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杞人忧天寓意如何很多人搞错了
本期人物:长庐子,战国时期诸子之一,言行散见于《庄子》、《史记》、《汉书》等,又作长卢子。在司马迁时代,长庐子的书还流传甚广,可见他在诸子百家中曾有一席之地。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现在的解释是“比喻无必要的担忧”。然而在原著中,它的寓意并不是这样的。
杞人忧天的寓言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个人担忧天塌地陷,睡不好吃不下。有人开导他说:“天和日月星辰都是积聚的气体,不会塌下来;大地是大土块,充塞四虚,也不会陷下去。”于是“杞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很高兴。
如果寓言故事只到这里,说它是“比喻无必要的担忧”似乎并无问题。然而,这个寓言故事其实还有下文。
长庐子听说这事,笑道:“天和日月星辰是积聚的气体,大地是土块充塞四虚,固然没错。但无论是气体还是土块,都是有形有质的东西,虽然它们很大,难以穷究,但依然只是宇宙中一个小小的东西,怎么可能不会毁坏呢?到了它毁坏时,怎么能不担忧呢?”
然而,杞人忧天的故事并没到此结束。列子听说长庐子的解释,也笑了:“天地不毁坏的话,就会与人同在,何须担忧?天地如果毁坏了,人也就不存在了,又何必担忧?”
在这个寓言之前,《列子》通过几个寓言,表达了“生”和“死”其实并没有不同,万物只不过是相同东西的不同表现形式罢了。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几千年前的人能有此认识,真是令人佩服。
所以说,杞人忧天整个寓言,最终是表达无论天地坏或不坏,都无须去担忧,顺其自然就好这样一种思想。
长庐子作为战国时期一个影响较大的人物,仅仅过了两千多年,就已经极少有人知道,由此展开想象,多少曾轰动一时的大事、多少曾叱咤风云的人物,早已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随着时间不停流逝,最终,恐怕连我们认为广大无边的宇宙,都会有毁灭的一天。我们又何必计较于一时的得失,不每天快乐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