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高考祝福成语知多少快来学习这些典故

发布时间:2023/3/8 12:01:17   点击数: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303/8708944.html

1、金榜题名

金榜题名,泛指通过考试后被录取。出自唐末五代王定保所编撰的古代文言轶事小说集《唐摭言》第三卷:

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尚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所谓金榜,是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黄榜;题名,是指写上名字。金榜题名,就是把名字写在金榜上。金榜题名乃是人生四喜之一,其他三喜分别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

在古代,黄色是帝王的象征,殿试录取之后,朝廷发的进士榜,即是用黄纸填写,表里二层,犹如黄灿灿发光的金子,因此,称为“金榜”。封建时代,“金榜题名”是所有读书人的愿望。

至于为何使用金榜,在《太平广记》一书中有记载:

有一名叫崔绍的人,在病中做了一个梦,梦见他进阴司,看见有金、银、铁三种榜。金榜名列将相;其次是银榜;州县官都在铁榜上。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当政后,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没有大兴土木,而是想要把家业留给子孙,要推动社会进步,就必须把所有优秀的人才吸纳进来,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科举考试。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止,共经历了年。

2、旗开得胜

比喻事情刚开始就取得成功,该成语出自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

“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另外,元·关汉卿也曾在《五侯宴》楔子中写道:

俺父亲手下兵多将广,有五百义儿女将,人人奋勇,个个英雄,端的是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3、一举夺魁

一举夺魁现在的意思是一下子夺得了冠军或者某项荣耀。举夺魁这个成语的典故是出自唐韩愈《赠张童子序》:

“张童子生九年,自州县达礼部,一举而进立于二百之列。”

也有,

唐钱起《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几年深道要,一举过贤关。”

还有,

唐薛用弱《集异记·王维》:“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

古义中,“举”是指科举考试。“魁”是为首的,居第一位的的意思。之所以用一举夺魁形容取得胜利/冠军,是因为北斗星中第一星就叫魁星,因此以后用魁来指代第一。

4、一鸣惊人

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不被人注意的人,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有一则历史典故,与战国时代两个人有关,一个是齐国君主齐威王,另一位是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淳于髡(chúnyúkūn)。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淳于髡通过用故事寓言让齐威王成功的变成了一个治理国家勤政爱民的君主。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5、鹏程万里

比喻前程远大。出自战国·庄子《逍遥游》: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日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鹦笑之日:“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种鹏鸟,是一种名叫“鲲”的大鱼变成的。它的背长达几千里。每年六月,它都要飞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击起三千里的浪花。它乘着旋风,一下子能飞越九万里的高空。一些小鸟很不理解地问它:“你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以外的天边呢?”,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句成语“鹏程万里”。

6、鱼跃龙门

相传鲤鱼跃过龙门之后,即可化身为龙,腾飞升天。比喻举业成功或地位高升。出自语出《辛氏三秦记》:

“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唐·元弼有《鱼跃龙门赋》。

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从此,每逢暮春季节,就有无数金色鲤鱼循著黄河逆流而上,聚在禹门下,奋力跳跃,偶有一跃而过者,便化为苍龙,腾飞九天之上。化龙飞升的禹门叫「龙门」,「一跃龙门,身价百倍」意即如此。

传说中,常以龙头鱼身的鳌鱼来表现「鲤跃龙门」的典故。本堵表现滚滚江浪中,鲤鱼在龙门下吐津迫,而跃过龙门成龙的鳌鱼,展翅欲飞冲天的模样。

7、出类拔萃

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超出同类之上。形容一个人的品德、才能出众。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出类拔萃与孟子有关。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

有一天,公孙丑希望老师孟子给自己讲一下孔子、伯夷、伊尹这三位古代圣人的异同。孟子说:“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能够以仁义治理天下,使诸侯来朝见;都不会做不合道理的事,都不会滥杀没有犯罪的人。”至于他们的相异之处,孟子并没有直接进行比较,孟子这样说:“孔门弟子中名气很大的宰我、子贡、有若三人,他们的聪明和智慧足以了解圣人,即使他们了解得不够,也不至于偏袒哪位,因此我们可以看看他们是如何称赞孔子的。

宰我说:“我看老师比尧舜都强多了。”子贡说:“看见一国的礼制,就了解它的政治;听到一国的音乐,就知道他的德教。即使在百代以后去评价百代以来的国君,也没有谁能违离孔子之道。从有人类以来,没有谁能赶上我的老师。”有若说:“不仅人类有高下的不同,麒麟对于走兽、凤凰对于飞禽、泰山对于土堆、河海对于小溪,都属同类中的高下之别。圣人对于百姓。也是同类,但他远远地超出了同类,大大高出了同类。从有人类以来,没有谁比孔子更加伟大。孔子是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8、独占鳌头

原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出自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楔子:

“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也有,

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三折:“他本望至公楼独占鳌头,今日向洞庭湖跳过了龙门。”

这则成语典故与包拯、范仲禹有关。

宋朝时期,包公奏请宋仁宗加试恩科,湖广武昌府江夏县南安善村的范仲禹得知消息后暗自叹息,同乡得知他的才华一定会独占鳌头、金榜题名的。刘洪义资助他两白银与一头黑驴上京。范仲禹果然不出众望得中状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46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