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3/3/20 13:19:53   点击数:
北京好治疗扁平疣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10127/8629850.html

被称为“国剧之光”的长安十二时辰在某酷播出以来,其紧凑的剧情、严谨的习俗礼仪考证及服化道,加上打斗、爆破等真实呈现以及每一帧都是电影质感的制作让国人在这个夏天有了全新的感受——原来中国本土也可以拍出不那么鄙视观众智商的电视剧啊,是不是看过的同学倍感欣喜?

啥,没看过?没事,没看过是好事,有点时间锻炼一下身体学一下学问岂不更好?小庐来给您大体讲一下这部剧是怎么回事。

《长安十二时辰》是根据马伯庸先生写的同名小说改编,讲的是天保年间,长安安防枢机靖安司得到情报有西域恐怖分子准备在上元节这天混进长安实施恐怖活动,于是由大案牍术(相当于相当于现在大数据分析)选出最适合的破案人选——一名熟知长安市井兼具侠肝义胆的死囚张小敬于上元当日协助靖安司司丞李必来侦办此案,尽力阻止重大社会安全问题的发生。

马伯庸先生在设置小说时空的时候是架空,但是借了天宝时期的历史背景、参照了长安的布局、改编了历史人物的著名事件,所以观众能在里面看到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号和老熟人的影子,比如天保就是天宝,李必和太子的老师何执正何监作了“不知绿叶谁裁出,二叶春风似剪刀”;程参是骑着马,念着“忽如一日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场的,后来因为这一天的遭遇决心去边塞一展抱负;少年司丞李必就是《三字经》里所说的“泌七岁,能赋棋”中的神童李泌李长源先生,历史上以裁断清明之力辅佐了自唐玄宗起的四代帝王,也确是位博学的求道之士。

电视剧改编的也很好,每一个小人物都是丰满的,坏人也有闪光点,好人也有不足处。据网友讲,此剧七成按原著,越往后拍越独立于原著。也就是说看小说和看电视时不要互相比较,用两个角度独立欣赏更有利于身心健康。本文也只是根据电视剧的剧情来的哈,多少有些剧透,但为照顾讨厌严重剧透的同学,会尽量说些不影响观看的细节。

这个剧有个特点,很多时候需要一边看,一边百度一下人物对话讲的什么意思。比如说作刑侦工作抓坏人的人叫不良人,作不良人的头就是不良帅,老妇在猪圈边祈祷:“子卿不在,曹夫人已行,小姑可出,”是在祭祀厕神紫姑。但是呢,有些词虽然一听就懂,但是出现的有些频繁,其内涵是不一般的。本文就选取几个高频词汇与诸君共赏。

一、上元节

长安十二时辰是发生在上元节的巳正也就是早上11点到第二天的巳初也就是次日早上十点,四十八集的剧集有三分之二以上集中在上元节这一天。

那么为什么剧里把元宵节称为上元节呢?既然有上元节的话,那么有没有中元节、下元节呢?能想到这里的同学很有悟性哈,说对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中,三元节都是极为重要的节日,上元节是正月十五日,而中元节就是最近的七月十五日,下元节是十月十五日。这三天,被人们定下来纪念天、地、水代表的信息环境,也被简称为天地水三官。

为什么要纪念天地水呢?原因很简单,天地水是人终其一生赖以生存的环境,只要我们存在着就会受到天、地、水的帮助。我们中华儿女自古有知恩图报的优良传统,得了他人他物的支持帮助,必会敬重和感谢他们,所以纪念、祭祀三元是应有之义。

当然了,古人传说这三天分别会有负责天地水的天官、地官、水官亲自到人间视察,如果能在这三天里向三官诚心首过(自陈过错的意思),并祈求佑护,也是能有消灾得福之效。由于每一元所掌之事不同,人们也会有不同地运用和祈求方式,比如上元节,就要点灯,越是通明越好,以祈求天官赐福;中元节是地官,此时也正是大地丰收的时节,所以用秋收之物祭祀先祖寄托哀思也是非常好的时候;另外下元节水官,古代也有祭祖和祈求风调雨顺等的习俗。

说到这里不由吐槽一下,后来随着传统文化的衰落,人们只知道中元节这一天是鬼节了,好像很可怕的样子,倒是关键的祭祖啦、首过啦、赦罪啦之类美好有用的环节好像都不怎么记得了。

二、鲲鹏和蚍蜉

鲲鹏和蚍蜉这两个名词,在剧集中常常出现,而且明里暗里往往成对出现。比如在龙武军试图接收靖安司之时,靖安司丞李必就问了龙武军将军“鲲鹏大还是蚍蜉大”,龙武军将军回答时用了《庄子·逍遥游》里的“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李必反驳说:“物大物小,各尽其用……”请记住马亲王给李必高光时刻的这句台词,这是一句贯穿整个剧的点题之语。再比如皇帝身边的郭利仕给李必传何监口信,命其停止查案,以免案件引火烧身牵连太子时,李必问狼卫(外来的恐怖分子)还没除尽,祸害百姓怎么办,郭公公就说了:“大鹏展翅九千里,他看不见地上的蝼蚁”。再比如檀棋给李必说:“不管是绿袍、红袍还是紫袍,圣人(指唐玄宗)之下,皆是蚍蜉”

蚍蜉是一种蚂蚁,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在很多有暗示的镜头中,剧组很认真地找来了白蚁做成象征镜头。比如在一开始张小敬出场的时候就给了一只白蚁特写,在后面圣人终于出场时已经充分了展现了玄宗后期官场黑暗腐朽,配乐都是沉重的,紧接着剧末就配了白蚁侵蚀建筑模型的镜头。

蚍蜉在本剧中象征了什么?象征了小人物,他们每一个个体都很弱小,他们活的普通平凡。比如一开始被囚禁的张小敬,比如当年和张小敬一起因等不来援军而誓死苦守烽燧堡的其他兄弟们,比如因违规强拆而失去父亲的闻染。那么鲲鹏是什么呢?在剧中似乎主要代表了皇帝、贵胄、权臣。比如一开始张小敬和李必站在一起,张小敬是蚍蜉,李必是鲲鹏,因为李必自我介绍的简历是:“我姓李,但我的李却不是唐李,乃前朝隋李。吾六世高门望族,七岁与张九龄称友,九岁与太子交,何监是吾师,王宗汜将军是吾友,亦随叶法善师修道法近十年,圣人常诏我共辩道法真意。”(剧情虚构的,不能当长源先生的真实简历),而张小敬的简历则是:“十年陇右兵九年不良帅”以及“我没啥文化”。可是这样的鲲鹏就真的因为地位高、权势重,就能肆意践踏弱小的蚍蜉吗?如果蚍蜉被侵犯,没有了活路会怎样?如果没有了活路的蚍蜉抱团会怎样?本剧在后半部分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所以我们一开始看这个剧的时候以为是一部炫耀“熙攘繁盛,光耀万年”大唐盛况的科普片;看到一半就明白了,这是一部有警示意义,展现帝国衰败之原因的教育片。

在中国古代的学问中,明确地指出心自身出,身心不离。由于人同天理,天人同构,所以是君为心、民为身、民为君之本,君爱民则民尊君。古代师官一体,夏商周三代以前,王代表的就是教化的人间顶峰,这些先王以身作则,正己以保万民以化万民,这种传递的方式,就是忠恕之道,由近及远,类似从中心扩散,通过他们的臣子完成的,臣子就是他们的学生,学习就是他们修身进德保命护生等的行动思想。学的好的人,其志和君王越靠近,能力越强,能够承担的责任越大,那么封地就越大。臣子下面还是自己的臣子,这就是诸侯系统。可是如果弄反了,像本剧描述的那样君主在上面贪图享乐,懒于政事,宠信奸佞,最终好官难伸其志,基层民不聊生,那么离见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时候也就不远了。

三、选择和不退

在前半部剧集中,选择是出现很多的高频词汇:名场面有以前途性命做担保继续查案的李必认为上元节凶险,解除了婢女檀棋的奴籍让她离开,想做大事的檀棋拒绝,说:“公子做了选择,檀棋也做了选择。”太子选派在靖安司协助查案的姚汝能跟张小敬去地下城找黑老大要线索,黑老大提出交换条件,让张小敬指出安插在他身边的不良人暗桩时,姚汝能咬着牙说:“千万别选错!”;相信张小敬一心办案的郭立仕决心冒着陷入党政和被圣人误解的代价去救张小敬时,说了句:“如果什么都很容易,那还叫什么选择。”就连满是心机的油滑小人元载忽悠刚攀附上的王宗汜将军之女说:“今天只有我做的每一个选择是正确的。”

在后半部剧集中,当靖安司遇袭失火被大反派右相林九郎的人接管,李必和张小敬各自奋战分别陷入四面楚歌,姚汝能违抗新司丞命令用主望楼的鼓打出“不退”的代号。自此之后,不退两个字就以超高频率出现。张小敬不退、李必不退、姚汝能不退、龙武军不退。同样在选择着的林九郎和奸猾之辈元载就不一样了。听说城里有狼卫,林九郎吓的龟缩在别苑不出;推断出有人要谋刺自己后,令人伪装自己出行以李代桃僵。元载更有意思,道理一串一串的,忽悠别人不退很在行,把别人忽悠在前面了自己藏在人家背后见风使舵坐收渔利。

差别为啥这么大?

不退,是选择的一种。等到不退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得失放在一边了。张小敬一介死囚,明知道办完案还是得去伏法,还是不逃不退,是因为他在做不良帅的时候每天看着长安百姓的生活,他想守护他们,守护他心中的长安。这和一直犯浑,但在靖安司遇袭文武官员死伤过半之时独自站出来拼死力战众敌的旅贲军崔帅心中最底层的志向一样。李必不退,是因为李必是真正有学之人,有如山之志。在剧集一开始,李必就在明志,他在说服张小敬帮助办案的时候有很精彩的一段对话,贴在下面:

张小敬表示听不懂,于是李必解释道:

一听为了当官张小敬扭头就走。

然而李必解释了他认为的宰相意味着什么的人:

当何执正劝李必不要查案,李必问他是不是想保靖安司,何监说:“我是想保你!”李必说:“李必今日只想保长安。”龙武军将军奉命来收管靖安司时,李必去跟右相请了军令状,承诺甘愿接烫手山芋,承担查案失利的罪责,龙武军将军问他:“高门子弟,锦绣前程,为博今日一役将成阶下囚,值吗?”李必说:“值”。

所以李必志在保大唐百姓。保民的志向让他和张小敬互相依赖信任,同生共死,让他们不退。小庐看到后面的时候,发现很多人觉得剧情崩了,为什么李必那么愚忠,不肯放过贼人袭击奸人和昏君?为什么张小敬在丧失最终的寄托、明白袭击者的苦衷之后,还在阻止恐怖事件的发生?这说明很多朋友没看懂。因为他们心里装的是别人,是更多的人,而不是几个人;他们关心的更长远宏大,这志向让他们放下自己受的委屈、甘愿舍弃已有的身份地位,他们保的是天下!!所以,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尽管他们困难重重,但是选择二字对他们来说却容易了很多,就是——行义而不退。

所以啊,观众朋友们,想做大事,先要立大志,别老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的得失,看不见远方的。元载在历史上位极人臣后全家坐罪赐死,祖坟被挖;长源先生虽多次辞官入山清修却以保国安民名垂千秋。天之道,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四、有用

说到这个词,有点想笑。不知道马亲王之前受过什么刺激,饱尝人间冷暖之后发现了一条定律,就是人要有用,否则就玩完了。所以“有用”这个词在这个剧集中出现的频率都有些发指了。除了几位位高权重的大佬之外,说过“我有用”“我没用了”“我需要对我有用的人”“想想你能有什么用”之类台词的主配角绝对过半了。有用,就有价值;有用,就能活下去。

有用这个词,看上去冷冰冰,很扎心,但是也道出了一部分的自然真实,那就前面提到的李必所说的:“物大物小,各尽其用”。所有存在都有其用处,这就是有其德。在我们小时候,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就是将来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希望我们能成为有德之人。

但是区别于现在流行的说法,也区别于西方社会学、经济学所认知的交易论,在我们中华自古的文化里,有用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或者是一个为博得某人眷顾而强作的状态。在我们的学问里,人们走的是集体进化的道路,每个人都有公心,无私专注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自然就会成为有用的人,整个社会也会越来越好。所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尽力尽职。但是不管是因为天生的原因还是后天锻炼的原因,人们的能力是有强弱的。在这种情况下,能力强的人会照顾能力弱的人,而能力弱的人会发自内心地感谢和尊重能力强的人,发自内心地乐意被能力强的人领导。

那么怎么界定能力强弱呢?其实留下我们中华文明的先王就是强者,他们能更真实地观察世界、更高效地处理各类事物。当他们不断总结经验,将观察世界得出的结论整理成文字,如果能够得明师指导,达到他们所记载的行止标准,其实就能算作强者了。这也就是古代中国人的学习体系,学到一定程度通过考核才能入朝为官管理他人。这个体系所承载的学问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核心精粹,其最牛的地方,就在与自然真实的严密贴合,所以是合于大道正气的,只要脚踏实地地践行,就能让自己、他人甚至环境一起变的更好。我们用现在人好理解的话来形容一下,就是自然国学。那么具体到我们今天,明师少之又少,我们如何才能迈出学习自然国学的第一步呢?那就是修身,这是基础中的基础!修身兼具了锻炼身体和注意思想品德修养两方面。所以小庐一开始跟大家说没看过这部剧真心是好事,小庐现在还在自责看片挤压了锻炼身体的时间呢。等修身好了,自然精神好,身体也听使唤,再加上专注尽职的积累,自然日日进德,对社会有用了。所以有用真的不是单单一个功利的结果,而是不断修身不断积累的这个过程的副产品。

在最后,小庐发点感慨。剧里的李必这个道士的形象终于不是以前影视剧中那种神叨叨魔怔症的算命施法的形象了,也不是社会上流传的阴柔软弱无所为无所谓的那种,而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专注于立志和事上的磨练,甚至以入朝为官来达到庇护天下百姓的志向,这样的描述才是符合实情的。现在人们总以为跑到山里打个坐画个符那是道士,误了很多相关兴趣爱好者的前程。这真要感谢一下马亲王以及这部剧的导演、编剧们,他们已经尽可能地做功课、参照真实编剧和拍摄。如果这样的电视剧多一些,那么我们的信息环境会变得更有意义,能给更多的青少年树立对的典范,而不是扰乱孩子们对现实的认知,扭曲他们的价值观。

盼望这一天能早点来^_^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47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