿死了也依然初心不变,南老师同样如此,曾经生活窘迫,却冒着风险借钱也要办学。甚至典当了有限的物品,也不能让学生饿着肚子听课。
孔子意识到当时的“传统”文化将在变乱中逐渐毁灭,便着手整理、接续、传承。他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直言就是上溯周公,他所倡导的仁、义、理、智、信等等,是为整个人类社会谋出路;南老师整理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于注重心脉,他写《禅海蠡测》详细介绍了禅宗,白话注解了《楞严经》、《楞伽经》,讲解大量佛经,让我们更方便明白地了解佛家的世界观以及生命修行的方法和次第,补充了我们民族原初文化中缺少的相关详细内容和逻辑。虽说他不是这样做的第一人,但一定是最为系统,最为详实的人,也是最能让最广泛的当代人所接受的人。
他跳出宗教桎梏,将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子思等圣贤的著作重新解读一番,贯通起佛陀、孔孟、周公乃至尧舜禹、黄帝之道,儒释道三家平等互补,给我们展示了道,真正落实了道乃天下之公道,令传统文化的道统得以揭示和传续。
同时,他还汇编了《正统谋略学》、《儿童经典诵读系列》,讲解并实践了文学、艺术、军事、术数、纵横术、经营管理、儿童教育、中医、太极拳、丹道等等内容,他所做的,诚然是琳琅满目,非常人可及。一切的核心不是顽固地守旧,留恋远古传说中的美好,正如他的愿望都是向前看:开拓人类走的大道。南老师的行为类似孔子述而不作,却又和孔子一样,完整系统地形成了对传统的继承,并且能够让最广泛的人接受,得到潜移默化。
2、两者所传承的传统文化都有其核心,但又不局限于此核心。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南老师说的生命科学,种种强调归根结底是统一的,需要内外修养的统一,用古词来讲便是“道”。
他们留下的作品就像他们的化身,表达着他们的学问,蕴含着他们的精神,充沛着他们生命的能量,洋溢在每个角落。孔子用仁等等的概念阐明周公及其以上中华道统的一以贯之,用六经充实了上溯尧舜以及黄帝的精义;南老师用生命科学等等概念阐明了孔孟老庄之道的重要核心,用儒释道的经典注解充实并复活了孔孟及其上溯至周公尧舜乃至黄帝的心脉。
张载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孔子和南老师身上是可以得到实际验证的。孔子的核心地位已然有历史做脚注,南老师的历史地位,如果仅从修证加学术研究和推广的复合要求而言,无论是往上追溯还是同时代,确也凤毛麟角,至于往后看,短时间要再出一个南老师,难!
3、两者都是“栖栖一代中”,但却以一己之力,贯通朝堂和民间。
孔子在鲁国当过官,后来一生不得重用,但他门下三千弟子,都是仰慕孔子而主动求学,很多学生位高权重,或者富甲一方,无论是政府高层还是平民百姓,都希望有幸得到他的指点,他目光如炬,智慧炽然,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政府高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4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