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欧风评论从德州到布拉格听老木说文学
老木
捷克
评论栏目
主
持
人
穆紫荆导语:
一个人的写作经历,对大家来说是了解其作品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渠道。年4月16日老木在母校德州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做了题为《从德州到布拉格——老木的写作历程》的报告。用简介的方式将生命哲学的理论展现给学生们,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期间多次被掌声打断。
老木
从德州到布拉格
——老木的写作历程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校领导大家好。我如果说,我是大家的校友,大家一定会觉得不可理解。但是如果我从现在的德州学院——德州师范学院——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工读师范学校的历史往前推,我是年德州工读师范学校的初中毕业生。为什么培养中学老师的学校会有初中生毕业呢?这要从文化大革命说起。
我今天想借着文学写作的由头,讲讲我在读书学习和写作过程中一直思考的思想方法问题。一来是向大家报告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思考,二来就教于各位同学和学者,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为我接下来的写作撷取养分。
许多讲演都会引经据典地借用历史上著名大师的智慧加自己的理解来启迪听众(如易中天于丹大师)。那是一种讲学问的方法。今天我想换一种方式,少讲大师,少引经据典。主要讲自己的体会。
一来是要掩饰自己近些年因为做生意养家而读书不足的事实(这一点丰云教授比较清楚),更重要的是想尝试一下不同于“正常”讲演的方式……
关于我个人简介德国汉堡的高关中先生给我们欧华作协的作家都写了小传,发在文心网上大家随时可以查看我就简单做个介绍。
本来想从15年开始,用五年的时间,集中精力写作和修订《生命与哲学》这本书,并视情况安排新的文学作品的写作。”但是接下来的两年遇到了特殊情况:
15年做了一个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活动。
16年开了一年会。两个汇集大陆、台湾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者和作家的中欧华文文学研讨会、参与组织一个世界诗人大会。国内的(台湾)世华大会和国内的世华大会。
结果,早有了十几万字提纲的《生命哲学》一书没有写成,只发表了两篇论文式的文章。这是计划中的一本研究思想方法的书。今天我就使用这本书所阐释的思想方法,试着与大家做一个交流。若能让大家有些与课堂上不同的收益,我就很满足。
在后面的讲演中,我会向大家提几个问题,现在我就把问题告诉大家,希望您把答案准备好或用纸条告诉我。
1、什么是觉悟,实现的途径?与文学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意识,它的内在结构是怎样与文学联系的?
3、什么是人性,它是怎样展示在文学中的?
一、知识与觉悟以及于文学的意义。
我想先了解一下第一个提问:什么是觉悟,实现的途径有哪些?
如前面的简介,我除了做过工兵学商农之外,还做过多年华侨社团和媒体负责人,做过连锁饭店老板,做过国内大公司在捷克投资的顾问。15年组织了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环球行国际活动,16年在捷克组织召开和参加了多个文学会。除了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还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学的学术论文。很多文友问我怎么写这样多门类,我常用冯巩先生的方式打趣……其实,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哲学方面的思想方法。而哲学本身所要求的普遍意义,需要从各个纷杂的方面去论证它的“普世性”。也就有了多角度涉猎、杂而不精的只是结构。也给了我与科班学者“专家们”不同的“统合研究”的机会。
今天,我先把自己对知识和觉悟的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
巴甫洛夫的反应论告诉我们,任何动物都有先天和后天两个反应系统。
那么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1、宗教理念认为是灵魂和道德
2、心理学派认为是逻辑思维和意志力
3、人类学派认为是语言和文字
4、唯物论(恩格斯)认为是人有双手会制作工具……
我的总结是:人们间接经验的产生、流传、积累和学习与传承——这个理念得到了合肥的耿传明教授的高度赞扬。被他说成是最清晰准确的哲学概念。我想在这里说明的是,我不想借此说明自己的思考成果,而是想告诉大家:在虚心学习的同时,要敢于突破既有的国学的、西方的理论框框,不但要比谁更好地吊书袋、罗列别人怎么说,更应该多多思考、想想自己该怎样分析理解和怎样说。
a、感觉(生命本能反应)是一个浩淼横向系统。像河流横截面上的多种相互联系渗透的支流。——辩证逻辑为主体的思维方式
b、知识(科学)是一个建立在感觉上的纵向系统。像河流连贯不间断的样貌——形式逻辑为主体的思维方式。
c、觉悟(得道、般若开悟、综合系统。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人类智慧的总和。
清晰地分清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养成自觉用两种方式,用多种角度看问题的惯性,是客观认识和思考事物,并得出正确结论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老子、墨子、程朱熹、陆王,现代的徐曾国藩,外国的达芬奇,歌德、黑格尔、爱因斯坦都是多专多能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家。我们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都是自觉把两种思维方式很好结合的典范。
分清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回过头来看如今的文章,常让我想起文革时的行文:开题,转承,结语都要以崇敬的态度引用名人语录。
我们的文化之所以难在世界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缺乏自信地盲目崇外是不可否认的重要原因:
1、因为贫穷,思想文化发展也滞后。盲目崇外,必然受歧视。
2、商品社会,经济地位决定话语权。现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鉴于文化滞后的规律,决定了真正要得到话语权尚需时日。
3、我们的制度和文化的宗法+小农意识的缺陷本身,决定了我们的格局和眼界达不到受人尊敬的高度。
4、自从年被西方“打怵”了以后,我们自己缺乏自信。五四以后,开始了崇拜和迷信西方经济社会文化和本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进程,到了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达到了顶峰。虚无掉自己的根本,是失去自信的主要原因。
如今,随着经济的崛起,民族文化正以国学的名义抬头。但是还没有找到拿回应有地位的道路(反倒有训诂、师古、盲目崇古的现象出现)。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在中国的社会实践中更加有选择地借鉴和学习市场规则,走出自己经济发展道路。没有在现实中,找到隐含在经济跃进中的思想文化规律——东方思维方式下的社会之所以也可以走出民富国强的不同道路,是因为除了客观上的开放改革政策之外,东方文化的主观方面,同样也可以与当今的市场规则有机相结合,推动社会的进步——相互协商妥协与和谐共赢的理念,是市场全球化发展到今天,遇到不可回避的竞争瓶颈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更适合当今国际形势的良药。
所以,我们在思想文化上反对固步自封,排外仇外的同时,还要坚定的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依现在的情势看,两种威胁都在,而以民族虚无主义更为严重。
二、生活积累与文学的表达。
所谓生活的积累,实际上是我们意识的形成。什么是意识,这是个自古以来的哲学难题。从古至今都没有清晰的解释。各种理念交织混杂。
提问:什么是意识,它的内在结构是怎样的?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感觉、知识和觉悟。接下来这一节积累与表达仍然离不开意识的这三个层面。其实,所有与意识相关的理念与话题,都离不开它们。因为在我看来它们就是意识的内在结构。
1、古典唯物论不分物质与意识
2、古典唯心论是基督(天主教)宗教的神旨
3、唯物论认为是物质的反应,是第二性的,从属地位
4、唯心论有主观和客观之分:主观唯心主义(释迦牟尼、门格尔、陆王心学)把主体的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中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客观唯心主义(柏拉图、朱熹、康德、黑格尔)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众生业力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指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总之,迄今人们通常在产生、作用、特征意义上给出带有局限性的定义,并未有给出一个意识本质的清晰解释。
我来看看前人的论述有哪些共同点:
我们知道,近代论述人的精神现象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段论,以及之后德国韦特海默的格式塔理论。然而当我们打开视野,可以搜寻到古今中外许多类似的表达。如:中国老子、庄子、禅学和陆王心学……西方的苏格拉底、亚力士多德、托马斯阿奎纳、康德、黑格尔……甚至印度最早的《黎俱吠陀》,中国最早的《易经》中,都有相应的论述。
我们若进行一下总结那就是:
感觉、思维、表达
感应直觉、思维知觉、表达自觉
a、感知的(天然)积累。认为好的作家应该有敏锐的感知力。早年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英国的威尔斯,中国的吴承恩,蒲松龄;现代的中国科幻小说《三体》的作家刘慈欣,英国罗林等作家,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显著特征就是感知和想象力极其丰富。他们笔下的故事和人物没有现实的模特,只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我个人的体会是:写作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平常状态,另一种是灵感状态。所谓的灵感状态,似乎就是走出理性进入感性的写作状态。与我们“自觉的感性状态”不同,那是一种“自在的感性状态”。它像一种扑面而来流动的声像画面,让作者有点记录不下来的兴奋和急迫表达(生怕写慢了就落下)的感觉,这时,作者作为参与者一样进入情境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共享喜怒哀乐。会陪着人物欢喜和流泪。
进入灵感状态的写作可遇不可求。当时很兴奋,事后很累,很过瘾。
b、知识(思考)的积累。它是人们感知的事物的意象在我们意识中的沉淀和总结。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个体经验和群体经验的筛选的间接经验的学习、积累和继承。它是作为后天的间接经验附加在个体的先天特质的思维特征之上形成的每个人都不同又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相似性的思想方法。以我个人的体会看,当我们接触的事物多了,接触的人多了,学习得深入了,我们不但多了见识,而且,会有融会贯通的思考和判断。形成一个人带有个人的时代、地域、民族和阶层特色的惯性思维方式——价值观体系。
我个人的体会是:尽管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人的思维方式会对外呈现不同的状态,但是它的基本思维方式难有质的变化。而形成个人思维方式的窗口时间,大致上就是少年到成年的阶段。也就是说,人的先天部分可以“三岁见老”,而一个人的人生格局,大致在十七八岁前后就可见大致状态。所以大学时代很重要。
c、表达的(个体特征惯性的形成与)积累。表达的差异,既有个体人思维方式的因素,又有个体表达的特长(诗歌、散文、小说)和惯性(现实主义表达手法还是现代表达手法)的因素。
d、认识生活积累的结构也就认识了人的意识的结构不同和表达的不同,这对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学会迅速捕捉事物的规律,更好阅读学习和下笔写作都会有很大帮助。
比如在海外办华文报纸。虽是几百份发行量,但与大媒体所面对的问题却基本一致。读者和内容定位、竞争与生存、倾向特点与普遍性。实践证明,生存久远的纸媒只有一个根本原因——用心联系读者的实际。认识到这个规律的才能生存下去。
三、人性的本质是怎样展示在文学中的
通常作家谈写作体会,批评家谈读后感受,都喜欢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4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