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经典回顾庄子

发布时间:2022/7/8 10:09:24   点击数: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是最具文学性的先秦散文著作。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坐井观天》

该文改编自《庄子·秋水》。《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井底的青蛙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天空就是全部天空,它不相信世界上还有海洋那样辽阔的存在。青蛙没有走出过那口井,就像是有的人从没有走出过自己原有的生活环境,还目光狭隘地怀疑他们没有见到过的世界。自然是伟大的、无穷的,相比之下,个体是那么的渺小。自然界有太多我们未知的东西。人只有深入自然去观察,才能增加知识,变未知为已知。人应当冲破束缚自己的枷锁,勇敢地走向外面。只有努力去接触自己未曾见过的新天地,才能丰富自己的生命,升华自己的人格。

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北冥有鱼》

该文选自《庄子·逍遥游》。如果将《逍遥游》作为整体来看,关于其主旨大约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将鲲鹏与小雀(即“蜩”学鸠之类)对照,认为“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郭象语)意思是说,大小虽有别,只要能获得“自得”的场域,充分发挥其物性,均能达到“逍遥”的境界,是明小大之辨。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无论鲲鹏、小雀,还是推类旁及动植物、社会人生等,皆“有所待”,只有做到了“无己(至人)”“无功(神人)”“无名(圣人)”的“游无穷者”才真正实现了无所待,超越了我与人、我与物的各种关系,实现了绝对的自由。

阅读《北冥有鱼》,可以得到的主旨是:“鹏”虽大,然要徙于南冥,尚有待于“海运”,并没有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但《北冥有鱼》一文的语言风格颇能收汪洋恣肆之效,且想象丰富、形象生动。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凭借的道理。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在语言风格上完全可以呈现出《庄子》汪洋恣肆、想象奇特的特征,对于中学生了解《庄子》的艺术表达和文章风格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该文选自《庄子·秋水》。《秋水》一篇的主旨在于依据万物齐一的原理,论说人应听天由命,一切放下而不应强求,尤其不应争夺名位,才能返归自然,获得自由。按钟泰先生《庄子发微》所言“河伯、海若问答一章,实撮内七篇之精蕴而熔炼以出之,且有发七篇所未发者,自是庄子经意之作”可知,《秋水》一篇的主旨在于以河伯、海若的对话,一步一步展示了一个超人间的无穷宇宙的境界,继而以大小、贵贱、是非的相对性论证了“万物齐一”的道理,以“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返其真”为全文篇眼。

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文,给读者更深印象的恐怕是庄子的诡辩之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庖丁解牛》

该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养生主》一文是讲人生观的,是庄子所谓“养生”犹孟子言“养性”,非世俗所谓“养生”,世俗所谓“养生”乃养形而已。全文首章开宗明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解牛》这则寓言呼应了篇首“缘督以为经”的道理,形象地说明了做事要“依乎天理”才能“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公文轩见右师”说明要知天安命;“泽雉十步一啄”说明养生须得精神上的自由;秦失吊老聃则说明安时处顺,生死如一,方能真正做到养生。由此可知,《庖丁解牛》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庄子的思想特征。

顺应自然,物我合一,本是道家的追求,庖丁以此为解牛之方,才使他由“技”进于“道”,达到炉火纯青、技艺超群的地步。“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这十二字是对庖丁解牛效果的描绘,方法对头,不仅牛解得快,刀子也不受损害。十九年来,解牛数千头,竟未换过一把刀,刀刃还是锋利如初。这当然是每月换一把刀的低级厨工所不可思议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求于“技”,而庖丁志于“道”。

在“技”与“道”的关系上。庄子学派认为“技”与“道”通。“道”高于“技”,“技”从属于“道”;只有“技”合乎“道”,技艺才可以纯精。“道”的本质在于自然无为,“技”的至善亦在于自然无为。只有“以天合天”(《庄子·达生》),以人的内在自然去合外在自然,才可达到“技”的最高境界。庖丁深味个中三昧,所以才能成为解牛中的佼佼者。反过来,“技”中又有“道”,从“技”中可以观“道”。“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文惠君正是通过庖丁之“技”,悟得养生之“道”。养生,其根本方法乃是顺应自然。显然,庖丁解牛,乃是庄子对养生之法的形象喻示。

参考资料:

张家国.从文学史视角看统编语文教材的《庄子》选文[J].中学语文,(17):54-57.

本期编辑:蒲春阳

责任编辑:赵桐玉何一泓

小编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3952.html
------分隔线----------------------------